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煜
“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每年處暑恰逢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所以這個節氣充滿了濃濃的秋意。秋風吹過,芳草開始枯萎,不論是佇立在拂曉的清晨。還是徘徊在寂靜的黃昏。絲絲的涼風不由得讓人打個寒噤。抬頭望天。秋意正籠罩著每一寸土地。從繁榮到蒼涼。不由得讓人萌生出“淚灑隅年愁”的情緒。
處暑的由來
處暑節氣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時間為每年公歷8月23日前后。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處暑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也會逐漸減少。
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處暑與農事
處暑前后,氣溫會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節令的這種變化。自然也在農事上有所反映。
處暑前后日照比較充足,雨水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但有時連綿陰雨會提前到來。應特別注意天氣預報,抓住每個好天氣搶收搶曬。
處暑前后正是晚稻拔節、孕穗期。是最需要肥料和水的關鍵時期。要注意灌好“養胎水”。施好“保花肥”。晝暖夜涼的條件對農作物體內干物質的制造和積累十分有利。于是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
處暑與風俗
處暑前后民間會有過“七月半”或“中元節”的民俗活動。舊時民間從農歷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七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度布施活動。人們會豎燈篙。放河燈招孤魂。時至今日。中元節已成為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除此之外。民間還有如“吃鴨子”“放河燈”。以及“開漁節”等習俗活動。
處暑論養生
處暑過后。大家會感覺到絲絲涼意。但是切記不要急于增加衣服。所謂“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于收斂陽氣。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夜寢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白天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天的肅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此外。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由于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不利于人體健康。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飲食方面。可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銀耳、藕、海帶等。
責任編輯 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