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雄
摘要:現今過敏性的鼻炎的發病率逐步增多,一方面是由于空氣污染的逐步加重,另一方面也來自飲食營養的攝入過量。過敏性鼻炎,相當于中醫的鼻病“鼽”,故從《黃帝內經》對“鼽”的認識來談談對過敏性鼻炎的認識。
關鍵詞:內經;鼽;過敏性鼻炎
中圖分類號:R27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1-0114-02
由于空氣污染的逐漸加重等誘因,導致了過敏性鼻炎發病率的逐步增高[1]。吳又可在《瘟疫論》提出“邪從口鼻而入”,且鼻與自然界直接相通,為“氣之門戶”(《黃帝內經》),亦為外邪侵襲機體之通道。空氣污染的加重,直接導致了鼻抗御外邪的頻率增多,鼻病也隨之多見。正常情況下,鼻可以通過噴嚏而使邪外出。外感初期,邪居鼻內,正欲趨之,則往往見噴嚏頻作。
1“鼽”與過敏性鼻炎
鼽,有鼻子堵塞不通之意。如《釋名·釋疾病》所言:“鼽從久,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有流清鼻涕之意[2]。如《素問·玄機原病式》卷一所言:“鼽者,鼻出清涕也。”總體是以陣發性反復發作鼻癢、噴嚏、鼻塞、流清涕為特征的常見鼻病。中醫病名可稱為:鼻鼽、鼽鼻、鼽水、鼽欬(鼻塞不通)、鼽窒(鼻塞不通)、鼽荼(受鼻塞不通之苦)等。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由IgE介導的,對環境過敏原的鼻黏膜炎癥反應。其過敏原多為塵螨、動物皮屑、霉素孢子、各種樹木和草類的風媒花粉等,因其顆粒較大,能被鼻阻擋下來,而在鼻腔內發生速發型(Ⅰ型)變態反應[3]。臨床表現主要為噴嚏、鼻塞、鼻癢、清涕等,多呈陣發性,由于鼻腔分泌物流入咽部,常伴有咳嗽、咽痛等咽部炎癥反應。
故從臨床的表現看來,中醫之鼻鼽與西醫過敏性鼻炎相類似。
2《內經》對“鼽”的認識
查閱《黃帝內經》對“鼽”的論述,除去對于解剖的論述,見于10個篇章,有“鼽”、“鼻鼽”、“鼽衄”、“鼽嚏”、“鼽窒”5種表述。涵蓋了“鼽”的發病特性、“鼽”的病邪屬性、“鼽”的臟腑病位以及“鼽”的治療與預防等。
2.1“鼽”的發病特性“鼽”病多以春、秋兩季多發,冬、夏兩季發病率較低。如《素問·金匱真言論篇》:“春善病鼽衄。”又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其病中熱脹面目浮腫,善眠,鼽衄,嚏欠,嘔,小便黃赤,甚則淋。”初之氣,是每年主時六氣的第一氣,亦即由大寒至春分,包括立春、雨水、驚蟄三個節氣,為冬春之交,以春季為主。又云:“少陽司天之政……四之氣……民病寒熱,嗌干,黃癉,鼽衄,飲發。”四之氣,是每年主時六氣的第四氣,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處暑、白露三個節氣,為夏秋之交,以秋季為主。
在氣候突變的時候,或者是反常的氣候,又或者是季節氣候更替之時都可以誘發“鼽”病。如《禮紀·月令》所言:“季秋行夏令……民多鼽嚏。”即反常的時令可以導致人體出現鼻塞流涕噴嚏的病癥。又如《素問·氣交變大論篇》:“歲木不及……白露早降,收殺氣行……咳而鼽。”“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氣乃用,長氣專勝……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指出氣候的專勝異常可以導致“鼽”病[4]。
2.2“鼽”的病邪屬性風邪而致鼽:風為百病之長,風邪致病,首當犯肺,鼻為肺之外竅,故先受病[5]。且“鼽”病的臨床表現有鼻癢之癥,癢也為風的表現,以風性善動。
火(熱)邪而致鼽:如《素問·五常政大論篇》:“少陽司天,火氣下臨……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又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郁注下,瞤瘛腫脹,嘔,鼽衄頭痛。”又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胸中煩熱,嗌干,右胠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少陰之復,燠熱內作,煩躁鼽嚏。”燥邪而致鼽:如《素問·氣交變大論篇》:“歲木不及,燥乃大行……咳而鼽。”寒邪而致鼽:如《素問·五常政大論篇》:“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嗌干善渴,鼽嚏。”又如《素問·本病論篇》:“寒鼽嚏”。又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于中,發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
2.3“鼽”的臟腑病位鼽病根據其臨床表現,其直接病位在鼻。而鼻為肺之竅,故其臟腑病位首先在肺。如《靈樞·本神》論述:“肺氣虛則鼻塞不利。”肺氣本虛,易招致寒邪自鼻而入,肺主涕,鼻竅不通而清涕自下。值得注意的是《素問·五臟別論》提出“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可見鼻病,還可以與心相關聯。又如《靈樞·口問》所言:“陽氣和利,滿于心,出于鼻,故為嚏。”提出了嚏的癥狀與心的相關性。
再者,《素問·脈解篇》提出:“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以及《靈樞·經脈》指出:“大腸手陽明之脈……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膀胱足太陽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顖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踹腳皆痛,小指不用”、“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可見大腸、胃、膀胱都與鼽病有所關聯。
2.4“鼽”的治療和預防根據《內經》對鼽病病邪屬性的論述,對于鼽病的治療,首先應該疏風祛邪,如防風、白芷、羌活、荊芥、麻黃、牛蒡子、薄荷等,并且宣通鼻竅,如蒼耳子、細辛、桂枝,辛夷、鵝不食草、蟬衣之類。如為火(熱)邪所致,可用桑葉、銀花、連翹、黃芩等。如為燥邪所致,可加用玄參、麥冬等。如為寒邪所致,可用人參、蟲草、生黃芪、五加皮、黨參、白術等溫陽益氣之品[3]。
對于鼽病的預防,如《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冬不按蹻,春不鼽衄。”又如《素問·水熱穴論篇》提出:“冬取井榮,春不鼽衄。”總體是指,在季節的交變之季,要保持陰陽的平衡。也可以拓展來看,過敏性鼻炎多是晨起時,或睡眠時容易發作,也可以理解為陰陽交接之時不相平衡,這和《內經》提出的預防準則是一致的。
3結語
過敏性鼻炎的發病尚有對于食物的不耐受因素所致[6],這在《內經》經文里沒有找到相關的論述。主要是由于飲食營養的攝入過量,導致機體對事物的不耐受反應,確實也是要值得注意的方面。綜合《內經》對于鼽病論述,可見中醫對于過敏性鼻炎有著比較完備、系統的認識。鼻雖為肺之竅,同時還與心,以及胃、大腸、膀胱等臟腑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還兼有風、火、熱、燥、寒的病邪性質,所以在臨證治療必須“謹守病機,各司其屬”,而后“隨癥治之”,方可獲效。
參考文獻:
[1]張鳳英,王五一,徐進,等.北京市空氣污染物對過敏性鼻炎的影響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3:364-368.
[2]李浩,侯輝.《內經》“鼽”字辨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7,01:71-72+32.
[3]張新渝,樊玲.遵《經》論治過敏性鼻炎[J].四川中醫,2014,04:45-46.
[4]李杰,趙翡翠,王明禮,等.《內經》鼻鼽芻議[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01:33-34+50.
[5]鐘萍,田理.《內經》對鼻鼽的認識[J].四川中醫,2010,12:46-48.
[6]賴蓉,梁丹,張利,吳秀蓉.過敏性鼻炎患者食物不耐受檢測情況分析[J].現代臨床醫學,2010,04:294-295.
(收稿日期:2016-04-20)*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理工類重點項目(NO:2014Z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