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日、德記者 蕭達 藍雅歌 青木 ●本報記者 崔杰通 ●任重 汪析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的團隊在該國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一場風暴,他們發出的圣誕賀詞被懷疑“將特朗普比作耶穌”。此時,正值特朗普與奧巴馬的“權力大戰”提前打響,美國儼然出現“天有二日,國有二主”的罕見政治局面。傳統上,美國當選總統不置喙外交政策,但特朗普打破了禁忌,接連在一中政策、以色列問題等許多敏感點上發聲,尤其是他的立場與政府完全相悖,引發外交喧囂,使奧巴馬當局疲于滅火。特朗普博得了眼球,但據稱也遭遇“重挫”,明年1月20日是他的就職典禮,名流大腕卻紛紛表示拒絕出席,而以往,對于總統就職典禮的入場券那些人都是打破頭爭著要,迄今確定出席其就職典禮的美國前總統也只有卡特一人。特朗普被視為借美國草根階層支持而當選的總統,該國許多精英對他持排斥態度,看上去樹立權威、獲得愛戴對特朗普來說可能比當選總統還要艱難。
“新王”
“承諾拯救全人類的‘救世主降臨人間,世界迎來新希望。正如當時東方三賢士(在耶穌基督出生后,有來自東方的賢士帶著禮物,朝拜耶穌)所做的那樣,今年的圣誕夜迎來慶祝新王來臨這個好消息的時刻。我們希望今年慶祝圣誕節的美國民眾節日愉快,家人朋友親密無間。”25日,由特朗普白宮幕僚長普里伯斯等人撰寫的賀詞迅速點燃美國社交媒體,傳統媒體緊隨其后。前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卡西奇的策略師約翰·威弗爾迅速在推特上留言道,“尊敬的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我們并未迎來新王,你們的腦子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5日說,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賀詞引發社交媒體和輿論熱議,一些人認為“新王”似乎指的是特朗普,另一些人認為,將特朗普和耶穌比較很荒唐。CNBC網站稱,共和黨之前的圣誕賀詞都會被遺忘,今年卻引發口水戰,因為他們使用的宗教語言里有政治潛臺詞。一些人認為,所謂“新王”,是未來的白宮幕僚長露骨地將特朗普當選與耶穌誕生相提并論。
《華盛頓觀察家報》提到,在特朗普勝選后答謝之旅的其中一站,美國福音派教士格雷厄姆當著數千民眾的面說,“我認為,特朗普當選是因為上帝顯靈,上帝回應了成千上萬祈禱者的期待。”美國“Bustle”網站25日稱,特朗普在競選中吐露的獨裁言論以及沖動表態,加上沒有多少共和黨大佬公開與其作對,因此將特朗普當選視作“新王誕生”,這種解讀并不令人驚訝。德國《明星》周刊26日強調,特朗普在推特上公布的一張圣誕圖片顯示,他站在圣誕樹前握著拳頭,祝賀“圣誕快樂”,這緊握的拳頭可能含有很多意義。
“造神運動。”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者梅斯奈爾26日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共和黨的圣誕賀詞給人的理解是將特朗普稱作“新王”。在一個民主國家,這種稱呼會讓很多人警惕,特朗普已經顯示出對權力的渴望以及喜歡自己做主的姿態。
由于媒體上的喧囂與爭議,幾小時后,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發言人斯派瑟急忙出面澄清,稱賀詞里的“新王”與特朗普無關。CNBC稱,對共和黨的澄清一些人并不買賬,凸顯美國極化嚴重,激烈的大選過后美國人的神經依然緊張。
“新王風波”鬧起來之際,特朗普與奧巴馬的權力大戰已經打響。《紐約時報》23日說,特朗普當選以來一直與奧巴馬保持著禮貌相對,但隨著特朗普在以色列、核擴散等敏感問題上發表刺耳的不同政見,奧巴馬為保護自己的遺產也越來越具侵略性。上周五在以色列問題上雙方鴻溝擴大,奧巴馬政府在安理會投了棄權票,此前一天,特朗普公開要求奧巴馬投否決票。投票之后,特朗普在推特上發文稱,“明年1月20日之后將完全不同”。報道稱,美國好像形成了兩個互相競爭的政府。
NBC新聞網稱,包括攻擊一中政策、要美國拒絕接受中方移交南海潛航器等,特朗普置喙外交政策,打破政權交接禁忌,當選領導人此前一直遵守“一定時間內只有一位總統”的規則。德國新聞電視臺26日報道說,特朗普盡管還沒有宣誓就職,但已經在積極推行他的外交政策,施加政治影響力。美國處于一個奇怪的局面:似乎有了“兩位總統”。休斯敦萊斯大學歷史學教授布林克利對美國媒體稱,某種程度上,特朗普是在閹割奧巴馬政府,兩人避免互相人身攻擊,但在幕后他們在破壞對方,我不知道美國人民能從中得到什么好處。
孤立?
“將特朗普比作耶穌”的風波或許反映出特朗普團隊想為當選總統樹立權威的急切心情。美國《赫芬頓郵報》20日的評論稱,特朗普當選總統,他將依法擁有總統應有的各種權力,但法律權威不等于政治合法性、道德權威或公民的尊重。他的性格存在缺陷,他的經濟利益既廣又深,任期內的某一天將被彈劾。報道還稱,明年1月20日,民主黨應該抵制特朗普的就職典禮。
“德國之聲”報道說,美國當選總統在招攬一流人才參加其就職典禮方面遇到了麻煩,據稱流行音樂天后席琳·迪翁、英國頂級音樂藝術家艾爾頓·約翰等歌壇名人均拒絕出席他的就職典禮。報道說,以前美國總統的就職典禮,曾有超級明星如碧昂絲、鮑勃·迪倫、艾瑞沙·弗蘭克林等參加,還為觀眾表演節目。今年,特朗普只爭取到16歲的天籟女高音伊凡可和摩門教會合唱團在其就職典禮上獻唱。報道還稱,近幾個月因在周六夜現場飾演特朗普而備受關注的亞力克·鮑德溫上周五打趣稱,他愿意在就職典禮上表演——但條件是能唱AC/DC的經典歌曲“通往地獄的高速公路”。
22日,特朗普在其推特賬號上發文稱:“所謂的‘大牌名流都想要參加就職典禮的入場券,但看看他們為希拉里做了什么。沒門。我想要人民。”臺北《自由時報》稱,對那些明星拒絕出席就職典禮,特朗普毫不在意,因為以大腿舞聞名的“無線電城火箭女郎”已確認出席表演。就職籌備委員會發言人鮑里斯表示,火箭女郎代表著全國各地的女性,是近百年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文稱,上一次共和黨當選總統布什失去普選票后,他的就職游行遭遇巨大噓聲,甚至有人朝車隊扔雞蛋,組織者認為當明年1月20日特朗普的車隊沿著賓夕法尼亞大道走向白宮時可能遭受更多看得見的非議。已有組織計劃沿游行路線進行有秩序的大規模示威,當地無政府主義者樂格巴舉行記者會稱,他們要制造華盛頓從未有過的全城癱瘓。blastingnews網站稱,屆時將有10萬示威者出現。
“他在擔任議員的第一任期成為總統,他是一名法學教授,在經濟或管理方面經驗寥寥。當他進入白宮時重任在肩:將破碎的美國經濟碎片粘結起來。”25日,美國《丹佛郵報》載文充滿感情地贊頌現總統奧巴馬,文章寫道,道路從不平坦,成績也姍姍來遲,但奧巴馬總統即將任滿,現在美國經濟遠比他接手時要好,失業率降至4.6%,為9年來最低,享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增加了2000萬,整個國家已轉向更清潔的能源:天然氣、風能和太陽能。文章感慨“奧巴馬將美國從懸崖邊拉了回來,浮躁不安的選民選擇了特朗普”。CNN稱,進入2017年的美國將是分裂的,有人擔心特朗普執政的后果,也有人心懷巨大期待,誰對誰錯將很快揭曉。
警惕!
“首相對特朗普呼吁:免除債務。”26日,柬埔寨《金邊郵報》以此為題刊文稱,柬埔寨首相洪森上周六向特朗普喊話。他說,我再次呼吁美國重新考慮朗諾政權所借的債務,我們不要求美國為其發動的戰爭破壞做出賠償,只要求美國為“惡債”負責,“希望特朗普會對此認真考慮”。報道稱,上世紀70年代,柬埔寨內戰期間,朗諾政權為換取面粉、棉花和大米等欠下債務,一名美國官員2010年曾表示數額為4.45億美元。
對特朗普抱以期望的還有正與奧巴馬政府吵架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不過,多數國家看上去是警惕。“印度亞洲基金”的顧問普拉迪普26日對印度《經濟時報》表示,明年1月20日特朗普上臺之后,他的政策將成為世界不確定性的來源。英國《金融時報》26日稱,特朗普的勝利給在2017年等待時機的煽動者帶來了希望,特別是幾乎肯定會進入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的讓·瑪麗娜·勒龐。在英國退歐的基礎上,勒龐一旦勝選,必將意味著歐盟的終結。荷蘭大選可能也標志著該國向右轉。即便在德國,尋求第四個任期的默克爾也面臨著來自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的挑戰。特朗普放棄TPP令日本和環太平洋諸國不安,他反對墨西哥移民的言論削弱了拉美國家的貨幣。在波羅的海地區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面對俄羅斯勢力的擴張,多國擔心北約的國防保障是否可靠。
“美國將崩潰嗎?”澳大利亞《新聞報》24日刊登評論文章稱,由于特朗普,近幾周來美國的評論家一直在炒美國即將崩潰。國際政治學者福山近日在英國久負盛名的《遠景》雜志上撰文論述美國在全球舞臺上的撤退將是比蘇聯崩潰更嚴重的事件。《紐約時報》上,其專欄作家克魯格曼稱2016年將以“美國跨過自己的盧比孔河”被歷史銘記,將特朗普比作凱撒,宣稱美國的末日已經臨近。“奧巴馬在全世界范圍內扭轉了反美情緒,但特朗普的政策可能改變這一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者哈蒙德24日在美國《新聞周刊》上撰文稱,特朗普上臺可能意味著“美國軟實力的終結”,世界此前從未將“仇外、厭惡女性、悲觀主義、自私”與美國聯系起來,特朗普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在海外最不受歡迎的總統。
“美中關系如何將左右日本的命運。”日本拓殖大學海外事務研究所所長川上高司23日在《夕刊富士》網站“ZAKZAK”上撰文稱,特朗普當政期間,日本必須阻止美中接近,否則國際關系就會陷入最壞局面。報道稱,如果美俄解凍,世界紛爭就基本得到解決,實現無核世界也并非只是一個夢。美國的對華政策則是模糊的,既要遏制,又要接觸。今后的美中關系有兩種版本。一個是美中交易成立,彼此接近,再加上俄羅斯,形成美中俄協調體制。這樣的話,日本是無法參加進去的,這個版本將是日本孤立化。還有一個就是特朗普把日本和中國掛在天平上,讓日中競爭。這種情況下,日美同盟雖然能夠維持,但日本的防衛費和保護預算就要增加,不得不繼續向美國購買武器。日本和中國就會被迫進行軍擴競爭。這是特朗普政權喜歡的版本。因此,日本必須阻止美國接近中國,2017年對日本來說是嚴峻的一年。▲
環球時報2016-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