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南
(山西東莊煤業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6308)
軟巖硐室失穩機理和控制原則研究
徐向南
(山西東莊煤業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6308)
為了解決軟巖硐室圍巖大變形問題,采用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方法,分析了軟巖硐室圍巖失穩機理、影響因素和圍巖控制原則與方法,提出了不同圍巖控制原則和處置方法,實測效果明顯。
軟巖硐室;失穩機理;圍巖控制;原則與方法
礦井硐室是指三軸線長度近似相等的地下巷道,如絞車房、變電所和水泵房等,具有尺寸大、使用周期長、易受采動影響等特點,是井下巷道維護的難點和重點[1-2]。軟巖硐室,由于硐室圍巖流變性強、自穩和支撐能力差,在服務期間持續出現嚴重底臌、兩幫內移等變形破壞。研究軟巖硐室失穩機理和控制措施,能有效減小硐室變形和返修維護費用,具有重要意義[3-4]。文章以山西永平煤礦4號煤開采西部變電所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方法,研究了軟巖硐室變形規律、影響因素和控制措施,以期為軟巖硐室圍巖控制提供參考。
永平煤礦4號煤厚4.56 m~6.83 m,平均5.70 m,埋深490 m~620 m;單軸抗壓強度平均6.1 MPa,屬軟巖。直接頂為泥巖、砂質泥巖和粉砂巖,直接頂厚1.03 m~10.80 m,平均9.36 m;砂質泥巖單軸抗壓強度平均22.4 MPa,屬軟-中硬巖。老頂為穩定的厚層狀中粒砂巖、細粒砂巖和粉砂巖,厚2.60 m~13.00 m,平均11.98 m;中粒砂巖的單軸抗壓強度平均79.4 MPa,屬硬巖。底板以泥巖和砂質泥巖為主,局部為粉砂巖或細砂巖;砂質泥巖單軸抗壓強度平均25.7 MPa,屬中硬巖。頂底板巖性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頂底板巖性特征表
4號煤變電所硐室為矩形,沿煤層頂板掘進,掘進面尺寸(寬×高):4 600×3 200 mm,面積14.72 m2;凈斷面尺寸(寬×高):4 400 mm×3 000 mm,面積13.2 m2。
三采區變電所在使用過程中受4402和4404工作面開采動壓擾動明顯,加之硐室位于煤層中,煤體強度低、抵抗變形能力差,出現兩幫及頂底板內移嚴重,墻體開裂、噴層脫落,嚴重威脅變電所功能實現和使用安全。結合硐室賦存特性、采動作用和支護參數分析,影響硐室穩定性的因素有:a.硐室處于煤層中,頂底板巖性多為泥巖、砂質泥巖,強度低,自持能力差,易流變;b.硐室埋深大,地應力大,圍巖剛度低,易破壞;c.受采動影響明顯,靠近硐室布置的4402和4404大采高工作面回采高度大、推進速度快,頂板活動空間大、礦壓顯現劇烈,靠近工作面側硐室圍巖變形量明顯大;d.現有支護強度不足,金屬網鋼筋太細、錨固長度不足、幫錨索和底板約束缺失。
對硐室穩定性影響因素很多,選取保護煤柱尺寸和埋深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變電所位置和回采工作面空間布置方式,采用FLAC3D軟件建立軟巖硐室失穩影響因素模型,模型尺寸(長×寬×高):347 m×160 m×128.7 m,硐室模型示意圖,見圖1。

圖1 硐室模型示意圖
建立不同保護煤柱尺寸模型,平衡后得到硐室圍巖移近量圖,見圖2。由位移量圖知,保護煤柱尺寸越大,硐室變形越小,硐室圍巖移近量越小,變形速度也越?。豁鲜翼數装逡平看笥趦蓭椭担幻褐叽绯^一定范圍后硐室移近量減小不明顯,過大煤柱造成了煤炭損失,即硐室保護煤柱留設尺寸有合理區間。

圖2 不同煤柱尺寸下硐室圍巖變形量圖
建立不同硐室埋深模型,平衡后得到硐室圍巖移近量圖,見圖3。由位移量圖知,硐室埋深越大,硐室變形越大,硐室圍巖移近量越大,變形速度也越大;硐室頂底板移近量大于兩幫值,差值不明顯,埋深達到600 m時,頂底板和兩幫移近量達到170 mm、140 mm。

圖3 不同埋深硐室圍巖變形量圖
根據硐室圍巖屬性和失穩機理分析及影響因素的數值模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軟巖硐室圍巖控制原則和方法:
1)淺部圍巖:強力組合錨索,采用φ14 mm螺紋鋼焊接網+12號礦用工字鋼頂梁+錨索。
2)深部圍巖:高壓注漿,鉆孔長度L=8 m~10 m,封孔長度4 m~5 m,注漿壓力8 MPa~10 MPa,注漿材料為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注漿孔間排距2 m~3 m。
3)工作面停采線:弱化或切斷老頂,采取水壓致裂或爆破斷頂。
4402和4404工作面布置在硐室左幫側采區,在回采期間記錄硐室圍巖變形值并與未加固處置前對比,得到表2加固前后硐室圍巖移近量實時監測結果。

表2 加固前后硐室位移值 mm
受采動影響硐室左側圍巖明顯大于右側,采用上述控制措施之后圍巖移近量僅為未加固值的18.3%和23.8%,對應左側幫為50.84 mm、右側幫為35.58 mm;加固后頂底板和兩幫移近量變小,最大為86.42 mm,滿足使用要求,硐室圍巖控制效果明顯。
1)變電所硐室位于煤層中,頂底板多泥巖、砂質泥巖,圍巖強度低、具有顯著的流變性,使用期間變形嚴重,符合軟巖硐室特征。
2)分析硐室失穩機理,認為軟巖剛度低、埋深大、回采動壓作用及支護強度不足是主要因素。
3)數值模擬認為,硐室保護煤柱尺寸越大、圍巖變形越小,頂底板移近量大于兩幫值;埋深越大,硐室圍巖應力越大、變形越明顯。
4)提出軟巖硐室圍巖控制原則和方法,針對硐室淺部、深部圍巖和工作面停采線,提出不同處置方法,實測效果明顯。
[1]王峰,余慶,張建.深部大斷面軟巖硐室支護技術優化及應用[J].煤炭科學技術,2016,44(2):133-138,143.
[2]李政.長平煤礦3號煤硐室變形破碎機理及其加固技術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4.
[3]王霄,時吉賀,高飛.深部軟巖硐室二次支護技術研究[J].能源技術與管理,2015,40(2):31-33.
[4]何滿潮,李國峰,任愛武.深部軟巖巷道立體交叉硐室群穩定性分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8,37(2):167-170.
(編輯:武曉平)
Instability Mechanism and Control Principles of Soft-rock Cavern
XU Xiangnan
(Dongzhuang Coal Co.,Ltd.,Changzhi 046308,China)
To solve the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of soft-rock cavern,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stability mechanism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soft-rock cavern,as well a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Differen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were proposed with obvious effects ofmeasurement.
soft-rock cavern;instability mechanism;surrounding rock control;principles and methods
TD353
A
1672-5050(2016)04-067-03
10.3969/j.cnki.issn1672-5050sxmt.2016.08.019
2016-04-17
徐向南(1970-),男,山西武鄉人,大學本科,工程師,從事煤礦開采技術、煤礦防治水技術、煤礦瓦斯治理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