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彭納
·城市生態之美 讓我們詩意地棲居
·本刊記者 彭納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滋潤一座城。城市,像人,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品貌、性情,城市也一樣,自有屬于它的品格。如今,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不斷加速,鱗次櫛比的高樓充斥著城市,也不斷沖擊著“世界最高”的記錄;城市道路不斷拓寬、延伸,擴張著我們的生活圈。林立的高樓以及便利的生活條件,為城市增添了一份冷峻的現代氣質,在這些冷峻的背后,我們是否已忘卻了城市特質中那些應有的浪漫?
如何保持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又賦予一座城市浪漫的氣息,這是我省在城市發展進程中,需要找尋的平衡點。在這個平衡關系中,生態建設,成為了天平另一端一個重要的砝碼。用生態打破城市的冷色調,以色彩為我們的城市賦予一絲浪漫,這已成為各方共識。1月29日,四川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在“十三五”期間,我省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要取得顯著成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省更是明確謀劃出抵達“詩意棲居”的實施路徑,這一路徑的實現,也與色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城市有一天會呼吸起來?這樣的設想并不是空穴來風,在四川,已經有了這樣會呼吸的城市。
2015年4月,遂寧市成功申報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也是四川以及西部地區唯一入選的地級市。從那時起,遂寧開始打造這套“呼吸系統”。
“海綿城市”聽起來云里霧里,但形象地說,就是把城市建設得像一塊海綿,下大雨時城市吸入雨水,干旱時再把吸收到的水吐出來,隨著氣候的變化城市就這樣“呼吸”起來。不僅如此,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也將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城市形成一個相互連通的生態圈。
從確定建設“海綿城市”以來,遂寧就悄然發生著變化。經過整修后的遂寧市體育中心,紅色的健康騎道、平坦的綠地、小小的花園……跟其他地方好像沒有什么區別,但是這里卻隱藏著城市“呼吸”的秘密。有專家指出,現在城市道路雖然用了透水的瀝青路面,但是路面下有20-30厘米厚的剛性防水結構層,導致透水效果并不理想,這就是為什么一遇到大暴雨,我們的城市就變成“游泳池”的原因。但是根據海綿城市的功能,遂寧市體育中心設置的透水鋪裝、植草溝、碎石下滲帶、下沉式廣場、雨水花園、雨水桶、蓄水池等設施,將這一帶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由45%變成了80%。
按照計劃,2015年到2017年,遂寧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面積為25.8平方公里,共七大類346個項目,主要包括建筑小區類、市政道路類、公園濕地類、排水設施類、生態修復類、供水保障類和能力建設類項目。改造完成后,遂寧市民將率先體驗,遇上小雨天,不用擔心地面有積水,弄臟鞋子和衣服;而在干旱的季節,也不會覺得城市的溫度很高、空氣干燥。
其他城市的市民也不必艷羨遂寧市民。1 月 27日,省政府辦公廳表示,我省正式發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這意味著四川全面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以后,四川將出現越來越多“會呼吸”的城市。

“三江六岸”交匯的宜賓主城區。
當每次問及百姓,對我們的城市有什么樣的期待時,總有很多聲音說出同一個答案,“希望城市有更多綠色,修建更多的公園。”究其原因,這一切還是因為城市發展的速度壓縮了生態環境的發展。
前不久,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還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當建設強度過大,城市如“攤大餅式”發展時,城市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目前我省部分城市中心城區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仍沒達到5平方米的國家標準。另一方面,不科學的發展生態,起到了反效果。
如何修復城市生態,這個問題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恢復生態入手重構城市建設,“田園城市”的建設理念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途徑。
近年來,我省各地都在推進園林城市建設。目前我省已有13個國家園林城市、5個國家園林縣城、2個國家園林城鎮、38個省級園林城市(縣城、城鎮)。
這些田園城市,發展風格各異,其中,攀枝花市米易縣就利用了兩個獨特的資源,一是穿城而過的安寧河,另一個則是豐富的日照條件。因為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這里植被繁茂、水源豐沛、冬暖夏涼的特質,將這些特質用好,米易縣在生態上做出了一篇好文章。
在明確“公園城市”的定位后,米易縣無論是在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上,都以此為宗旨。近年來,米易縣共投入資金60多億元,實施了70余個城市建設項目,全面改善縣城人居環境,2014年底,先后完成了花城景觀打造3.3萬平方米,縣城區綠化覆蓋率37.95%以上,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9.03平方米以上,環境達標率更是達到100%。
現在,漫步在這座城市,微風拂過、陽光遍灑、河水潺潺,讓人說不出的舒服。如今,這里“內陸三亞”的名聲已經遠揚,許多人慕名而來,米易縣也開始著力打造養老產業和旅游業,將青山綠水變成了金山寶藏。
生態建設是多維度的,我省生態發展建設也不僅僅停留在海綿城市的建設和田園城市的打造,從多維度同時入手,立體式發展,才是我省生態建設的路徑。
在《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拿出了一章的篇幅,描繪了我省“十三五”時期,生態發展的布局,其中一組組數據,讓我省多維度發展生態的藍圖具象起來:
對2.57億畝國有林和集體公益林進行常年有效管護。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1336.4萬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210萬畝。
實施天然草原退牧還草3000萬畝。
控制沙化土地擴展,完成治理和成果鞏固面積40萬畝;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353平方公里。
……
四川已經吹響生態建設的號角,在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用亮麗的色彩為城市留下最浪漫的一筆。(責編:雷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