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和平
摘 要:我國目前民生事業中的一項重要問題就是殘疾人就業,同時該項問題也是社會保障工作非常重要的任務。據此,針對我國殘疾人就業現狀進行剖析,深入討論當下殘疾人面臨的就業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善殘疾人就業現狀的對策,以期能最大限度給予殘疾人就業保障,為我國民生事業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殘疾人就業;社會政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94
1 我國殘疾人就業現狀
從2006年我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報告中顯示,全國殘疾人總數為8296萬人,城鎮和農村殘疾人口分別為2071萬人和6225萬人。通過就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政策完善,雖然已實現就業的人數為2266萬,但仍有多達858萬具備勞動資質的適齡殘疾人未實現就業,且每年以30萬人的基數不斷增加。殘疾人就業具有方向窄、規模小、層次低和穩定性差等特點。目前我國殘疾人就業渠道主要分為三個:個體就業、集中就業和法律規定單位強制吸納。就業政策大體可分為三個層面:形成就業保護政策、提供就業援助和完善配套服務。
2 殘疾人就業存在的問題
保證殘疾人就業率是促進殘疾人全面參與社會生活的根本途徑,也是解決殘疾人問題的基本出路,研究者根據所提到的情況,總結了殘疾人就業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殘疾人就業率低、崗位層次低,有研究指出,現已就業的殘疾人群體中,從事簡單體力勞動的有36%,同國內就業整體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同時就業的風險也相對較大,就算已就業的殘疾人都可能隨時面臨失業;此外,不同殘疾類型以及地區城鄉差異較大等因素也是影響殘疾人就業率的主要因素,總體來看城鎮地區殘疾人就業的優惠政策和社會配套服務要優于農村地區,東部優惠政策多于西部;就業的殘疾人群主要從事一些收入較低收入的行業,而且一些招聘單位在錄用殘疾人時,80%左右的崗位所開的工資是當前國家最低工資標準,以至于少數殘疾人的收入同低保線接近,失去了參加社會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3 提高我國殘疾人就業保障的措施
3.1 完善政府責任體系,強化立法執法力度
“十一五”以來,我國完善并通過了多個針對提高殘疾人就業率和就業保障的法律政策,但落實情況則令人擔憂,從總體上來看,殘疾人就業競爭仍處于劣勢地位,因此政府部門與司法部門應緊密聯合,深入貫徹落實我國出臺的殘疾人就業保障政策,要著力加強就業政策的實施力度,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力”的問題。此外需加強行政立法力度,對殘疾人應享有的就業權益進行依法保護,以殘疾人就業能力為依據,規范其就業工作,適時提供就業培訓,并約束用人單位的違法、違規行為。
3.2 健全教育和培訓制度,加強殘疾人能力建設
(1)政府部門需提高殘疾人醫療福利政策,為殘疾人提供更多的康復機會。其實很多殘疾人經過康復治療均可得到改善或康復,但因個人經濟條件不善無法承擔大量費用。若殘疾人能完全康復,就能減少殘疾人基數,緩解我國殘疾人就業壓力,即使未完全康復,也能充分改善殘疾程度,從而促進殘疾人從事更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2)加強殘疾人的教育和培訓是提高殘疾人就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無論是從社會整體角度出發還是從殘疾人個人角度,對這一群體投入教育資源可保持高收益率。根據市場需求調研顯示,給予殘疾人群體就業和素質培訓,提高殘疾人就業競爭力是保障殘疾人就業的主要手段。大部分殘疾人文化水平不足,缺乏必要的就業核心技能,因此政府部門需為殘疾人群體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培訓資源,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訓運行體系,例如針對殘疾人求職建設完善的信息網絡,及時更新企業用人信息和培訓信息,從而為殘疾人就業提供有保障的平臺。
3.3 鞏固現有的就業渠道,豐富就業形式
糾正殘疾人錯誤的就業觀念是鞏固現有就業渠道的前提條件,由于殘疾人在社交方面處于弱勢地位,加上長期以來沒有工作,殘疾人與正常社會生活環境之間容易產生一定的隔閡,以從而造成了殘疾人尊嚴和獨立人格受到傷害,讓他們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和生活壓力,影響了他們走近和融入社會。所以社會和政府不僅要加強殘疾人基本生活和就業配套服務,更加要注重引導殘疾人以積極的態度進行學習和生活,多關心和愛護殘疾人,逐步引導其走出心理陰影,加強殘疾人自尊、自強以及自我保障意識和適應就業能力,讓殘疾人也能在市場競爭中充分證明自己的價值。
4 結束語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在各項政策改革深化背景下,殘疾人就業問題矛盾日益凸顯,并逐漸成為我國民生事業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各界以及公民個人共同努力,加強殘疾人在教育培訓、社會保障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鞏固現有就業渠道的基礎上豐富就業形式,同時,完善殘疾人就業法律體系,經過長期不懈的優化和完善,確保殘疾人真正地受惠于就業中。
參考文獻
[1]張琪.中國殘疾人就業與保障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2]黃淑敏.福利企業在殘疾人就業中的作用分析.社會工作(學術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