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
浩瀚宇宙,茫茫蒼穹,千百年來帶給中華民族無盡美好的想象和向往。人類對太陽系及整個宇宙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這種探索會越來越深入。北京時間2011年9月29日晚2l時16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將中國全新研制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
“天宮一號”的學名叫“目標飛行器”。這個飛行器實際上是空間實驗室的實驗版。采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可保證艙壓、溫濕度、氣體成分等航天員生存條件。可用于航天員駐留期間在軌工作和生活。實驗艙密封的后錐段安裝有再生生保等設備;前端安裝有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于支持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
于2011年11月1日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計劃2016年第三季度擇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將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隨后將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實現與“天宮二號”對接,開展推進劑補加等相關試驗。
美國和俄國已經擁有自己的空間站。空間站中的航天員是怎么生活的呢?下面就航天員在太空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作簡單介紹。供同學們了解。
飛船里的氣候
人類在地球表面的生活環境。需要在太空中進行“人造”。航天器的活動艙比起地面的房屋雖然窄小。但在天上生活不能僅算面積,還應算容積,因為在失重條件下。航天員可以在艙內四方上下任何部位活動。這樣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航天器的活動艙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飛行艙。下層為生活艙。艙內模擬地球海平面附近的環境。空氣由80%的氮氣和20%的氧氣組成。壓力為1標準大氣壓。溫度可在16%-32℃的范圍內自由調節,濕度控制在30%~70%之間。居住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中,航天員只需穿上普通的衣服,即可靈活自由地在艙內工作和生活。不需要穿笨拙的航天服。
太空中的睡眠
睡眠是人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一生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對于緊張繁忙工作的航天員來說。睡眠就顯得十分重要。首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坐在座椅上睡覺。這樣有利于隨時保持高度警惕。顯然這樣的睡覺姿勢并不理想。而且飄浮的手容易碰到開關。隨后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改用在睡袋中休息。這是像蠶繭一樣的睡覺用品,在失重狀態下,睡袋橫著放和倒著放。人睡起來的感覺沒有什么兩樣。睡袋一般掛在艙壁上。
歐洲航天局最近設計出一種新式睡袋。在袋的外面有一些管道。當管道充氣時。睡袋被拉緊,從而向人體施加一定壓力,這種壓力可使人感到像在床上睡覺一樣舒適。可以消除飄飄然的感覺。
航天員的飲食
在航天員就餐的區域沒有餐桌和特別的椅子。進餐時用的是一種特殊的托盤,可以將不同的食品隔開。并可防止食品在失重狀態下飄浮散開。航天器上沒有冰箱。因為大部分食品是脫水保存的。當然也有一部分經過加熱消毒的食品。密封包裝在罐頭或塑料袋中。“做飯”很方便,使用固定在桌子上的加熱鍋,一名航天員可以在5min以內為四個人把飯菜烹飪好,每人都可以吃到自己喜愛的食品,開水和涼水也充分供應。
航天員的衛生
目前正在使用的航天器雖然比早期的大得多。但仍然是狹小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里,有些微生物容易繁殖,人員之間一旦傳染疾病,那可是很麻煩的事。因此清潔衛生最為重要。由于沒有洗衣機。航天員只能把換下來的衣服和其他垃圾。統統裝進塑料袋密封起來。刷牙的牙膏是特制的。刷完之后要把牙膏咽到肚子里去。要使用沒有泡沫的肥皂。禁止使用電動剃須刀。否則胡渣會像粉末一樣在艙內四處亂飛。航天員在航天器上還可以洗澡。即所謂海綿擦身浴。淋浴時需要鉆到袋子式的“浴缸”里去,水從水栓中噴出來后,用海綿塊代替毛巾在身上擦洗。為了防止在失重條件下水珠亂飛。“浴缸”裝有廢水收集系統。用氣流將廢水收集起來。
在太空中大小便也是一個難點。現在設計使用的是“抽氣馬桶”。這種馬桶可以把乘員的身體調到合適位置,航天員大小便時,需把固定帶系在腰間,以免發生分離,并利用氣流把糞便沖入一個容器中。當廁所不用時。容器可與艙外太空相通。糞便即排放到艙外茫茫太空中。
責任編輯 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