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晟曄
摘 要:全面績效管理的理論基礎包括心理學理論、績效評估理論、效益理論、權變理論和公平理論。管理會計視角的全面績效管理模式包括成本管理視角的全面績效管理與收益管理視角的全面績效管理。
關鍵詞:管理會計;全面績效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70
0 前言
在經濟新常態下,為促進企業轉型與升級,必須完善績效管理水平,使之向科學化、系統化方面靠攏。全面績效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企業管理層更好、更快地實現績效目標,另一方面對員工自身的職業規劃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本文現從管理會計視角來分析全面績效管理的內容以及實施全面績效管理的具體辦法。
1 理論基礎
1.1 心理學理論
企業績效的評價無標準可言,它會因個人的感受而有所不同。因此企業績效體現了人的心理需求問題。在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就詳細指出了這種心理上的差異性,如著名的五層次理論。Weissenberg(1968)強調“持續激發主體動機的心理過程”,即工作績效高低由管理對象的激勵水平決定,而且二者呈正比例關系。
1.2 績效評估理論
French(1985)將績效評估分為評價性目的和發展性目的。評價性目的的內容包括以下三點:其一,回饋員工,促使員工充分了解自身工作在上級領導心中的評價結果;其二,為加薪、晉升提供參考依據;其三,為上級領導解聘或挽留人才提供參考依據。發展性目的的內容包括如下五點:其一,幫助員工改善績效;其二,幫助員工確立職業目標,以提升員工對企業的忠信度;其三,加強績效的現實性,據此激勵員工;其四,鞏固企業上下級關系;其五,調節個人與組織之間的關系。
1.3 效益理論
效益理論的實踐對象是市場效益,主要評價市場機會成本、利潤、稀缺與質量、效用以及創新等多個方面。其中“稀缺與質量”雖是由技術所決定的,但技術與市場效益之間并不存在必然聯系。“機會成本”往往與“利潤”、“效用”相連,因為經濟效益主要受到利潤機會和效用機會的影響。而“創新”是獲取市場效益的手段,通過建立“效益評價系統”,以謀求最佳“組合效應”帶來的經濟效益。
1.4 權變理論
所謂權變理論,是指根據內外環境的改變,隨時在全面績效管理中加以調整,并靈活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最佳辦法加以控制的一種管理理論。因此權變理論在研究績效管理規律時通常采用帶有變量的函數公式,該函數公式中包含全面績效管理中的評價原則、企業業績管理變量、管理技術之間的計量關系。據此公式來檢驗企業全面績效管理的效率及其效果,以優化企業績效管理措施。
1.5 公平理論
從員工的角度來談,“公平理論”闡述了員工的激勵程度取決于自己與參照對象的投入和報酬比例的主觀感受,換言之,每一位員工在計算自身利潤的同時,也會相應地參照他人的利潤,以此來檢視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從企業的角度來談,公平是指員工對組織結果分配、組織制度、分配程序、人際關系等方面是否具有公平性的主觀感受。公平性直接影響員工對組織決策的相應反應。
2 管理會計視角的全面績效管理模式
2.1 成本管理視角
成本管理視角:其一,采購成本。規范采購流程,加強控制與監督,盡量簡化審批手續,以提升采購效率,完成財務與業務一體化目標,優化價值鏈的績效管理,刪減非增值作業。其二,生產成本。促進產品轉型,向高端領域升級,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要求,優化生產流程,更換經營設備。其三,營銷成本。確立成本管理責任主體,比如將銷售渠道成本交由銷售部經理全權負責;針對網絡營銷成本,應充分利用管理會計信息支持系統的價值,讓傳統行業結合互聯網,以提升績效管理效率,從而降低營銷成本。
2.2 收益管理視角
收益管理視角主要從精益生產管理的角度來考慮,精益生產管理的內容包括“一個基礎,七個支撐”。“一個基礎”包括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也就是5s管理原則。而“七個支撐”包括如下幾點:其一,生產的快速轉換與維護體系;其二,柔性化生產體系;其三,現場作業E研究體系;其四,設計與高效物流體系;其五,產品研發體系;其六,防錯與品質保證體系;其七,同步與均衡化體系。
3 結束語
實現管理會計視角的全面績效管理,應從成本管理與收益管理兩大方面入手。首先,成本是影響企業運營的一個重要指標,控制成本,利益會相應有所提高。其次收益管理是決定企業收益大小的關鍵,控制收益,實現精益生產,為產品從研發到銷售提供健康空間和渠道,是完成收益管理的重要舉措。其次,管理會計視角下的成本管理與收益管理是目前實現全面績效管理的重要模式之一,值得借鑒或參考。
參考文獻
[1]馮巧根.經濟新常態下的管理會計發展思路[ ].會計之友,2015,(19).
[2]彭家鈞.海爾財務信息化系統的構建與運行[ ].財務與會計,2015,(15).
[3]馮巧根.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與研究范式[ ].會計之友,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