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洪波++王寧++趙彤彤
劉力萍是全市檢察機關首個國家級心理咨詢師,曾獲山東省多個榮譽稱號,并入選山東省青少年法制教育講師團及煙臺市檢察業務拔尖人才,她所在的未檢科連續12年保持“全國青少年維權崗”。近年來,她創新十項未檢工作機制,用正義與溫情帶回了無數失足青少年。
給“冰封”的未成年人一種溫暖的力量
劉力萍是檢察官,也是“劉媽媽”。作為從事未成年人檢察業務的檢察官,“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是她工作的重心,她從未停止對未成年人幫教工作的探索。與全國唯一從事“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研究的博士點——魯東大學心理學院進行合作研究;應對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特殊程序的規定,探索建立品格證據調查、合適成年人到場、附條件不起訴等八項工作機制;建立由檢察官、涉罪未成年人、家長共同參與的親子約談制,從家庭教育入手,幫助重塑和諧的親子關系;探索建立偵監、公訴、監所三部門羈押必要性審查聯動機制,整合了檢察機關內部資源,被省檢察院確定為“芝罘模式”,并被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采納。她常說:“挽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了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群體,所以,我們要用心把每一起案件辦好。”
2014年4月她受理了張某涉嫌交通肇事一案。案發時,張某是一名即將面臨高考的學生。通過接觸,劉力萍了解到張某是一名積極、上進的學生,但是他漠視犯罪行為造成的危害,對案件持回避態度。從“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劉力萍逐漸展開了對張某的幫教工作,及時對張某變更強制措施,使其得以繼續學業、參加高考,同時通過親子約談和心理干預了解其對案件的感受,幫助張某盡快脫離交通肇事后的心理陰影,重拾信心和希望。最終張某順利考入大學,芝罘區檢察院對張某做出了不起訴決定,使其人生有了一個新的起點。
作為“劉媽媽”,她盡力讓孩子增強法律意識、預防犯罪。煙臺某職校學生孫某等六人在學校門口聚眾斗毆致人重傷一案,涉及學生60余人,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在審查這一案件時,劉力萍發現犯罪嫌疑人不懂法,不知道后果的嚴重性。針對這一情況,劉力萍多次與該校領導商討,針對職業學校在校生犯罪相對高發的問題,在該校設立了法治社團,以學生自治的形式,讓法制教育更為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接受。通過頻繁接觸,劉力萍深得孩子們的喜愛,成為了孩子們的“檢察官媽媽”。
“青春防線”為轄區青少年筑牢法治防線
如何做好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正工作,做好轄區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是每一名從事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檢察干警整個職業生涯關注的課題。從芝罘區檢察院檢察官宣講團,未成年人維權熱線,共青團、學校、社區多格局聯動配合機制等創新工作,到今日牽頭成立的青春防線志愿者服務隊,見證了劉力萍這個課題上的十年探索和努力。
2012年以來,劉力萍發起成立了青春防線青年志愿者服務隊,旨在立足檢察職能,拓展法制宣傳的渠道和提供宣傳方法的多樣性。這支服務隊經過兩年的發展,已由當初的芝罘區檢察院青年干警為主,發展為由共青團、各街道辦事處、高等院校法學專業、心理學專業教師、大學生固定志愿者組成的龐大群體。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中,始終秉持“矯正心靈、重育希望、關愛成長”的工作理念,探索將幫教的涉罪未成年人吸納到志愿者隊伍中來,根據涉罪未成年人的特點建立個性的幫教方案和志愿者活動內容,開展了一系列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青少年犯罪預防等工作,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信任和支持。
最近幫扶的一名未成年人小明(化名),因為父母離婚且長期遭受父親的毆打,缺乏家庭溫暖,性格變得自以為是,暴力傾向嚴重,并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志愿者服務隊吸納小明參與,讓他和檢察干警們一樣穿著便服,戴著統一的胸牌參與一些公益活動。活動結束后,小明的母親多次打電話給檢察官,講述了小明的巨大變化,希望能讓小明繼續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理論學習與實踐業績齊頭并進
自工作以來,劉力萍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理論的潛心學習。她不僅善于鉆研理論,更能將理論應用于實踐。2006年她利用擠出來的業余時間學習,考取了山東大學在職法律碩士研究生,法學理論知識不斷充實的同時,她開始思考如何將理論與司法實踐相結合。她提出的在刑事案件中引入平和司法程序的工作機制,在本地區開創了恢復性司法的先河。她倡導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引入品格證據、分案起訴、法律援助等一系列的未成年人刑事辦案工作機制的做法,均在全市檢察系統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
十年來,劉力萍在專業上扎實鉆研、爭創一流,在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上更是用大愛譜寫了一曲矯正心理、關愛成長、重塑希望的暖心之歌。她所在的未檢科先后榮獲了全省、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的光榮稱號。他們開展的“青少年維權崗在行動”系列活動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