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已經初步構建了完整的智能制造支撐產業,但我國的智能制造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智能制造產業面臨的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業規模小,企業小、散、弱等問題亟須解決。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下稱報告)中指出,2015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在1萬億左右,2020年有望超過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20%。
盡管如此,報告也指出,大部分中國企業處于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從智能制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智能制造收入貢獻率低于10%,60%的企業智能制造利潤貢獻率低于10%。智能制造水平較低,意味著后續發展潛力的巨大。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近日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藍皮書(2016)》也指出,我國智能制造行業還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結構小、散、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等問題。“產業基礎非常薄弱,高檔和特種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市場份額不到5%。”藍皮書稱。
不過,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有著強勁的市場動力。隨著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而自動化生產線成本大幅下降,使得企業在擴產時,優先選擇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生產線。
有專家表示,這種需求固然推動了智能制造的發展,但他強調,一些地方大躍進式地推進“機器換人”,認為這就是智能制造,這是片面化、簡單化理解智能制造。在專家看來,智能制造范圍要更為廣泛,是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智能技術應用于設計、制造、管理和服務等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工業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