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
打車軟件上出租車司機同時扮演乘客,用自己的乘客賬號向司機賬號發訂單,通過延長確認訂單的服務時間、距離,來騙取打車軟件公司為乘客墊付的車費和補貼給司機的獎勵資金。近日,上海普陀區人民檢察院對一起專車刷單案的四名嫌疑人提起公訴,法院判令四人分別獲刑8個月至1年不等,并各自繳納1000元罰金。這起案件是上海首例專車司機刷單詐騙案。
[案情]
汽車租賃公司鼓勵司機刷單
2015年3月,王勇前往“開開”汽車租賃公司報名成為“一號專車”司機。他逐漸發現專車生意不是那么好做,便在公司的司機群里討教經驗。“老司機們”便向王勇介紹了一個賺錢的“好方法”——刷單。
所謂刷單,就是在打車軟件上出租車司機同時扮演乘客:先借用他人身份證與手機號碼申請支付寶賬號,再用該支付寶賬號向加盟租賃公司申請專車司機資格;同時,涉案司機再通過另一手機號碼申請乘客賬號,用自己的乘客賬號給自己的司機賬號發訂單,通過延長確認訂單的服務時間、距離來騙取打車軟件公司為乘客墊付的車費和補貼給司機的獎勵資金。
于是,王勇用兩部手機,一部發單,一部搶單,每單的距離都不會很遠,確保打車軟件預存的錢款剛好夠支付這些短距離的費用。但是,開過這些距離后,他并不會進行結算。他會打著計價器然后該干嘛干嘛去,等到車費金額夠大了才進行結算。這些超出的錢只能由專車公司墊付。有時候一次車費就達上千元。
后來,王勇從“開開”汽車租賃公司的老板葛某那里以20元一個的價錢租了幾十個手機號用于刷單。通過這樣的方式,王勇大約從中獲利1萬多元。
2015年8月27日,“一號專車”運營公司向公安報案稱,有部分賬戶異常,存在一人同時擔當司機、乘客兩重身份,出現多單司機與乘客賬戶重復的現象。公司懷疑可能有部分專車司機存在惡意刷單的行為。
調查中發現,像王勇這樣刷單的司機不在少數,且他們之間會借號碼,相互幫忙刷單。根據司機們的描述,“開開”汽車租賃公司的老板葛某其實一直都知道司機們的這一做法,而他非但沒有阻止,還鼓勵司機刷單。
今年4月18日,王勇等四人被普陀區檢察院以涉嫌詐騙罪提起公訴,法院當庭宣判,鑒于四名被告已將涉案款項悉數歸還被害單位,所以四人分別被判處8個月至1年的有期徒刑,并各自繳納1000元罰金。
犯罪嫌疑人:群主請客鼓勵大家刷單
澎湃新聞記者對涉案的當事人進行了面對面采訪,一些涉案的專車司機指出,自己是在公司的司機群里聽說了“刷單”這一快速掙錢的方法。“說可以用另一部手機申請一個乘客端,然后叫車,用自己的司機端手機接單并完成交易并付款,從而騙取“一號專車”因完成訂單所獎勵給司機的補貼。”還有的司機坦言,自己是偶然的一次接了一個客戶,在客戶到達目的地后,因賬戶欠費沒有付款。但是“一號專車”也將這筆車費墊付了,所以后來就想,要是自己申請的客戶端也這樣,不但能賺獎勵費還能賺“一號專車”墊付的欠費漏洞。
涉案的專車司機表示,一開始“一號專車”補貼很多,都是自己認真做的,最高的一個月我賺了近5萬元。但是到2015年1月份因為補貼很少了,很多司機也沒什么興趣繼續做了,便開始刷單。做了幾個月后,可能“一號專車”公司發現了這個漏洞,就把司機端的賬戶封了,司機自己也知道理虧,便沒有和“一號專車”公司去理論,賬號被封了大概一個月左右,后來也不再做了。在這期間,這名司機刷單的最大一筆金額高達2000多元。
還有的專車司機會和同事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刷單”。“今年3月份我和鄰居共用四個賬號一起做。他是我的鄰居,也在做“一號專車”司機。當時我們兩個人在一部車上,一般一天開我的車,一天開他的車,我們一個人開車將行駛距離拉長,另一個人就分別操作這四個賬號進行刷單來騙錢。”
據專車司機們介紹,他們多掛靠的汽車租賃公司對于“刷單”的行為往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有些公司的負責人還鼓勵司機進行刷單,并向司機傳授“刷單”技巧,并提供手機號碼,供司機用來注冊專車司機賬號和乘客賬號,而這種賬號就是用來刷單的。
[現象]
“十個司機九個刷”
事實上,出租車司機和專車司機“刷單”早已不是陌生詞眼,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的職業刷單人已經形成從手機批發市場獲取手機號碼,到建立社交群與司機分成刷單收入的完整“產業鏈”,司機最高每月可以騙得數萬元刷單收入,職業刷單人收入甚至可以突破十萬元。
今年年初,媒體爆料不少專車司機會采用各種方式來為自己“刷單”。比如:買好機場線來回的票,出發的時候拿好兩部手機,一部扮演乘客,一部扮演司機,自己給自己接單。回程也是如此,使用專車的二百元優惠券,再加上補貼,這樣一去一回,最多的時候可以凈賺七八百元。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發現,甚至有專車司機直接在百度知道中提問“我是專車司機,如何刷單”?有網友回復說“十個司機九個刷,還有一個是傻瓜”。據悉,目前無論是優步、滴滴、易到這樣的專車平臺,還是嘀嗒、天天、滴滴順風車等拼車平臺,均有不同程度的刷單行為。
據媒體報道,今年7月許多專車平臺取消了多項補貼,每單補貼由車費的3.5倍降到車費的0.2倍不等,許多專車司機甚至要自己墊錢補貼油費。于是“刷單”量暴漲,一些專車平臺發現后,曾采取封號措施。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專車平臺燒錢補貼本就不是長久之計,幾家專車平臺已完成首輪“瓜分”市場,目前一線城市業務已進入平緩增長期,專車平臺正在紛紛著眼于其他領域的占領。
此前,暗訪中,記者還發現,QQ群里分工明確,除了司機、刷單人,還有專門的手機卡販70“注冊打車軟件,需-要用不同的手機卡。”記者了解到,職業刷單人都與手機卡販子有緊密聯系,定期以“5元,張”的價錢,租手機卡用以注冊,隨后將卡還給販7--次銷售。
此外,刷單人還招攬專車司機。在一個專車司機的QQ群里,就有150多名易到專車司機。如果群內成員互相刷單,還需向群主支付每單3至5元的抽成。該群主坦言,這部分費用每天也能賺一兩百元。
在這些QQ群內,為了避開平臺監管,司機們還在相互傳授著“刷單”的技巧。“一旦被平臺發現,就會封號。”群主向記者提供了一份2000多字的“刷單攻略”。其中,注意事項就有10多條。
[說法]
互聯網刷單本質為詐騙犯罪
專車司機騙取補貼的行為本質上是對專車公司的一種欺騙,即通過虛構乘客乘車的事實,以滿足專車公司的補貼政策,進而實現騙取補貼的目的。專車司機刷單騙補,簡單地講就是想不勞而獲,這是對專車公司財產一種變相的非法占有。如果這種現象不能及時禁止和遏制,平臺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第一財經在報道中指出,之前,很多司機以為,刷單騙補僅僅是道德或者違規問題,被平臺發現了頂多就是封禁賬戶或者罰款而已。實際上,該種行為已經涉嫌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關于詐騙罪的規定,有可能受到嚴厲的法律制裁。
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承辦此類案件的檢察官韓志泰就指出,犯罪嫌疑人先惡意注冊賬號獲取滴滴快的公司發放的優惠券,然后虛構交易從滴滴快的公司套取現金,這個過程就完成了一次惡意刷單。“這種惡意刷單行為符合我國刑法對于詐騙罪的相關規定。”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周振杰認為,利用刷單行為,騙取他人財物,或構成犯罪。對于這種現象,一方面,執法與司法機關應當在法律許可范圍內,通過提請立法機關解釋法律,將違法行為納入制裁的范疇;另一方面,被害人也應該加強自我防范,權益受到侵害后主動采取法律措施。
根據刑法第266條的規定,以及2011年4月8日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構成犯罪;數額較小的,公安機關可以對行為人處以行政處罰。
[應對]
盡早彌補專車軟件漏洞
如何讓消費者乘坐放心,如何讓司機不再刷假單?除了上海之外,近日北京、廣州等多地警方均破獲了專車刷單案件,警方表示,將對此類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在上海此次辦理的專車刷單案件中,為更加直觀和全面地掌握案件事實和證據情況,普陀區檢察院的檢察官多次提審王勇及其他犯罪嫌疑人,還到被害單位了解軟件平臺的運營等情況。
“這個案子中,好多刷單存在短距離用車服務時間十幾個小時,或者長距離用車服務繞路的情況,對此,專車公司的運營平臺發現不了,他們的管理肯定存在問題。”檢察官說。
通過調查,檢察官發現被害企業的軟件存在比較大的漏洞。因被害企業會在司機的賬戶內預留行程所需費用,當行程結束后,司機直接用這筆費用為乘客墊付車費。等乘客關閉客戶端后,軟件才會向乘客收取相應車費。但如果乘客綁定的卡里沒錢,軟件則將無法從乘客處獲取這筆費用,只能自行墊付。犯罪嫌疑人就是利用這種漏洞,騙取專車公司補貼和墊付車費,涉案金額近10萬兀。
檢察官通過分析犯罪分子們的作案手法、一號專車用車服務的四方協議、軟件平臺的運營等情況,親自到被害單位制發了《檢察建議書》,要求他們進行整改從而起到預防犯罪的效果。
要從源頭避免和杜絕這個問題,就需要打車軟件公司盡早完善自身平臺。據媒體報道,滴滴快的為應對“刷單”,已經通過技術、大數據和運營規則提高刷單作弊門檻,設立獎懲機制并定期篩查,對發現有刷單作弊行為的專車司機進行處罰,并積極向公檢法機關舉報刷單行為。易到則表示將會推出名為“易盾”的征信平臺系統,根據以往收到的數據中不同場景建立幾十種反作弊規則,及時發現新的風險與問題進行實時攔截、智能處罰。從而將專車交易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地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