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藝++王家蘭++陳祖琨
摘要:中醫護理在尪痹的治療及護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生活起居護理、飲食護理、情志護理、給藥護理和中醫特色護理幾方面對尪痹的中醫護理進行梳理探討,旨在豐富尪痹的中醫護理措施、完善其內容,促進中醫臨床護理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尪痹;中醫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25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1-0097-03
尪痹是臨床常見病、疑難病,起病緩慢,反復遷延不愈。護理工作對于患者康復和病情緩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護理方法,通過生活起居、飲食、情志、給藥等護理措施及特色護理技術,能減輕尪痹患者的關節腫脹、疼痛,促進關節活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生活起居護理
生活起居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所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則筋強肉健,苛疾不犯。起居不慎,寒溫不適,生活失節,易使腠理失密,衛外不固,則外邪乘虛而入。因此對尪痹患者的護理當遵循生活起居護理的基本原則,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和功能鍛煉。
現代研究表明[1~2],尪痹常見證候類型為風寒濕痹型,約90%的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天氣變化時癥狀加重,尤其是雨前疼痛加重明顯。這就要求護士在臨床工作中應掌握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指導患者起居要順應四時變化,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做到春季“夜臥早起”;夏季“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季節變換時,尤其是陰雨天氣時適時添加衣被,注意防寒保暖。《靈樞》說:“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人氣始生;日中為夏,人氣始長;日入為秋,人氣始衰;夜半為冬,人氣入臟。”人體陰陽的這種自然消長變化必然會影響到疾病的發展和轉歸,對尪痹患者的日間起居護理,應根據陰陽晝夜消長的變化規律,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囑患者早晚注意關節處的保暖,觀察晨僵持續的時間、程度及受累關節,必要時配戴手套、護膝、襪套、護腕等,加強夜間護理力度,做好安全評估和管理。流行病學顯示[3~4],空氣污染和潮濕環境能造成尪痹發病,故還應重視病房及居住環境對疾病的影響,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室內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但勿坐臥當風;盡量避免住在底層,室內要有陽光照射;適當曬太陽,以助陽氣運行,避風寒侵襲。
中醫傳統健身方法如導引、太極拳、五禽戲等,可以活動筋骨、流通氣血,可指導患者進行此類活動,但鍛煉時需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同時要避免小關節長時間負重,避免不良姿勢,減少彎腰、爬高、蹲起等動作。
2飲食護理
中醫學認為“醫食同源”,食物也具有性味,掌握和使用食物來治療和預防疾病,是中醫獨特的飲食護理[5]。合理的飲食調理,不但能為治療創造有利條件,而且對于康復期患者的恢復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6]。《難經》謂:“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氣充足,邪不易侵”。李東垣也云:“脾病,體重節痛,為痛痹,為諸濕痹”,表明脾虛為尪痹致病原因之一。郜亞茹、胡攸水[7-8]等的觀點也與此一致。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注重對患者脾胃的顧護和飲食調護的作用。
尪痹多因感受風、寒、濕、熱邪所致,飲食應以祛風除濕、辛溫散寒、清熱利濕為總則。早期邪停于肌表,不可妄用滋膩補益之品,應以清淡為主。痹久經絡滯塞,需配伍行氣活血之品。氣血虧虛為尪痹的根本原因[9],可選擇具有補氣血、益肝腎、祛風濕之功的食品。指導患者飲食調護時要根據“證”的陰陽、虛實、寒熱,結合食物本身的四性五味,按照飲食配膳宜忌,分別給予不同的飲食方,做到辨證施食[10~12]。風濕熱痹者應指導患者選用清涼解熱的食物,如生梨、苦瓜、冬瓜等,給予具有清利濕熱、健脾除痹的食療方,如桂花苡米粥(先煮苡米30 g,米爛熟后放入少許淀粉,再加適量砂糖、桂花),忌濕熱食物,以免助火傷陰。痛痹者可選用溫經散寒之品,如桂圓、牛肉、羊肉及其骨頭湯等,以及“附片蒸羊肉”(將羊肉500 g洗凈,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熟,撈出,切成2.5 cm見方的肉塊,與制附片10 g同放入大碗中,并放料酒、熟豬油、蔥節、姜片、肉清湯,隔水蒸3 h)等藥膳。著痹者可選用除濕通絡之品,如冬瓜、絲瓜等,可食用木瓜薏仁粥(木瓜10 g,薏苡仁30 g洗凈后,倒入小鍋內,加冷水一大碗,先浸泡片刻,再用小火慢燉至薏苡仁酥爛)。行痹者可選用祛風通絡之物,如豆鼓、蠶蛹、蛋類等。酒為“百藥之長”,其性溫熱,辛苦而甘,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祛風散寒等作用[13],故可常飲藥酒,如五加皮酒、木瓜酒等。
還應指導患者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海鮮等腥膻發物;少食肥膩之品。尪痹多遷延難愈,反復發作,故食療宜長期堅持,不可求旦夕之功,所選食療亦應性味平和,不傷正,不礙胃,以利長期服用。
3情志護理
尪痹為慢性、致殘性疾病,患者常不能承擔最基本的日常活動,如步行、更衣、入學、工作、娛樂和社會交往等,且常因病情反反復復,治療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易出現消極、悲觀、焦慮、抑郁等心理反應,部分患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14]。《素問·湯液醪醴論》曰:“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表明人的情緒與疾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加強情志護理,對尪痹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現代研究也表明臨床心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對臨床治療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15]。
護理人員在進行情志護理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于新入院的患者應熱情接待,主動介紹病區環境、相關規章制度和同病區病房的病友,以消除患者緊張的情緒;以中醫的“喜勝憂”為指導思想,通過喜而抑制患者的憂郁[16],鼓勵患者與他人交流,把生活中愉悅的事情分享給大家;引導患者聽風趣幽默的故事、笑話,讓其心中喜悅,克服焦慮抑郁的情緒。但在應用此方法時,需要注意情志刺激強度;對于病情處于急性期、性情急躁、急于求愈的患者,必須加以理解和寬慰,耐心說明本病的反復性,若有條件,亦可請病情已穩定的病友現身說法;鼓勵患者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宜的音樂和書籍以舒神靜性,頤養身心,也可指導患者每天靜坐或者靜臥一段時間,想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境界。在住院期間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情緒,發現不良心理問題時可參考說理開導法,與患者展開深入的溝通,啟發患者自我分析來解除或緩解其心理壓力。也可使用釋疑解惑法,耐心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用藥情況等知識,減輕患者消極的情緒,讓患者能夠注意自己調護;同時告知家屬多與患者溝通,以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特殊情況下還可實施順情從欲法和宣泄解郁法,鼓勵其通過發泄、哭訴等方法宣泄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總之,在為尪痹患者進行情志護理時,應本著以誠摯體貼、因人施護和避免刺激為基本原則,以保持患者情緒樂觀為目的,同時注意避免七情過極而加重病情。
4給藥護理
《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指出此病是由于風寒濕邪凝滯脈道,痹阻筋脈所致。故常用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藥物治療尪痹。臨床常用川烏、草烏、附子等大辛大熱之藥,以及全蝎、蜈蚣、地龍等[17]蟲類藥物,此類藥其效峻烈,且均具有毒性,服用時易發生中毒[18]。雷公藤目前作為我國尪痹治療的常用藥物,不良反應甚多,尤以消化道癥狀最明顯[19]。
正確的給藥護理能夠有效減少不良反應和中毒的發生。給藥護理在尪痹護理中尤為重要。首先,要做好用藥安全宣教工作,指導內服中藥患者使用傳統的煎藥工具:砂罐;有毒中藥宜先用文火煎約2 h[10];不論飯前飯后服藥都應略有間隔,以免影響療效;教育患者遵醫囑用藥,切勿擅自行事。其次,上述藥物在臨床治療時以外用為主[20],在使用藥物前需認真檢查患者皮膚情況,在保證皮膚完好無損、清潔干燥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再次,要注意用藥后的“觀察”,此為給藥護理的重點。護理人員一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及服藥后的效果,如甘草附子湯(《傷寒論》)“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二要密切觀察患者給藥后的反應。由于患者體質和病情的差異,部分患者用藥后會出現過敏反應,如頭暈、心慌、惡心、嘔吐、皮疹、甚至過敏性休克等。在給患者用藥時,特別是第一次用藥者,不論是內服還是外用,都必須詢問患者是否是過敏體質,如對酒精過敏者就應避免使用酒制中藥,對蟲類蛋白過敏者必須禁用蟲類藥物[21]。若所給藥物中含有草烏、川烏、附子、雷公藤,以及蟲類藥等有毒中藥,則更應加強給藥后的觀察。一旦服藥后出現口唇、舌及肢體麻木,胸悶,呼吸困難,頭暈,心慌,咽喉、食管、胃部燒灼感等中毒癥狀[22]或外用藥局部出現灼熱、發紅、瘙癢、刺痛等癥狀時,應立即通知醫生,并配合其進行及時的處理,做到安全用藥、祛邪不傷正。
5中醫特色護理技術
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具有器具簡單、操作方便、經濟適用、患者易接受等特點,療效也很顯著,如穴位貼敷、艾灸、火罐、穴位按摩等,可改善尪痹患者的關節腫痛、晨僵等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大量臨床研究表明[23~25],中藥外治法對于尪痹癥狀的緩解療效確切。但在實施特色護理技術時,不能忽視操作注意事項。首先護士操作前應做好評估工作,認真評估患者體質、生理情況、疾病情況和操作局部皮膚狀況,以及是否有此項操作的禁忌癥。其次,在為患者進行操作時要協助其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操作部位,注意為患者保暖,保護患者隱私。再次,因患者多發于中老年人[26],其皮膚觸覺和溫度覺感受閾值升高,且皮膚敏感脆弱[27],故與患者皮膚直接接觸的操作,如中藥熏蒸、熏洗、熱奄包等,應注意防止灼傷、燙傷。最后,根據季節、患者的證候分型、患者的耐熱程度合理設置藥物溫度,控制治療時間。此外,操作過程中及操作結束后需觀察患者局部情況、全身情況和耐受程度,如出現不良反應,則應及時處理。
6小結
尪痹相當于現代醫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不明,目前尚缺乏根治方法,臨床治療多以緩解癥狀為主。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患者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又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導致肌肉、關節、經絡痹阻所致,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28]。大量臨床研究顯示,在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同時,實施中醫護理,可幫助患者較快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從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及滿意度。201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尪痹(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護理方案(試行)》,隨及得到廣泛應用,對規范和推廣中醫護理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但在臨床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整體觀念,結合患者自身情況、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與疾病的關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確定正確的護理原則,對患者實施護理。要以辨證施護為主要方法,根據護理對象不同的病證制訂出不同的護理措施,有針對性地從生活起居、飲食、情志、給藥和特色護理技術進行護理。同時,要關注患者對護理措施的評價,及時改進護理方法和護理措施,以期不斷完善和豐富尪痹的中醫護理方案。
參考文獻:
[1]錢富艷,楊瑞宇,李兆福,等.類風濕關節炎1444例回顧性分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4):16-19.
[2]楊華艷,楊衛彬,王彤.氣象因素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6):433-435.
[3]Farhat SC,Silva CA,Orione MA etal.Pollution in autoimmune rheumatic diseases;A review.Autoimmun Rev.2011,11(1);14-21.
[4]孫建.河南省漯河地區中老年人群類風濕關節炎患病情況及影響因素[D].鄭州:鄭州大學,2013.
[5]張寧,盧敏,戴竟.慢性腎衰患者的起居飲食護理體會[J].中醫學報,2014,29(29):551-552.
[6]曹莎麗,劉宇佳.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飲食護理[J].河北中醫,2005,27(2):140.
[7]郜亞茹,曹煒,王清林,等.從脾胃論類風濕關節炎發病與防治[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1):88-90.
[8]胡攸水,王濤,李興梅,等.淺談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J].甘肅中醫,2009,22(3):13-14.
[9]黃穎.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4):36-37.
[10]陳祖琨.中醫臨床護理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220-222.
[11]徐桂華,張先庚.中醫臨床護理學(中醫特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81-283.
[1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促脈證(陣發性心房顫動)等20 個病種中醫護理方案(試行)的通知,2014.
[13]陳祖琨,汪曉潔.哈尼族單驗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10.
[14]Susan J Bartlett.風濕病綜合治療[M].沈陽:遼寧科學出版社,2008:8.
[15]凌云,劉文偉,黃一鮮,等.中醫體質辨識原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飲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1):160-162.
[16]楊坤.穴位按摩結合情志護理對漬瘍性結腸炎患者護理效果的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17]劉端勇,曾鴻鵠,趙海梅,等.選擇蟲類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西醫結合思路[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5):1227-1229.
[18]趙存方,張巖巖,劉麗紅,等.類風濕性關節炎藥源性胃黏膜損傷與中藥防治進展[J].臨床誤診誤治,2009,22(10):81-83.
[19]張賀,王芳,葛平,等.雷公藤不良反應及其配伍減毒增效研究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21(8):126-129.
[20]錢麗萍,戴桂蘭,闕慧卿,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外用制劑的研究概況[J].海峽醫藥,2010,22(8):140-143.
[21]劉端勇,趙海梅,程紹民,等.不同方法炮制蟲類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啟示[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9):2241-2242.
[22]陳榮昌,孫桂波,張強,等.附子毒性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3):1126.
[23]陳雪蓮,鄭紅霞,戴杏娟.中藥貼敷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痛臨床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7):628-629.
[24]朱惠琴,李梅,李蘭.中藥塌漬治療82例旭痹中醫護理觀察[J].護理研究,2014,22(2):123.
[25]潘華,方陶.中藥內服加外熏洗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J].光明中醫,2011,26(6):1132-1133.
[26]蔡輝.新編風濕病學[M],北京,北京軍醫出版社,2007:265.
[27]鄧桂芳,黃小惠,張峰,等.老年患者醫源性皮膚損傷的原因分析與護理[J].護理學報,2011,18(10):32-33.
(收稿日期: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