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蘭
10月8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建立強有力的領導體制和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工作機制;破除以藥補醫,建立健全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醫改迫在眉睫。生物科技、信息技術、互聯網工具等時代最前沿的科技,正在以令人炫目的速度與傳統醫療融合對接,醫療行業的封閉性也正在快速消解,產業鏈上下的互動正在加快,每個機構在醫療體系中的分工和定位也在發生飛速變化。11月11日,“2016奇點全球創新醫療大會”以“醫療,推倒圍墻”為主題,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
深圳羅湖醫院院長孫喜琢介紹了深圳羅湖醫院的醫改探索。“我們改革的核心是探討建立一個以人民健康為核心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他表示,“未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應該是怎么來改呢?我們要從現在的以醫院為中心轉變成以人民健康為核心,原來追求的是看多少病、開多少刀、開多少藥,現在更關注老百姓怎么能夠更健康,這就是我們的方向。”
羅湖醫院是把所有的區屬公立機構——5家醫院、35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體化的醫院集團,集團一體化,一個法人代表,可謂高度整合。
整合后,放射科、檢驗科只有唯一的一個科室,各個醫院不再重復設立,這樣可以做到精簡、高效。管理部門,人力資源和財務等同樣也只有一個部門。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居民的健康。同時,利用互聯網把轄區所有集團內的放射影像、超聲影像也都整合到一個平臺,在集團任何一個醫院,只要照了X光,都是在一個平臺上診斷,而不再分屬于各個醫療機構。借此平臺優勢,同時配合線上、線下專家,不僅為醫院內部提供服務,甚至可以為新疆、西藏一些邊遠地區和基層醫院提供服務,打造一個國內相對規模較大的第三方異地診斷中心。
而最重要的改革是國內絕無僅有的突破——醫療保險支付制度改革。孫喜琢表示,現有的基本醫療保險按人頭、項目、病種等付費結算,這對醫院和醫生來講,病人越多、病情越重,收入就越高。出于破除癥結考慮,羅湖的醫改方案中,“探索總額預付下的醫保支付方式”被孫喜琢視為是實現“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負擔”改革目標的一個關鍵。羅湖醫院的做法是,將在羅湖區居住滿1年及以上參保居民發生的符合醫保基金審核結算的總金額納入總額預付管理,三年試點期間,建立適度的“結余留用、超支共擔”雙向激勵約束機制。孫喜琢表示,實行這種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意味著醫療機構將獲得自主控費、尋求高效且價廉治療的約束和動力,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上漲。“所以,羅湖醫改是深圳市拿羅湖做試點,真正意義上過渡到保健康這一根本上面,也就是我們管理的居民的身體越健康、生病越少,醫生薪酬越高。最后是什么狀態呢?醫生每天做的手術很好,績效很高,有尊嚴,無醫鬧。為什么沒有醫鬧?醫院、醫生、患者、政府的利益是一致的。這就是醫療保險支付的改革。”
有人認為,羅湖模式,與凱撒模式有異曲同工之處。凱撒醫療集團其實不僅提供醫療服務,還是一個醫療保險集團,凱撒醫療國際交流經理Nnenna Ozobia介紹:“我們是一種預付費制度,也就是會員繳納固定的費用給醫療集團,然后他們就可以享受到一系列醫療服務,包括預防醫療服務、常規醫療服務和部分專科醫療服務。而且在患者背后不是一個一個的醫生,而是整個醫療團隊。我們非常重視對患者的疾病預防,我們稱之為‘全面健康。我們是以人口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為基礎為患者提供服務。也就是說,我們的大夫一方面要看病、治病,同時還肩負對患者以及他們所在社的社區進行健康醫療教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