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梅++周蘇

摘要:目的探討穴位貼敷配合針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總結護理要點。方法采用隨機化分組的方法將86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穴位貼敷配合針刺治療)和對照組(針刺治療)各43例,觀察并記錄指標,同時總結護理方法。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3%,優于對照組(P<0.05);2組比較具有顯著性意義。結論本研究表明穴位貼敷配合針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確切,若護理得當有助于提高本病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穴位貼敷針刺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1-0064-0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又稱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是中老年的常見病,也是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據國內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大于55歲的人群中約60%有X線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表現,65歲以上老年人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可達85%[1]。據報導本病最終致殘率為53%[2],是老年人活動能力喪失的最重要原因,近年發病率呈持續增長趨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進一步提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運用穴位貼敷配合針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進行了臨床觀察,現將結果及護理要點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自2014年6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共86例。采用隨機化分組的方法分為2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3例。其中治療組男19例(44.2%),女24例(55.8%),年齡36~81歲,平均60.6歲;病程8月~21 a,平均8.35 a。對照組男 20 例(46.5%),女23例(53.5%);年齡35~81歲,平均62.3歲;病程10月~20 a,平均9.12 a。組間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膝關節OA診斷標準[3],即:①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疼痛②X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③關節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個/ml④中老年患者(≥40歲)⑤晨僵≤3分鐘⑥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注:綜合臨床、實驗室及X線檢查,符合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可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1.3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者。②能堅持本治療的患者。③研究前半月未接受任何治療者。
1.4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者。②合并半月板損傷、副韌帶損傷等疾病而影響療效統計者。③長期服用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判定的藥物及采取其他綜合治療措施者。
2治療、護理及觀察方法
2.1治療組采用穴位貼敷和針刺治療。①穴位貼敷:采用我科根據古方配制的培元通絡貼膏,分做成直徑2 cm、厚度0.3 cm大小的藥餅,攤于紙膠布貼中央備用。取穴為雙腎俞、腰陽關、患側膝陽關、膝眼(雙側)、陽陵泉、足三里、委中。操作方法:穴位區域常規消毒,然后再將藥餅貼敷在穴位上,4 h取下。隔日貼1次(針灸治療后即可貼敷),6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治療2個療程統計療效。②針刺治療:取患側梁丘、犢鼻、血海、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阿是穴。用安爾碘常規消毒后以華佗牌0.3 mm×40 mm毫針,針刺1.5寸左右,得氣以患者有酸脹感為度,留針30 min后出針,留針期間行針1次。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治療2個療程統計療效。
2.2對照組采用針刺治療,方法同治療組,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治療2個療程統計療效。
2.3護理方法穴位貼敷操作前須評估患者的體質、病情和心理,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說明穴位貼敷的目的、意義及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注意①詳細詢問過敏史,叮囑每位患者貼敷時間,一般成人4~6 h/次,兒童1~2 h/次為宜。②告知患者,局部有輕微的癢、熱、微痛等感覺均為正常反應;過敏性皮膚或瘢痕皮膚患者,敷藥后有劇烈的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若貼敷后皮膚無反應告訴患者不影響療效,可適當延長貼敷時間。③囑患者治療期間禁食生冷、油膩、辛辣之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以免影響療效。④極少數人若局部出現水皰,囑其嚴禁抓撓,水皰處可外敷消炎藥膏,以防感染。⑤貼敷后皮膚有色素沉著為正常反應,可自行消退,應事先向患者做解釋。
2.4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采用 SPSS V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骨痹”[4]。臨床治愈:關節疼痛、腫脹消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好轉:關節疼痛、腫脹減輕,活動功能好轉。未愈:關節疼痛及腫脹無變化。
3.2治療結果見表1。
4討論
穴位貼敷療法,是將中藥進行加工后,使用專用皮膚貼劑,將藥物貼敷在人體的穴位上,使藥物直接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并經皮進入機體的一種外治法。通過藥物和經絡腧穴的作用疊加,可達到調整陰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研究認為,中藥經皮給藥可以不經過肝臟,不受胃腸道各種消化酶和酸堿度影響,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各種不良反應,維持持久而穩定的血藥濃度,并且可以減少給藥次數。因其具有方法簡便、安全無痛、依從性好、療效確切、費用低廉的優勢,近年來倍受患者青睞[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骨痹范疇。祖國醫學認為,腎藏精、主骨,人體的生長壯老已都與腎功能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年以后,腎氣漸虛,骨失所養,經氣不暢,不通則痛,故發為本病。“代灸膏”始于元代,元·沙圖穆蘇《瑞竹堂經驗方》指出“治老人衰弱,元氣虛冷,臟腑虛滑,腰腳冷痛沉重……用此灸方,功效不能盡述”。本科在古方“代灸膏”基礎上研制而成的培元通絡貼膏,以附子“補腎命火,逐風寒濕”(《本草備要》),“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里則達下元而溫故冷”(《本草正義》)為主藥,加入補腎壯陽,祛風除濕,疏經活血,通絡止痛之肉桂、元胡索、細辛等多味中藥,具有補腎培元扶正、祛邪通絡止痛之功效,多年來我們運用培元通絡貼膏治療虛寒性痹證收效良好。通過本組病例觀察可以看出,培元通絡貼膏配合針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比單純運用針刺該病治療效果更佳,總有效率有顯著差異。在工作中體會到,穴位貼敷的護理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正確的評估和認真細致的說明,對治療效果的取得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掌握護理要點,指導患者正確應對穴位貼敷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獲得療效的必要保證。培元通絡貼膏在臨床上還可用于防治虛寒性疾患、風寒濕痹之痛證及改善亞健康狀態等,且該貼膏對皮膚無刺激,操作簡便,具有代替灸療,無煙環保的優勢,有待進一步總結推廣應用。參考文獻:
[1]陸艷紅,石曉兵.膝骨關節炎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現狀及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20(6):81-84.
[2]李寧華.中老年人群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臨床康復,2005,38:133-135.
[3]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08,36(1):28-30.
[4]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5]史利軍,李吉蘭.中藥經皮給藥臨床應用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6,4:134-136.(收稿日期: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