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真真
摘要:本文在對“資產荒”的原因進行簡單解析的基礎上,通過無風險利率、股市調整、債市泡沫、信貸需求和海外配置五個方面闡述了“資產荒”的表現,最后從銀行理財掛鉤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看前景理念、基金投資辨風格偏長期、股票投資重改革+創新、海外配置分散是原則五個角度對個人投資渠道的選擇進行了優化。
關鍵詞:資產荒 流動性 原因 表現 個人投資 渠道優化
2013年6月在金融市場上曾出現過上交所隔夜國債回購利率高達30%的錢荒奇觀,大家喜聞樂見的曾經的理財神器“余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也在當年創造了6.7630%的歷史最高值。2014年國務院發布43號文,加大了對影子銀行的監管,信托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A股成了吸金池。但隨著股市開啟去杠桿之路,大量資金又涌向了債市,導致各類債券的“井噴”式發行,公司債利率屢創新低,甚至與國債利率倒掛。目前各類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斷下調,房價飆升讓普通投資者望而卻步,而房地產平均租金回報率也只有2.5%左右,存款利率不到2%,大量有投資需求的貨幣沒有合適的投資渠道,“資產荒”時代早已來臨。
一、資產荒的原因分析
資產荒顧名思義也稱為“資產配置荒”,其本質是隨著投資者風險偏好的降低,市場上高收益資產的缺乏。實體經濟的下行,企業投資回報率的降低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年度排行榜顯示2016 中國制造業企業500 強平均收入利潤率為2.18%,資產利潤率為1.97%,并且利潤高度集中于少數行業和企業中,近幾年還不斷處于下滑態勢。為此,國家“一帶一路”、“供給側改革”戰略的提出,包括今年經濟發展的五大任務“三去一降一補”都是在經濟下行周期針對企業結構性產能過剩,減產增效的現狀所采取的措施。同時,政府為了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恢復經濟活力,起始于2014年11月的六次降息和多次降準及變相降準,無風險利率持續走低,10年期國債跌破2.7%,一度觸及2.6%,創下近年來新低。貨幣規模擴大了,市場上出現了流動性過剩,但疲弱的經濟對資本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企業效益的下降使得優質資產供給減少,此外股市去杠桿,債市剛性兌付的打破,都增加了資產配置的難度。高收益資產持續缺乏,有大量資金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渠道,投資收益率持續下降,就出現了資產荒的局面。
二、資產荒的表現
(一)無風險利率持續下降 高收益低風險資產匱乏
我國10年期國債的利率在2013年11月27日升至8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4.7%之后便一路下滑,今年10月21日,10年期國債新券買價收益率報2.6350%, 創2002年7月12日以來新低。商業銀行一年期定存基準利率經過六次降息后僅為1.5%,雖然利率市場化改革放開了存款利率上限,但縱觀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表,最高的也僅在2%左右徘徊,勉強跑贏CPI。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延續下行之勢,封閉式理財產品兌付客戶收益率已經從年初的4.2%下降至3.7%左右,互聯網理財“寶寶類”產品平均收益僅為2.55%。預期年化收益率較高理財產品瞬時遭秒殺,保本基金銷售火爆頻被加倉,以高收益著稱的信托產品掀起搶購熱潮等等都彰顯了資產荒下高收益低風險資產難覓蹤跡的特征。
(二)股市狂歡戛然而止 深度調整降低風險偏好
從2014年7月開始,A股經過6年的沉寂,昂揚向上,在暴利驅動下,民間配資瘋狂加杠桿,銀行、信托、配資公司聯手坐莊,開啟了一場最高10倍杠桿配資炒股,4000點以后,證監會才意識到巨大的風險,徹查融資融券,大面積清查配資,杠桿牛岌岌可危,隨之股市形成慣性暴跌,國家隊屢屢救市無力,極度驚慌中,股民逃離,人氣低迷,股市徹底陷入惡性循環,從牛市起點的2000點左右到巔峰時期的5178點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去杠桿后暴跌到2638點的最低點也僅僅只是8個月的時間。經歷過這種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行情的股民們,才真真切切體會到“股市有風險,投資要謹慎”的入市忠告,金融創新的快速推進缺乏金融市場機制完善的有力支撐,金融監管在金融改革的美好愿景下完全被動和缺失。固然股災后國家和證監會都采取了強有力的救市措施,最近的股市也突破了3000點出現企穩的跡象,但大部分是存量資金博弈,新入場資金少之又少,股民心傷不起,風險偏好明顯降低。
(三)債市泡沫越吹越大 剛性兌付打破資金撤離
股市大幅震蕩后,銀行資金被迫涌入債市,使公司債和信用債收益率全面直線降低。由于實體經濟缺乏大量好的債權類資產,固收類優質資產項目越來越少,各家金融機構加杠桿買債券,信用債投標中,投標倍數4倍至5倍的屢見不鮮,但風險溢價率屢創新低,5年期收益率平均不到4%。同時2016年以來主要債券品種已有24只債券發生實質性違約,超過2015年全年違約數量。并且第一季度已經爆出的多起國企債務違約事件政府并沒有給予兜底,“剛兌”信仰被打破,從而導致市場信心崩潰。在中國債市泡沫越吹越大的情況下,除了中國政府開始限制債市規模膨脹外,投資者也因為政府對于頻繁出現的國企債務違約沒有施以援手感到不安而撤離債市。
(四)房貸新增異常兇猛 傳統行業信貸需求疲軟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唯一的亮點依然還是房地產,三四線城市去庫存持續承壓,一二線房價卻節節攀升。樓市的火爆離不開銀行資金的支持,前三季度個人住房貸款增量在各項貸款增量中的占比為35.7%。之所以個人房貸增速較快,表面上是銀行順應國家房地產政策調整,積極支持居民購房去庫存,同時以個人房貸為支撐衍生添加關聯金融產品,實質上卻反映了當下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消費及出口疲弱等影響,國內制造業產能過剩、傳統行業投資利潤率降低,企業對資金的需求較弱,而銀行一般也不愿意給企業放貸,大多壓縮了對“兩高一剩”行業的貸款。實體經濟信貸需求在放緩,即便某些有貸款需求的客戶風險高又不符合監管政策,銀行出于自身風險管理的需要也不愿意放。
(五)加息利劍頻頻干擾 海外配置升溫但門檻高
美聯儲主席耶倫雖然頻頻口頭表態,但也僅僅是在2015年12月17日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了0.25個百分點,雖然力度不大但也時時撩撥市場神經干擾市場情緒影響資產配置。2016年被譽為‘全球資產配置年,截至8月,中國海外地產投資總額再創新高,達235億美元,已接近2015年全年257億美元的投資額。相對于“高大上門檻高”的海外房地產投資,受個人年度5萬美元換匯額度的限制,目前普通居民的投資渠道仍然比較狹窄,銀行外幣理財市場上,收益率普遍在2%以下,并且美元理財產品的發行量一直以來占比較大,使得外幣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的走勢在很大程度上要密切關注美國的貨幣政策。
三、個人投資渠道的優化選擇
在資產荒背景下,任何單一資產、單一渠道都難以展現明確且安全的趨勢性投資機會,風險均衡配置策略才是投資的不二法則。雖然可配的優質資產量匱乏,但是通過對一些數據的分析、政策的解讀,同時結合不斷推出的創新金融工具,還是可以找出各類投資渠道的配置重點從而優化選擇自己的投資渠道。
(一)銀行理財掛鉤金融創新
目前市場上各主要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量價齊跌,收益率破4,9月份平均預期收益率為僅為3.66%。所以我們可以針對性地選擇有著預期最低收益,又有機會博取較高收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結構性理財山品的預期收益都在2%到7%之間。此外各大銀行大力推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2016年上半年其年化收益率為4.58%,能夠為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提供更多的資產配置。最后我們也要經常關注各大銀行發行的針對節假日等的專屬理財產品,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率。從歐美金融市場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出,金融創新是解決資產荒非常重要的途徑,在當前經濟背景和相關國家戰略下,資產證券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債轉股、投貸聯動、高分紅藍籌股等都是銀行理財資金可以參與配置的方向,所以我們在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品種時關鍵要了解理財資金的投資方向,盡可能結合國家戰略和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
(二)互聯網金融看前景理念
目前,互金指導意見出臺一周年后,互聯網金融市場綜合收益率一路下行,是政策調控的效果,更是市場回歸理性的體現。10月份互聯網寶寶類理財產品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為2.9580%。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從年初的12.6%到目前跌破10%,同一模式競爭加劇,提高了平臺的運營成本,網貸行業降息趨勢仍將延續。但是隨著P2P網貸大規模快速生長,互聯網金融被寫進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后,儼然成為一種新的業態模式,也是個人投資不可忽視的一種渠道。但是互聯網金融也是風險高發的行業,類似于e租寶、泛亞這樣的風險事件時有發生,所以我們在選擇該渠道時,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前景理念,未來在結構轉型、消費升級的發展背景下,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小微金融更深層次的可能是圍繞房和車這樣一個場景化的大眾生活的金融是發展趨勢,能夠盤活存量資金,引導沉睡資金快速高效地融入實體經濟當中,再加上適當的金融杠桿提升資產的效率,激活大眾多元化消費需求的欲望,適時地試水海外市場擴展投資渠道改善理財習慣的互聯網平臺才是我們可靠的選擇。
(三)基金投資辨風格偏長期
近兩年股市的大起大落讓投資者把眼光重新放到了專業機構投資的身上。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機構資金上半年大舉涌入債券型基金,使得債券基金機構占比已接近74%。根據市場統計數據,約有12只基金今年三季度以來的收益超過10%,其中不少是滬港深方向基金,QDII基金前三季度累計平均漲幅為5.94%,稱雄各類型基金,黃金主題基金成為今年最大贏家。機構投資者的占比增加影響著基金投資風格,他們大多對資金安全性要求更高,其更看重基金能否持續穩定地實現風險收益目標,這樣更有利于基金業績的穩定。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資產狀況和投資目標,在分析基金業績的基礎上,通過對機構投資者和其投資標的研判,結合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品種的輪動機會來組合配置,從而實現自己較長時間的較為穩定的收益率。
(四)股票投資重改革+創新
過去兩年A股市場大漲大跌,導致市場的估值水平、投資者風險偏好都大幅高于歷史均值,但是中國股市一直存在的散戶化現象體現了股市在個人投資渠道里的重要地位,不管是選擇暫時的退出或者觀望,但時時關注的人還是在不斷增加。今年以來,隨著經濟形勢的改觀和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股市已經從2月份的最低點2638點的泥淖中逐步企穩起來,未來走勢波動率的加大勢必對投資者的選股能力和交易水平提出很大的挑戰。在A股市場上,權益類資產配置以靈活多元化為主,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一是改革推動創新,創新增加需求;二是發展醫療和養老產業對接人口老齡化,相關行業就是我們可以掘金的方向。最近深港通正式開通進入倒計時,人民幣加入SDR,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機制的退出和設計使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香港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奉行價值投資理念,有很多稀缺的投資標的,港股仍然具備足夠的吸引力。
(五)海外配置分散是原則
隨著政府政策的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加快,不失時機地進行海外資產配置尋找機會分散風險也是可選之策。據調查顯示高凈值客戶的海外資產配置已經主要從房地產拓展到基金產品、股權產品、甚至是文化藝術類產品等。目前,我國對于跨境資金流動設計了QDII、RQDII、QDLP、QDLE等機制,除銀行資金外非銀行金融機構中的券商、基金、信托和私募,都在馬不停蹄拓展海外業務,創新投資品種,也為個人投資者擴寬了境外投資渠道。總體而講,目前境內個人投資者進行境外證券投資常用渠道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和QDII基金產品投資,二是通過開通港股通賬戶投資港股,三還可以通過美國證券經紀商開立美股賬戶投資美股,但受個人購匯限制。雖然海外配置可參與的方式增加了,但是美股不是唯一的選擇,還包含歐洲和日本、商品和債券市場等。由于全球化配置信息更加不對稱,在了解被投資國的法律、稅收、經濟狀況的基礎上,我們更要重視分散配置,增加收益的穩定性。
總之,在資產荒背景下,我們要轉變觀念,正視收益率走低的新常態,降低投資預期回報率,遵循風險收益相匹配的原則,追隨國家結構改革的步伐,順應國際形勢的變化,理清思路,在各類投資渠道中悉心選擇,根據風險偏好不同不斷優化自己的投資組合,多元化均衡性動態調整資產配置從而實現自己的投資目標。
參考文獻:
[1]呂文堅.資產配置荒至 個人投資者如何跑贏CPI?[N].中國日報,2015-11-11
[2]朱平.資產荒下股市仍是最佳投資渠道[N].網易財經,2015-10-18
[3]邱峰.聚焦“資產荒”:困局與破解之道[J].北方金融,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