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龍
10月13日下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按照中央有關部署,要求有關部門配合開展互聯網金融領域專項整治,推動對民間融資借貸活動的規范和監管。
經行業專家分析,《方案》是從國家戰略層面規范和監管互聯網金融的實施方案,網貸監管方面理念和方向與8月24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基本一致,基調還是促進健康可持續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專項整治的對象既包括按照《指導意見》要求從事信息中介服務的網貸機構,也包括以網貸名義開展經營、異化為信用中介的機構,并提出重點整治的問題。
在本次《實施方案》中,對推進各項整治工作,列出時間表,分為摸底排查、清理整頓、督查和評估、驗收和總結幾個階段。
其中,在摸底排查階段,“各省級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區清理整頓方案,2016年5月15日前向領導小組報備”,以及“各省級人民政府根據摸底排查情況完善本地區清理整頓方案。此項工作于2016年7月底前完成。”
清理整頓階段的工作,要求“于2016年11月底前完成”,督查和評估的工作,同步于2016年11月底前完成,驗收和總結的工作于2017年3月底前完成。
《方案》要求P2P網絡借貸平臺應守住法律底線和政策紅線,落實信息中介性質,不得設立資金池,不得發放貸款,不得非法集資,不得自融自保、代替客戶承諾保本保息、期限錯配、期限拆分、虛假宣傳、虛構標的,不得通過虛構、夸大融資項目收益前景等方法誤導出借人,除信用信息采集及核實、貸后跟蹤、抵質押管理等業務外,不得從事線下營銷。
行業內之前確實有不少機構異化為信用中介,并違背監管進行線下營銷等。但隨著監管層面對背離信息中介行為的規范,網貸市場環境將不斷凈化。作為一家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金信網一直致力于為投資方和融資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恪守行業紅線,強化平臺自律。
在本次《實施方案》中,強調“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中介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等未取得相關金融資質,不得利用P2P網絡借貸平臺和股權眾籌平臺從事房地產金融業務;取得相關金融資質的,不得違規開展房地產金融相關業務。從事房地產金融業務的企業應遵守宏觀調控政策和房地產金融管理相關規定。規范互聯網‘眾籌買房等行為,嚴禁各類機構開展‘首付貸性質的業務。”
針對互聯網金融活動的特點,專項整治強調抓住關鍵環節,提高整治效果,嚴格準入和行為管理。設立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活動,必須依法接受準入管理。未經批準或備案從事金融活動的,由金融管理部門會同工商部門予以認定和查處。在李玉維看來,嚴格網貸行業準入很有必要,扮演行業“隱形牌照”的角色的是ICP經營許可證。數據顯示,擁有ICP經營許可證的平臺在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中占比不足10%。據悉,金信網已于2015年獲得京ICP證140517。
《方案》要求充分發揮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作用,制定行業標準和數據統計、信息披露、反不正當競爭等制度,完善自律懲戒機制,開展風險教育,形成依法依規監管與自律管理相結合、對互聯網金融領域全覆蓋的監管長效機制。
《方案》要求加強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資金賬戶及跨行清算的集中管理,嚴格要求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落實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存管銀行要加強對相關資金賬戶的監督。在整治過程中,特別要做好對客戶資金的保護工作。
《方案》還對互聯網金融領域廣告、互聯網金融違法違規舉報制度等做出了說明,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可謂從嚴。縱觀方案全文,涉及的部門較多,力度較大,部署措施也細致嚴密,但《方案》對互聯網金融并非是抑制和打壓,而是在風險防范的同時支持創業創新。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培機構董事長劉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互聯網+金融”在行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卷款跑路、惡性競爭等諸多安全隱患,相信此次整治方案的實施將有效的清理行業亂象,推動對民間融資借貸活動的規范和監管,讓良幣驅逐劣幣。
此次方案的出臺是對824暫行辦法后的進一步推進以及盡早落實“穿透式”監管原則。“‘穿透式監管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從業務本質入手去匹配相應的監管條例,粗俗點講,就是各找各的媽;二是加強監管制度的迭代,在金融的不斷創新的同時設立‘防火墻,防止金融風險固有的復雜性、傳染性。”
專家認為,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下發通知,頗有加速8月的暫行辦法落地的意味,也是呼吁監管層要盡快建立合理的指引流程,高效解決監管痛點,防止出現“踢皮球”現象。
本次《實施方案》強調,“對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為搶占市場份額向客戶提供顯失合理的超高回報率以及變相補貼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予以清理規范。”明確要求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不得以顯性或隱性方式,通過自有資金補貼、交叉補貼或使用其他客戶資金向客戶提供高回報金融產品。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建立專家評審委員會,商相關部門對互聯網金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評估認定,并將結果移交相關部門作為懲處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整頓范圍包括了“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及跨界從事金融業務”。針對該類業務的方案也由包括一行三會在內的多部委聯合發布,《通知》也首次對該類行為的整治安排進行了細化。
事實上,自P2P、股權眾籌相關監管口徑明確后,不少網貸平臺試圖轉型綜合互聯網金融平臺或互聯網資產管理平臺。但在新的整治要求下,存在監管套利嫌疑的部分平臺和業務將受到一定限制。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除明股實債外,仍然有一些線上平臺存在類似“非債實債”融資模式,這也容易給互金監管帶來難度。
記者調查發現,自監管收緊,一些平臺將業務包裝為“智能投顧”或“科技金融”,以期與“P2P”劃清界限從而規避監管。而此次“穿透式”監管的提出,正是對此類行為致命一擊。
從8月底銀監會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到10月13日《方案》的公布,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監管層頻頻出臺措施整治互聯網金融行業。“這表明政府決心將互聯網金融納入到國家大的金融監管體系中來,不讓互聯網金融游離于整體金融體系監管之外,防止系統性風險從非常規領域爆發。互聯網金融行業將毫無意外迎來行業洗牌的提速,合規成為生死劫。”
中國央行副行長潘功勝14日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需強化風險防范。為此,中國要建立健全適應互聯網金融特征的監管體系,實施“穿透式”監管,并且加強投資者教育和權益保護,清理不正當競爭行為,規范關聯交易,防止風險交叉傳染和“多而不能倒”。
潘功勝指出,當前,互聯網金融在快速發展中積累了一些問題和風險:某些業態偏離了正確的創新方向,部分機構風險意識、合規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不強,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制度缺失,有些甚至打著“金融創新”的幌子進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特別是,近期爆發的一系列風險事件,對行業聲譽造成了較大負面影響,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成為廣泛共識。
他表示,當前,中國要建立健全適應互聯網金融特征的監管體系,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這一體系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針對互聯網金融跨界混業經營、貫穿多層次市場體系的特征,逐步健全并完善與之相適應的監管體系:強化準入管理和功能監管實施“穿透式”監管,把互聯網金融的資金來源、中間環節與最終投向穿透聯接起來;完善中央與地方金融監管分工。
第二,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技術支持。繼續鼓勵創新,維護網絡和信息安全,提升互聯網金融監管水平。
第三,加強投資者教育和權益保護,強調“賣者有責”,引導樹立“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建立“反傾銷、反補貼”制度,要清理不正當競爭行為,完善反不正當競爭制度。規范關聯交易,對跨界混業經營的機構,強化對機構間互相持股、高管交叉任職等情況的監管,防止風險交叉傳染和“多而不能倒”。規范廣告宣傳,未取得相關金融業務資質的機構,不得對金融業務或公司形象進行宣傳。
第四,營造法治健全、企業內控、社會監督的良性治理環境。潘功勝表示,要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框架,在確有空白的領域,抓緊推動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則建設,引導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在法治軌道上健康有序發展。
第五,精準把牢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關鍵環節,加強資金監測,加強為互聯網金融活動提供交易、支付清算、托管結算等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管理,加強行業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