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雨虹
歡迎來到頒獎季
文/張雨虹
隨著1月10日第73屆金球獎頒獎典禮的順利落幕,堪稱奧斯卡“前哨”的頒獎季終于贏來了它的高潮。回顧過去的一個月,幾乎每隔幾天我們就能從大洋彼岸的好萊塢不斷聽到關于各類獎項結果出爐的消息,而其中飽受矚目的獲獎作品和獲獎藝人,更是為影迷們打造了一頓“年度最佳影壇盛宴”。那么,為何好萊塢會有“頒獎季”這一說法?好萊塢的頒獎季究竟從何時開始又至何時結束?頒獎季中究竟有多少獎項,又孰重孰輕?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頒獎季,那就是—對本年度所有電影的一次綜合考核。和其他行業一樣,頒獎季就是一次屬于好萊塢的“年度總結”。每到年末,各國的媒體、團體、行業協會等都會舉行各種評獎,評出當年最值得關注的電影、演員、導演等。由于這些獎項的評獎時間比較集中,形成了連續數個月的特殊規模,因此被統稱為“頒獎季”。頒獎季的起始時間在業內普遍存在爭議,故而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頒獎季指的是以11月底的哥譚獨立電影獎作為整個頒獎季的起點,而廣義上則可以從每年10月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開始算起,因為頒獎季并不局限在美國本土。相比開始的時間,每年頒獎季的結束時間則十分明確,皆以次年2月末的奧斯卡頒獎典禮為結束。由于近年來,這些獎項的頒發對于奧斯卡獎的影響力愈來愈大,甚至起到了左右最后結果的作用,故而也被影迷和影評人公認為“奧斯卡頒獎季”。
除了最終壓軸的奧斯卡獎外,頒獎季中的各大獎項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以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等為代表,由影評人評選出來的各大影評人協會獎;二類是導演工會、演員工會、制片人工會等電影從業人員評選出來的工會獎;三類是以哥譚獨立電影獎、美國獨立精神獎、金球獎等為代表,由第三方機構評選出來的其余獎項。如此眾多的獎項難免令人目不暇接,懂行的朋友只要關注以下被譽為“奧斯卡風向標”的四大獎項,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它們是美國金球獎、廣播影評人協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三大公會獎(美國導演工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和美國制片人工會獎)。經過這么多年,這四大獎項已久經考驗,因此,能否獲得它們的青睞,成了能否被奧斯卡獎提名的一個重要條件。而在“四大風向標”中最受寵的,當然更有機會成為奧斯卡的最終贏家。
按照時間順序,頒獎季的第一道關口就是影評人獎。時至今日,大大小小的影評人協會獎在全美已經超過40個,幾乎覆蓋所有主要城市。如果一部電影或是某位電影人能夠接連獲得影評人協會獎,就說明已經手握“半張”獲得奧斯卡提名的“資格券”。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是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和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作為頒獎季的第二大關口,工會獎的投票成員約占奧斯卡獎投票人數的三分之一,故而工會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為奴十二年》和《鳥人》,這兩部原本在影評人獎評獎期間默默無聞的影片,卻因屢次獲得工會獎的青睞,最后成功問鼎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是美國導演工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和美國制片人工會獎。



喜愛它的理由:
理由一:大片云集,滿足口味
自從頒獎季形成以來,電影發行公司的大佬們似乎也逐漸摸透了業內關于奧斯卡小金人評選的一條“潛規則”。為了獲得評委們的關注,他們紛紛將影片的上映檔期調整至前一年的9至12月期間。尤其是自從1978年以來,幾乎82%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是在這段時間內上映的??紤]到10、11月上映的電影最容易獲得小金人,因此去年年末,大量的優秀影片選擇在這兩個月里扎堆上映,其中不乏《間諜之橋》《婦女參政論者》《房間》《真相》《卡羅爾》《聚焦》《丹麥女孩》《布魯克林》等重量級影片。它們的發行方都希望通過調整檔期來趕上“奧斯卡頒獎季”這輛直通車。一邊是為了爭奪奧斯卡而浴血拼殺的電影人,一邊是在這場上映大潮中看得如癡如醉的影迷們。對前者而言,這是不容有失的最后一搏,對后者來說,這就是一場電影的豪華盛宴。如此多優秀影片的大集合,恨不得一年能多舉辦幾次。
理由二:明星如織,一飽眼福
電影集體上映除了好片一部接一部之外,數不勝數的電影首映禮和頒獎禮紅毯更是粉絲們大飽眼福的絕佳機會。無論是新鮮出爐的“鮮肉”,還是正當紅的“大咖”,抑或是已經退居二線的老前輩,在這長達三個多月的頒獎季里,他們無不盛裝亮相,與影迷們親切互動。除了電影媒體爭相報道之外,就連娛樂媒體都將“長槍短炮”齊刷刷地對準了身著當季最新時裝的電影明星們,在這一刻,明星們的“衣品”絕對也是供影迷們茶余飯后互相交流的談資之一。而對于明星自身來說,在頒獎季期間的每次出場都是為自己增加提名或獲獎籌碼的一次重要機會,不僅能增加曝光率,也許還能憑借自己的出色表現贏得奧斯卡評委們的心。就拿去年逆襲《少年時代》,一舉奪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鳥人》的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來說,他在導演工會獎頒獎典禮上的講話,兼具風趣與謙遜,完美符合資深奧斯卡公關佩吉·西格爾總結的“最能討奧斯卡評委歡心”的發言標準。
遠在大洋彼岸的頒獎季看似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但也不乏可供國內影迷們一飽眼福的盛會。影迷們除了可以通過外網直接觀看眾多獎項的頒獎典禮外,亦可通過國內不少網絡平臺進行觀看。以下是一些重要獎項的直播時間,不容錯過。


第88屆奧斯卡提名儀式
北京時間: 2016年1月14日(周四)晚間舉行
國內等多家網絡媒體均可收看。
第21屆廣播影評人獎
北京時間: 2016年1月18日(周一)上午9點舉行
A&E電視臺現場直播。
理由一:票房慘敗,草草收場
對于全世界的電影制作人來說,每年的“奧斯卡”都是一場盛會,而為了能夠在這場盛會中有所斬獲,很多電影從內容到上映日期都在盡力“討好”奧斯卡的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不過這些影片中的絕大多數,最終的票房都以慘淡收場。正因為如此,有些外媒甚至認為已經到了取消“奧斯卡頒獎季”的時候。《無境之獸》《斯蒂夫·喬布斯》《危機大逆襲》《被拒人生》這些10月上映的、被看做是爭奪奧斯卡的大熱影片,它們的全部票房加起來也不到4000萬美元,這個數字只是《移動迷宮》和《消失的愛人》一周的票房,而《小黃人大眼萌》更是一天就能拿到這些票房。在這個電影扎堆上映的冬季,要想票房大賣真的不易,畢竟觀眾花費在電影院的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的。因此,與其讓那些有心爭奪奧斯卡的電影扎堆廝殺,還不如取消“奧斯卡頒獎季”,這樣一來,有機會競逐奧斯卡的電影自然就會均勻分布在全年上映。
理由二:多因素干擾,誤導影迷
在參與奧斯卡金像獎的評獎過程中,影片質量固然重要,但要想獲得提名甚至拿獎,就脫離不開四大要素。這四大要素分別是:發行手段、票房收入、公關戰術和影片人氣。除去票房收入這一硬性條件,在其余三個要素中,公關戰術最具影響力。在奧斯卡資深公關的眼中,通常頒獎季這三個月會被分為兩個階段,奧斯卡提名名單公布之前是第一階段,那更像是一場政治選舉,因為他們需要用盡所有手段來拉攏關系。而提名名單公布之后就進入了第二階段,這時公關們做得更多的是“跑腿”的活,他們要確保影片主創獲得更多曝光的機會,并且在聚光燈下都能表現得萬無一失。拿奧斯卡資深金牌“推手”韋恩斯坦為例,作為曾助推《國王的演講》力壓《社交網絡》奪走最佳影片的傳奇老手,就連奧巴馬競選團隊的副經理等大人物都是他可以動用的人脈。因此,在這一系列的推動作用下,影片的口碑就會出現偏差,從而影響影迷的判斷。這對想看到一部好電影的影迷來說,無形中增加了障礙。
第22屆演員工會獎
北京時間:2016年1月31日(周日)上午9點舉行
特納電視網(TNT)和特納廣播系統股份有限公司(TBS)現場直播。
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美國時間:2016年2月28日(周日)下午17∶30(15∶00開始紅地毯)
北京時間:2016年2月29日(周一)上午09∶30(07∶00開始紅地毯)
1905電影網等多家網絡媒體均可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