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集體喊話,勒韁險資
險資兇猛,但監管更猛。
12月3日,上任以來一貫沉默寡言的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致辭時突然脫稿,指責當前市場一些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桿收購的舉牌者集“土豪、妖精、害人精”于一身,“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后變成行業的強盜”。劉士余說,這是在挑戰國家金融法律法規的底線,也是挑戰職業操守的底線,這是人性和商業道德的倒退和淪喪,根本不是金融創新。
劉士余在講話中并未點名保險公司,但市場立即將其嚴厲表態與過去一年多時間中頻頻高調舉牌上市公司的保險公司相聯系。很快人們便發現,打響第一槍的劉士余并非“單兵作戰”。
就在同一天,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態,保險公司通過各種金融產品繞開監管的套利行為,嚴格意義上就是犯罪。
12月12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稱,要求嚴控跨行業跨市場金融風險,使跨行業跨市場資金流動始終能夠“看得見、管得了、控得住”,實行穿透式管理,防控風險。
12月13日,保監會主席項俊波發表“保險業姓保、保監會姓監”的講話,談及行業在快速發展中暴露的新問題時明確指出,部分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方面資產負債不匹配,集中舉牌、跨領域跨境并購,投資激進,少數公司虛假出資和虛假增資追求快速擴張,一些公司股東結構治理結構亟待優化。
對于保險投資標的,項俊波認為,應當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股權等非固定收益類產品為輔;股權投資應當以財務投資為主、戰略投資為輔;少量的戰略投資應當以參股為主。努力做資本市場的友好投資人,絕不能讓保險機構成為眾皆側目的野蠻人,也不能讓保險資金成為資本市場的“泥石流”。
其實在“三會”掌門先后發聲之前,深陷“寶萬之爭”漩渦、甚至被外界認為已經認輸的王石在沉寂大半年之后的11月19日,曾經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盡管萬科股權紛爭并沒有最終解決落地,但國家出臺了系列政策,對一些資本市場的野蠻做法、一些不符合健康市場發展的做法有所限制。
當時,王石并未透露其所言的“系列政策”有何具體所指,但謎底旋即被揭曉。
監管層下狠手,
前海人壽、恒大人壽被“祭旗”
11月2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發布《規范杠桿收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基于“寶萬之爭”視角的杠桿收購研究》課題報告。她提出“保險姓保”的建議,并指出,險資舉牌,其中的三個問題最受社會關注:一是公司治理之爭,誰掌控公司;二是收購行為之爭,在寶能收購萬科的過程中,實際控制人持股超過5%以后,是否存在著信息披露的合規性等問題;三是資金組織方式之爭,把萬能險產品做成了短期理財產品,短債長投。
吳曉靈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此次監管層集體喊話的兵鋒所向。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也曾分析指出,銀行是資金通道,在“寶萬之爭”中,大量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各種渠道為寶能源源不斷地輸送“彈藥”。但與此同時,我國現行的分業監管體系存在漏洞,一行三會各自為政,難以對激進投資的保險資金穿透式管理。
對此,除去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與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的部門協作外,項俊波在12月13日的講話中脫稿直言:“約談十次不如停業一次,不行還可以吊銷牌照。”前海人壽與恒大人壽“首當其沖”。
12月5日,保監會下發監管函,停止前海人壽開展萬能險新業務,在3個月內禁止申報新的產品。而今年前10個月,萬能險收入在前海人壽保費收入中占比超過80%,叫停前海人壽的萬能險也就意味著叫停了前海人壽乃至寶能系的資金來源。12月6日,媒體報道稱,保監會將派出工作組進駐前海人壽、恒大人壽,檢查公司治理規范性、財務真實性、保險產品業務合規性及資金運用合規性。
12月9日,保監會下發通知,稱恒大人壽因在開展委托股票投資業務時,存在短期頻繁大量炒作上市公司股票現象,且資產配置計劃不明確,資金運作不規范,決定暫停其委托股票投資業務。這意味著在保監會放行前,恒大人壽無法在二級市場上再購買股票。同時,保監會還叫停了恒大人壽萬能險的互聯網銷售渠道。而互聯網是恒大人壽萬能險的主要銷售渠道,占比高達91%。
臨時政策之外,保監會也在夯實體系。陳文輝透露,針對部分公司激進投資和舉牌問題,擬出臺幾項措施:一是明確禁止保險機構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共同收購上市公司;二是明確保險公司重大股票投資新增部分資金應使用自有資金,不得使用保險資金;三是對于重大股票投資行為,須向保監會備案,對于上市公司收購行為,須報保監會事前核準;四是將權益類資產占保險公司總資產比例從40%下調至30%,將單一股票投資占保險公司總資產比例從10%下調至5%。
監管層態度7月已轉向?
險資從“救市英雄”到“野蠻人”
對恒大的許家印與寶能的姚振華來說,這場風暴來得有點突然,僅一年半以前,險資舉牌藍籌股還被視為救市的“英雄之舉”。
2015年7月8日,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放寬了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對于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將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比例上限由占上季度末總資產的5%調整為10%;此外,投資權益類資產達到30%比例上限的,可進一步增持藍籌股票,增持后權益類資產余額不高于上季度末總資產的40%。
民生證券研報認為,在資產荒的背景下,一方面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保險資金也在尋求優質資產來覆蓋風險,此外股災也在客觀上提供了低價建倉的時機。2015年下半年險資舉牌數量明顯增多,且險資舉牌的投資標的多為經營狀況良好的上市公司。同時,個別險資的激進舉牌行為引發爭議,尤其是寶能舉牌萬科引發的控制權之爭。
2015年12月,“寶萬之爭”行至中盤,雙方攻伐激烈。彼時,監管層的公開表態尚傾向于“中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2015年12月18日回應“寶萬之爭”時表示,市場主體之間收購、被收購的行為屬于市場化行為,只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監管部門不會干涉。保監會2015年12月出臺的《關于加強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審慎性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僅限于要求保險公司進行壓力測試,防范保險資金“短錢長配”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風險。
2016年7月1日,針對寶能系提出罷免萬科管理團隊一事,張曉軍僅回應稱,證監會一直在關注相關情況,上市公司股東及董事會、監事會、高管層均應依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行使權利,履行相關義務。
然而,寶萬之爭愈演愈烈,漸成資本與實業水火不容的態勢。7月19日,萬科管理層向證監會提交《關于提請查處鉅盛華及其控制的相關資管計劃違法違規行為的報告》,全文長達9000多字,直指寶能資管計劃資金來源等四大問題。
7月20日,證監會緊急召開多場相關會議,并專門成立了處理寶萬事件的領導小組,討論相關的法律認定和對策。7月22日,證監會另一新聞發言人鄧舸譴責萬科相關股東與管理層未采取有誠意、有效的措施消除分歧,而是相反通過各種方式激化矛盾,置資本市場穩定于不顧,置公司可持續發展于不顧,置公司廣大中小股東利益于不顧,嚴重影響了公司的市場形象及正常的生產經營,違背了公司治理義務。
相對于證監會的各打五十大板,7月21日保監會主席項俊波的態度則很鮮明:“少數公司進入保險業后,在經營中漠視行業規矩、無視金融規律、規避保險監管,將保險作為低成本的融資工具,以高風險方式做大業務規模,實現資產迅速膨脹,完全偏離保險保障的主業,蛻變成人皆側目的‘暴發戶‘野蠻人。”
7月26日下午,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公司股權信息披露有關事項的通知》,針對某些社會資本先收購保險公司、然后以此為基礎運用險資舉牌上市公司的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證監會隨后也要求“公司的控股股東或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東,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獲取上市公司股份的,應直接認購取得,不得通過資管產品或有限合伙等形式參與認購。”
吳曉靈也觀察到,“今年從7月份以后,監管當局陸續出臺了很多的監管規則,實際上就是在彌補現在在資金組織方面所存在的一些漏洞。”
其實,今年5月至8月,保監會曾組織7個保監局對萬能險業務量較大,特別是中短存續期產品占比較高的前海人壽、恒大人壽等9家公司開展了萬能險專項檢查,并對發現問題的公司下發了監管函。
在監管層態度悄然轉向的過程中,個別險資在二級市場的兇猛姿態并未轉變。10月底,恒大人壽將9月買入的梅雁吉祥4.95%股權清倉,獲取短期價差。不少曾跟風買進恒大舉牌概念股的投資者成為“接盤俠”。
11月8日,保監會約談了恒大人壽主要負責人,明確表態不支持保險資金短期大量頻繁炒作股票,指出恒大人壽應深刻反省短期炒作股票對保險行業及保險資金運用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