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制造確定為主攻方向,與此同時,智能制造已成為全球主要國家的競爭熱點——美、德、日、韓等傳統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都不約而同把發展智能制造放在未來產業戰略的重要位置。
作為信息化的“掌權”者、排頭兵,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信息主管該如何把握“智造”機會?
您如何看待智能制造?制造業要怎么實現 《中國智造2025》?
我認為,智能制造是個很美好的愿景。但是,要客觀面對現實,腳踏實地地去攻克核心技術。信息技術發展到現在,智能制造在技術上已經沒有什么瓶頸可言,可是工業化發展多年中形成的既得利益和行業壁壘卻是智能制造最大的絆腳石和障礙。因此在這些障礙沒有被清除之前,智能制造只能是一個愿景,掃除這些障礙還需要出現顛覆性的模式或力量。中國雖然是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三來一補”、以中低端代加工為主導的模式發展起來的,但是很多核心技術被國際巨頭壟斷,形成的“寄生”加工生態鏈對中國的長遠發展形成巨大的沖擊,這種狀況在最近幾年表現得尤為明顯。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的國有企業還是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特別是在一些核心技術的創新方面走在了前列,這些核心技術如果能順利地在中國形成自主可控的生態系統,或許在實現《中國智造2025》上有一定優勢,但是前提一定要腳踏實地地真抓實干、掌握核心技術和創新,而不是到處刮“浮夸風”。
在您的行業領域,現階段智能制造發展到什么程度?您認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就我們當前所處的制造行業來說,智能制造還處于萌芽期,大家都在談智能制造,大家都想上智能制造,可是智能制造到底智能到什么程度呢?去年年底國家出臺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6年2月,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工程實驗室系統集成部門,發表了一篇名為《智能制造系統現行標準體系》的報告,但是落實到具體的制造行業,還有很多路要走,大家都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然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制造業的沖擊卻讓制造業不淡定了,特別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的快速崛起,讓成本居高不下的傳統制造業備感壓力。很多傳統制造企業很迷茫,甚至投入巨資在電商及移動電商領域,但是真正突出重圍的寥寥可數。因此,傳統企業當前正處在一個戰略轉型與機遇挑戰的煎熬期,智能制造是否是傳統企業轉型成功的真正的救命稻草,現在還不好說。但是,轉型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我認為未來的制造業應該是平臺化、數據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的,因此傳統的企業和制造模式可能最終被洗牌或顛覆,這是一種必然趨勢。
在您看來,在“智造”路上,關鍵的核心技術是什么?
我認為,在“智造”路上,關鍵的核心不是技術問題,是觀念問題,是不同利益之間的博弈問題。當前的制造行業不乏智能制造的技術,而且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和企業應用廣泛,但是這些智能制造的我們只能看做是“單兵作戰”,因為這些智能制造的技術只能在單獨的設備、行業或工藝方面發揮有限的“智造”優勢,而無法從整個企業的“全智能化”方面去布局。比如:一個制造型企業,其生產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不同的生產工藝和設備,而每個生產工藝及設備的提供商不同,這些工藝和設備的智能化程度再高,但是無法形成整體統一的對話通信機制。因此,對單個設備或工藝來說,智能化程度很高了,可是對整個企業來說,卻是這些工藝和設備產生的很多信息孤島,無法形成整體的智能化調度和決策,這算是智能制造嗎?就拿我正在推進的“智能注塑”項目來說吧,公司的注塑設備來自不同的廠家,雖然有統一的OPC協議來實現簡單的監控,可是每個廠家的OPC權限都要單獨的授權費用及加密狗,假如你有十個廠家的注塑設備,你想實現注塑的OPC通信,你就得在你的主控電腦上掛10個加密狗,這能實現智能制造嗎?而OPC通信只能獲取注塑設備的一些監控數據,而不是和注塑設備實現完全的實時交互,這是智能制造的愿景嗎?這只是單單注塑這一個工藝就已經這么難了,還有其他工藝的設備呢?怎么實現智能化調度、監控和決策?所以,雖然目前的MES伴隨著“智能制造”風生水起,可是,“智能制造”路漫漫其修遠兮。
推進智能制造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您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將面臨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該如何克服和解決?
的確,“智能制造”談何容易,這個系統工程的復雜龐大程度,超出很多企業的預期,因為這里面的核心障礙不是技術本身,而是這么多年的工業化形成的既得利益之間的博弈問題,這個問題是跨國際的,是全球性的博弈。
因此企業在實現“智能制造”的時候,不宜盲目投入大量資源進行顛覆性的布局,而應該根據自身的信息化建設水平,綜合評估實現智能化生產中的風險及其規避風險的可能性。先確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先實現MES的一些不那么難實現的功能,完成ERP系統的“最后一公里”。同時要重視信息化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作用,然后,根據自身能力研發、引進一些成熟的智能制造技術,循序漸進推進整個企業的智能化進程,這或許是制造企業最穩妥的智能化轉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