郭羅樂
摘 要:朝鮮民族傳統舞蹈的新創作與再發展,是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走向的新命題。近幾年來國內的朝鮮族舞蹈創作,逐漸認識到傳統文化與審美意味的重要性,而以此為創作基礎的舞蹈作品,雖然也曾頗受爭議,但仍然在國內各項賽事中屢獲佳績廣受好評。該文通過個案分析傳統舞蹈類型與題材援引、傳統舞蹈形式與動作設計、傳統性與時代性的辯證統一這三方面,來闡述傳統舞蹈文化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給予舞蹈創作的價值與趨勢。
關鍵詞:朝鮮民族 傳統舞蹈 舞蹈創作 作品選材 動作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8(b)-0140-02
朝鮮民族傳統舞蹈經過長期歷史積淀與文化傳承,受到不同時代背景的社會影響和審美制約,吸收包容了來自各藝術領域的文化養分,通過一代又一代傳承者的藝術加工和錘煉打磨,才呈現出今天的舞蹈藝術形態。在當今吵亂紛雜的社會背景下,人們一味追求物質豐富給予自身的滿足感,卻忽略了自身精神文明的需求,使整個藝術領域的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嚴重缺失。技術手段現代化、信息網絡全球化、文化藝術市場化,導致藝術作品的創作必須使觀眾有更為直接有效的審美感受,其藝術作品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必須最大化。這樣的發展狀況,使我們現在看到部分藝術作品中文化內涵越來越單薄,雖然引用大量的現代審美元素,拓寬了藝術作品的創作平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舞蹈風格出現模糊化的現象,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如何借助現代藝術觀念與創作思維,運用各種相關藝術形式的手段使作品實現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的有機結合,創作出既能體現濃郁民族文化內涵,又能抒發強烈時代氣息的作品,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21世紀90年代中韓建交以后,日益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促使各方面專家學者、舞蹈愛好者,赴韓國學習朝鮮民族傳統舞蹈,并逐漸了解和認識到更為豐富多樣的朝鮮民族傳統舞蹈類型和傳統藝術形式。依據朝鮮民族傳統舞蹈進行創作的舞蹈作品,近年來雖然也曾頗受爭議,但仍然在國內各項賽事中屢獲佳績廣受好評。該文試圖通過當代朝鮮民族舞蹈新創作與新發展命題下的代表作品《行旅圖》,分析傳統舞蹈在當下民間舞創作中對作品選材、動作設計、創作走向三方面的影響,強調依據傳統背景再創作的重要性。
1 傳統舞蹈類型與題材援引
根據朝鮮民族傳統舞蹈類型的劃分,首先可以區分以庶民歲時風俗文化為背景的民俗性的舞蹈;其次可以分為以享樂宮廷慶典為環境的宮廷性的舞蹈;再次是純屬專為服侍宗教作法的儀式性的舞蹈和專為觀賞性而表演的藝人集團的藝術性的舞蹈。在目前,國內大部分專家學者都是以這4種類型進行劃分[1],延邊大學教授李愛順也提出這樣的觀點:以傳統舞蹈最終類型的4種風格(宮廷舞蹈、宗教舞蹈、民俗舞蹈、教坊舞蹈)的語境為積淀,逐步創建和形成了舞蹈創作的新語境,也就是傳統舞蹈的再構成、再創造、創造等3個層面的藝術舞蹈之創作方法,對朝鮮民族舞蹈創作者現代的創作路程和風格始終給予了影響和鋪墊。[2]
《行旅圖》題材援引自朝鮮民族傳統舞蹈《閑良舞》,屬于朝鮮民族傳統舞蹈類型劃分下的教坊舞蹈部分。朝鮮朝時期宮廷舞蹈的專門機構教坊庭被拆散,教坊舞被伎生帶入民間,傳承大量宮廷樂舞和民俗舞蹈,同時將民間流傳的巫舞進行藝術加工與整理并搬上殿庭進行公演活動,《閑良舞》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閑良舞》傳統舞蹈基調下的《醉興·閑良》,其人物形象是酒醉書生,它描述了酒后的書生借著醉意盡情歌舞、吟詩作對,抒發自身風流瀟灑的浪漫情懷。《行旅圖》以傳統舞蹈作品人物形象為基礎,描述古代文人雅士寄情于山水之間,以酒沾墨書畫自然美景、體味快意人生的暢快生活,在縱情歌舞之余,展現出醉酒書生豪放灑脫的壯志情懷。
2 傳統舞蹈形式與動作設計
朝鮮民族傳統舞蹈大部分屬于道具舞蹈,道具在傳統劇目中含有獨特的傳統文化意味,不同的舞蹈道具,賦予舞蹈獨特的標識。朝鮮民族傳統舞蹈中的動作,經過歷代傳承者的千錘百煉和藝術加工,早已成為經典與完美的代名詞,作品在傳遞深邃的審美感受的同時,其內容和思想也飽含傳統文化精神底蘊。例如:《太平舞》是祈愿太平盛世的舞蹈,其標志是雙手握住鼓棒、手腕套汗衫(手袖),表現凝重、高貴、典雅、大方的宮廷舞蹈風格。韓國傳統舞蹈除了在道具方面對舞蹈動作審美具有深刻影響以外,其作品音樂中所包含的長短形式,也為傳統舞蹈動作賦予了不一樣的審美感受。傳統舞蹈作品中的長短極其豐富,不同的動態有不同的長短來配合,特殊長短所賦予的動態意味,更能獨到地體現出傳統的風格。
傳統舞蹈中動作、道具、服飾、音樂(長短)的豐富性,足以讓我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在動作設計中對其傳統文化養分的攝取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醉興·閑良》作品中的“引子”部分,通過書生酒后的醉意動作形態,來表達人物的情緒和作品思想。其“醉意”的原型動作,可以給予《行旅圖》的動作設計很大的啟發和聯想?!蹲砼d·閑良》中的“鶴跳”“撩裙飛翔手”“半屈蹲跳”等動作,對該作品人物性格的表現尤為貼切,節奏上大起大落的變化處理、空間里動靜結合的巧妙運用,為作品藝術手段的處理增色不少。
《行旅圖》動作設計不僅僅源于某一個作品中的某一個動作,它是以傳統舞蹈動作作為基礎,進行變化、發展、分解的再構成新創作。在長期傳統舞蹈文化的熏陶下,借鑒傳統舞蹈動作中的動律態勢,隨興而舞產生舞蹈動作,是另一種動作設計方法。此類動作設計方式的出現,絕非單純的即興動作表達,我們可以認為該動作基礎是傳統舞蹈中一個簡單動作的變形或發展,亦可以認為它是長期傳統舞蹈熏陶和審美感受下的經驗積累。
3 傳統性與時代性的辯證統一
以朝鮮民族傳統舞蹈為基礎的創作方式,為作品的表達與呈現帶來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也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它將我們嚴格圈定在傳統舞蹈文化的框架之中,而不能進行輕易的解構、變化、發展。首先,傳統舞蹈作品在長期歷史文化的積淀下,已經具備非常深厚的藝術水平,作品中動作、音樂、道具之間的相互影響產生的動態特征飽含傳統文化精髓,而當我們對所選素材進行解構、變化發展時,會因為是否有效可行而產生許多困惑和疑慮。其次,傳統舞蹈作品具有一定的表演范圍和固定的表演場地,如果作品中參演人數與身份不同,則其內容功能和象征寓意也是不同的。這些嚴謹的規范與標準,對我們拓展藝術思維,大膽地聯想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產生了一定的限制。
在創作中把握傳統性與時代性的辯證統一,正是對朝鮮民族傳統舞蹈審美風格借鑒尺度與分寸把握的有效手段。隨著社會時代的進步發展,創作主體和創作環境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創作主體年輕化,創作環境的范圍也逐步擴大。在不盲目追求創新,不一味地緊抓傳統的同時,也需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條件下,把握傳統性與時代性的辯證統一的創作思想。避免現今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對藝術創作的種種誘惑,使創作者純粹地追求傳統文化精髓中那獨到的藝術審美。
在《行旅圖》的創作中,編導試圖打破以往創作中反復出現的創作形式和手段,在傳統原型書生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去除代表古代文人墨客的標準物品——扇子?!缎新脠D》中的“書畫”舞段,將“畫筆”已以無形勝有形、“以袍代筆、潑墨成畫”的抽象化藝術處理方式,巧妙地運用服裝表現出“畫筆”的物質形態?!缎新脠D》中巧妙地以服裝作為道具,以抽象化、意象化的藝術處理方式,代替傳統舞蹈中道具在作品中的使用價值。它的巧妙運用,既能體現文人墨客手中的毛筆,又能比作倜儻風流書生手中的扇子,追求“意味”與“形式”并存的象征寓意。這恰恰是在把握其原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分寸基礎上,提高作品藝術性的一種有效手段,屬于在創作中把握傳統性與時代性的辯證統一的有效體現。作品中的“以袍代筆、潑墨成畫”部分,傳統舞蹈動作與現實書畫動作的有效結合,既像是作畫又像是畫舞,盡管作品沒有寫實的具象性作畫動作,而舞蹈動態中飽滿的情緒則是盡心作畫的另一種藝術表現。
4 結語
在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中合理運用傳統舞蹈文化,是強化作品民族性格、詮釋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依據時代背景,借助現代觀念、創作思維以及現代藝術的技術手段,與傳統舞蹈文化進行有效結合,是朝鮮族民間舞作品創作的有效途徑。傳統舞蹈中純粹的藝術審美、經典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民族情感,是編導在民間舞創作中一直追尋的創作體驗,希望通過這種類型的創作方式,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從而探尋多元化的民間舞創作模式。
參考文獻
[1] 樸永光.朝鮮族舞蹈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2] 樸永光.韓國傳統舞蹈的沿革與發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 韓賢杰.朝鮮民族傳統舞蹈類型劃分與教材建構的關系[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1):64-69.
[4] 張素琴,劉建.舞蹈身體語言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 樸永光.中國語境中的朝鮮族舞蹈文化[D].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1):65-68.
[6] 李愛順.當代中國朝鮮族舞蹈創作走向特征[D].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