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懷德 李成言 莊德水 任建明
2016年11月7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部署在3個省市設立各級監察委員會,作為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此次試點改革將給國家監察體系帶來哪些變化?具體又該如何進行?
全覆蓋讓監察無死角
《試點方案》要求,整合反腐敗資源力量,擴大監察范圍,豐富監察手段,實現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面覆蓋,具體包含哪些機構和人員?
□馬懷德:正如同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所說,各級黨委要支持各級人大、政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依法履行對公務人員的監督職能。以后的監察機關(國家監察委員會)就應該是與其他的國家機關平行,成為相對獨立的行政機關,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監察機關在監督手段、方式更加完善之后,對人大、政府,包括政協等都能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監察。
國家監察的范圍更廣,覆蓋所有行使國家公權力的組織和人員。比如,大學行使公共教育職能,醫院行使公共衛生職能,這些機構的公職人員。換而言之,就是所有國家財政供養的組織、群體都有必要納入國家監察范圍,包括法院、檢察院、醫院、學校、國企等,都納入檢查范圍。
□莊德水:除繼承原先監察部門職責外,監察委將實現監察范圍“全覆蓋”:新的職能包括對司法機關執法方面進行監察,對人大等一些國家機關的廉政情況進行監察,更重要的是對一些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運行狀況也進行監察,監察范圍更廣。現在有一些外國人在中國擔任公職,比如在高校做院長,目前不是監察對象,但全覆蓋后也可對他們進行監督。
關鍵一步是整合反腐敗資源力量
《試點方案》中“整合反腐敗資源力量”是個關鍵詞,為何要進行整合?
□馬懷德:我國的反腐敗資源包括:政府的行政監察機構,監察部、監察廳、監察局等;政府內部的審計部門;跟行政監察在一起辦公的預防腐敗機構;行政體系以外的,檢察院的反貪機構,以及檢察院內部的預防腐敗局。
之所以要整合這些機構,是因為這些重要的反腐敗職能分布在行政和司法機關,多頭承擔預防和懲治腐敗的職能,資源分散,沒法集中力量,形成相對統一、獨立的監察職能。另外,這些機構在職能上也有重疊、重復之處,檢察院和政府內部都有預防腐敗的機構,職能的分散降低了資源的效率。整合這些職能,能夠提高效率,提高權威性,也可以降低行政成本。
□任建明:過去我國監察范圍存在盲區。比如,我國行政監察機構是隸屬于國務院序列的部門,主要監察對象是行政系統的公務員,這一機構去監督立法、司法等機關及其人員就會出現體制機制性問題。另外在層級上也存在盲區。比如,隸屬于國務院的監察機構去監察國務院、中央一級的官員會比較困難。
□莊德水:新舉措涉及國家監察權力的有效配置,是中國監察體系的重新建構,而絕非是現有監察部門的簡單提級、升格,不能將其簡單理解成把原先的監察部門或監察廳提格為監察委員會,它涉及到整合不同的監督力量,來完善現行的監督方式。(這次試點)把散布在不同部門的監督力量整合成有效的監督體系,將有助于破解當前監督面臨的問題,特別是監督沒有實現全覆蓋,監督效力比較低下,以及監督機構權威性比較低的問題。
監察委員會如何來整合反腐資源?其工作的權限范圍如何設定?
□莊德水:是分灶做飯、同一桌吃飯還是同一鍋做飯、分灶吃飯?改革實施辦法要與實際相適應,管用、有效是檢驗改革路徑的最佳標準。結合現在國際的經驗來看,應該將預防與反腐敗的力量和資源盡量整合到一起,發揮合力,使監督機構充分履行監督職能。
如何整合監察力量,不僅是具體操作問題,同時也需要突破一些制度性的框架,特別是法律所設定的框架。整合涉及職能調整和法律規范的調整問題。同時,監察委員會擁有哪些監督調查的相關權力也需要修訂法律來明確,同一種權力只能授予一個主體,授予兩個主體就可能會發生沖突。
□馬懷德:整合現有監督機構和監督力量,將檢察機關的反貪機構和審計機關并入國家監察機關,根據職能范圍,分別設立綜合監察部門、預防腐敗部門、審計部門,分別負責國家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監察、預防腐敗和財務監督等職責。
繼續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與國家監察機關合署辦公,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實行“雙向負責、各司其職、有分有合”體制,既要充分發揮紀委的黨內監督作用,又保證國家監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改革紀檢監察領導體制,國家監察機關實行垂直領導體制,監察機關負責人的提名、考察和任命以上級國家監察機關為主,所需行政及辦案經費由各級財政保障,統一核定和撥付。
□任建明:目前看來,應該把行政監察、預防腐敗部門、反貪、職務犯罪預防這四個機構整合到一起,是比較重要且可行的方案。改變這些部門的隸屬關系,提高位階,更重要的是增強其獨立性。當然,哪些部門整合進來其實也有爭議。比如要不要把審計部門合并進來。我個人認為不合適,審計是專業性很強的監督部門。但是未來可以考慮將審計的隸屬關系放到人大。
人大產生 強調監察獨立性
《試點方案》提到,監察委員會由人大產生并對人大負責,是否意味著監察權將獨立于行政權之外?又如何監督國家監察委?
□任建明:這一試點的最大變化是改變了部門的隸屬關系。原來分別隸屬于國務院、檢察院等部門的權力,現在直接隸屬于人大,向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
這次改革試點還提到一點“強化對監察委員會自身的監督制約”,但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人大靠什么監督、如何監督,不能模棱兩可。人大除了批準預算、監督編制等方面,在日常行使權力過程中若出現濫用權力如何監督?人大可以考慮設置一個具體專門委員會。
來自人大的監督只是外部監督中一種方式,同時還需要有其他監督方式相配套,包括設計內部的監督機制。
□馬懷德:對監察委員會的監督有兩種,一是內部監督,現在的中紀委內部有監督室,作用就是自我監督;第二種是來自外部的監督,有很多種:包括人大的監督,它是由人大選舉產生的也要接受人大監督;另外,還要接受社會公眾、輿論的監督。中央監察委員會權力擴充、職能增加過程中,加強對委員會的監督,是整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防止檢察權過度擴張所產生的負面風險。
□李成言:國家監察委員會涉及全國人大,和紀委黨內監察不同,中紀委帶有黨紀黨規性,而國家監察委員會則帶有法律性。破解“同體監督”難題,成立監察委員會無疑全面提升了反腐機構的法律地位,更大程度上解決了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的問題。行政監察過去屬于監察部,現在提升到國家監察委員會,這是國家在紀檢、監察、反腐敗實踐當中一個非常好的提升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