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寒



珠珠的圖書館坐落在村里一棟兩層小樓里,面積約60平米。簡易的木書架上擺滿了以繪本為主的各種童書,簡單但溫馨。
兩年前,外出打工十多年的女孩吳利珠(珠珠)回到家鄉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歧石鎮覽表村,為村里的孩子們創辦了一個免費的圖書館。
在此之前,她在北京一家公益機構工作了4年,負責打工子弟學校的相關事務和女工合作社。“當我回到家鄉,看到孩子們仍然和我當年一樣,早早地出去打工,我感到很痛心。”珠珠說。
打工的收獲
珠珠的圖書館坐落在村里一棟兩層小樓里,面積約60平米。簡易的木書架上擺滿了以繪本為主的各種童書,簡單但溫馨。樓里的木門已經斑駁,是陳年使用的痕跡。珠珠說,剛搬進來的時候,這里非常破舊,她帶著幾個孩子打掃衛生、刷墻、美化裝飾,一點點地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正值暑假,還不到下午開館的時間,已經有孩子守候在門外。不時地有孩子跑來打聽,夏令營什么時候開始——一家致力幫助欠發達地區兒童提高讀寫水平的公益組織,今年將帶著村里的孩子走近本地風物,尋訪本村的手藝人和民俗文化。
覽表村是一個大村,有3萬多人,多子女和不重視教育似乎是這里的風氣。在珠珠的同齡人里,很多人家中有四五個甚至七八個兄弟姐妹。據了解,這里的初中畢業生只有一多半會繼續升學,其余均早早地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繼續求學的孩子,也多為留守兒童。
珠珠也曾是輟學打工的一員。2003年,不到15歲的珠珠輟學外出打工,這在重男輕女的潮汕地區很正常。“我們那個時候,家長覺得女孩子認識一點字,不會被騙,懂得坐車就夠了。”珠珠說。
珠珠做過很多工作,在塑膠廠做過童工,到精品店做過銷售,去東莞賣過衣服,又跑到廣州去端盤子。打工生活讓她增長了見識,但也令她茫然。
2009年,珠珠聽說北京有個打工者自己創辦的公益機構,致力于為進城打工的人群提供技能培訓和生活服務。于是,珠珠毅然前往北京,先是做志愿者,半年后接受技能培訓,畢業后她留在那里參與了打工子弟學校的大量事務,并負責女工合作社。
“這段經歷對我影響太大了。去之前我還是有點自卑的,但是到了那里,我發現原來農村進城的打工者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我受到了鼓舞。”珠珠說。
剛回到家鄉時,珠珠曾經在覽表學校當了一段時間的義工,結合自己受過的培訓,為孩子們做案例分享和性教育。“性教育講到一半,有人低下頭,有人就一直不好意思地笑。以前很多人叫我珠姐,這節課之后我就變成了‘變態老師,有學生對我說,你講這個太變態了,但也有10多個高中生得知有這個課后,主動要求上。”珠珠回憶。
珠珠的性格十分坦率,孩子們和她越來越親密,和父母吵架、輟學甚至失戀都跑來找她。珠珠發現,潮汕的孩子聰明活潑,但課余生活卻很無聊,要么在家看電視,要么去地下的電子游戲廳,家境較好的則沉迷手機游戲。
于是,珠珠曾經的愿望越來越清晰,那就是在村里做一個免費的圖書館,或者說,一個“公共空間”。
免費圖書館的誕生
除了兩張信用卡,珠珠一窮二白,如何做起一個免費的圖書館呢?
珠珠先在朋友圈發了消息,很快就有朋友給她捐了一些書。一個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的同村人聽說了以后,主動聯系珠珠,贊助了圖書室第一年的房租。他說自己以前認為讀書沒用,現在見過了外面的世界,特別想給村里的孩子們做點事,特別是和文化教育有關的事。
覽表學校的校長也很支持,為珠珠提供了一些桌椅。剛好中山大學支教隊的老師要來下鄉,得知珠珠的想法后立馬捐了兩個圖書架和許多童書。珠珠還聯系了廣州的一個基金會,對方也捐了800多本書。
在這個過程中,珠珠沒有工資,除了自己的生活花費,她還獨自承擔了各種雜費,信用卡一度欠下了好幾萬元。為此她不得不拆東墻補西墻,但總能順利過關。珠珠笑著說,每個月到還款期都要死一次,但總是能化險為夷,又活過來。
最大的壓力來自家庭的反對和村民的質疑。珠珠的同齡人要么在外打工補貼家用,要么早早結婚生子,她的舉動在當地人看起來真是不正常。加上她的家境原本就不好,村民們對她并不信任——不賺錢的事誰做?一個女孩子家能把這事辦得起來?咱們這個小地方搞圖書館,誰去看?
珠珠沒有理會這些說法。支持她的孩子們成立了一個“點點家族”,幫著打聽合適的場地、采購、裝修,還制定了圖書館的各種規章制度,邀請自己的小伙伴來。慢慢地,來這里的孩子越來越多。
這里最多時要接待100多個孩子,他們有的是放學后來做作業,有的是晚上來自由看書,到了周末,這里還會舉辦故事課、繪畫課,晚上還有電影分享。隨著圖書館的完善,一些致力于鄉村教育的公益機構開始與珠珠聯系,在這里開展活動。珠珠的人緣很好,常常有朋友從遠方來看她,每到這時珠珠就會辦一個沙龍,讓朋友給孩子還有家長們聊聊各自的經歷和外面的趣事。
“除了看書寫作業,我更希望當他們在家里受了委屈,需要一個地方安靜理下思路時,會來這里放松一下。如果他想靜靜坐在那里,我們不會去打擾,如果愿意跟我聊天,那我就更開心啦。我想要提供給他們的,就是這樣一個自由的空間。”珠珠說。
婦女俱樂部“媽媽班”
當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這里,整個村子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有一天,一位媽媽走進了圖書館,怯怯地問珠珠:“你有空嗎?我想和你聊聊我家的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我家孩子最近突然不聽話,說什么她都不理我。”就這樣她和珠珠聊了一個小時,珠珠也給了一些建議,她很滿意地走了。
漸漸地,來這里聊天的媽媽們越來越多,在她們的提議下,珠珠開始做起了每周一三五晚上的“媽媽班”。這些媽媽有些自己開店,到了晚上,大多是無聊地看電視或打牌;有些在工地上做工,晚上下班后已經很累了,但她們都對這個“婦女俱樂部”抱有很大興趣,下雨天也一定要趕過來。
媽媽們大多不識字,珠珠從教她們識字開始。有一個媽媽喜滋滋地告訴珠珠,自打她開始認字后,家里氣氛都變好了。珠珠布置的作業不會做,孩子主動跑來教她,老公嘴上說笨死了但還是會繼續教她,她特別開心。
珠珠還教瑜珈,“其實瑜珈我也只是剛開始學了點皮毛,但她們很開心。哪怕只是單純地聊天。”珠珠說。
珠珠也給媽媽們普及性別教育,“有的媽媽覺得很害羞,不敢跟孩子講。媽媽們互相也分享小時候這方面的困惑,我就教他們一些方法,應該如何對孩子講。”珠珠鼓勵媽媽們把孩子帶來享受親子時光,至于玩什么,珠珠的主意很多,例如,挑豆——將紅豆綠豆黑豆混在一起,讓孩子們去挑,家長旁邊協助。
一些家長看到很多素不相識的人給自己的孩子捐書,也主動帶了書過來捐贈。還有媽媽拿來了自己炸的魚和山藥。
改變當地的教育觀念
珠珠常常跟孩子們說,我不反對你們出去打工,但出去打工沒有你們想象得那么美好。她給孩子們放映PPT,告訴他們打工者住在哪里,工作場所是什么樣子。
珠珠說,其實打工實現了她的很多愿望,例如,她一直渴望住在樓房里,工廠的宿舍就在6樓。在家里很少能吃到方便面,偶爾吃一次奶奶只給半包,她吃不夠,暗暗地想吃一輩子方便面她都愿意。“但是,當一天工作12個小時后,爬6樓好累。到月底錢不夠用時,每天都吃方便面,吃到我想吐。”
2016年5月,珠珠向一家公益機構申請的近5萬元的資金批下來了,這個數目可以覆蓋她的工資以及圖書館日常開銷。但是她申報時,沒有把房租寫上。
“以往媽媽們來上課,都會主動提出可以收一點錢,我拒絕了。很多村民是發自內心愿意支持圖書館,但我們對于收錢這個事還是覺得時間還沒到。”珠珠說。
2016年6月11日晚上,珠珠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雖然不知道能不能籌到2500的房租,但我還是想試一下……這一次希望由村民大家來參與。無論捐多少只是希望你們來參與。”到了第二天中午,她一共籌集到了2651.98元。
珠珠想建一個微信群,只要認同的人都可以加進來。從而找到這100人,每人每月月底拿出50塊錢,珠珠也會隨時匯報錢的用途和圖書室的活動信息。相比于當下流行的眾籌,“同樣是籌到錢,但是我們這個除了籌錢,更多是一種連接”。珠珠有自己的用意。
其實無論是媽媽班,還是各種各樣的活動,珠珠總希望把家長聚集起來,從家長入手,改變村里不重教育的觀念。當父母的觀念轉變了,就能點點滴滴地傳輸給孩子。
除了做圖書館,珠珠還一直在幫助村里可能面臨輟學的貧困學生,經過珠珠的努力,北京一家公司認捐了11個學生,但珠珠更希望本村人幫助本村人,她物色得很小心,“必須是靠譜的人,不能因為捐贈了就到處宣揚,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目前已經有9個孩子被村民成功認捐。
珠珠說,從她返鄉做圖書館開始,她聽到最多的話是“你幫我實現了愿望”,說這話的人包括外出打工的同村村民、公益機構的志愿者還有一些熱心幫助過她的人。大家都覺得能夠在農村為孩子建一所充滿快樂和希望的圖書館,是一件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