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武漢市問政,梳理出“十個突出問題”,精準扶貧工作位列其中。被披露出來的問題而引發的討論,也是最為熱烈。
這次精準扶貧工作專場,許多困難群眾反映的問題令人心寒。有一對夫婦說,精準扶貧給他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照了一次相”。扶貧干部來拍個照就能證明來過了。有位老人通過電話,才知道自己是精準扶貧戶。后來老人因患腦瘤做了開顱手術,手術費花13萬多元,這名扶貧干部只打了個電話,連人都沒來過。這些問題之所以引起社會的熱烈反響,是因為觸發了社會對于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形式主義的不滿。
精準扶貧這本“好經”,在一些地方的基層組織與實施過程中被“念歪”了,顯然與扶貧干部的個體狀態有關,但是與精準扶貧工作本身缺乏精準的監督、指導同樣密不可分。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一些地方事先并沒有制定嚴密的考核制度。有的只講結果,不講過程,把具體工作任務“精準”到了一個個兼職的基層干部身上,領導與監督指導的責任撂得干干凈凈。
其實最令人痛心的還是資金到位的精準扶貧工作,依然犯了形式主義的老毛病。有位82歲的老人,患有嚴重風濕病,被列入精準扶貧戶之后,扶貧工作隊給他安排養雞項目,并送來了100只雞。結果老人的日子更難了,老人說,我一天只吃兩餐,雞一天要喂三次,馬上就沒吃的了。4個月后,雞苗全部死亡,老人為此還倒貼了幾百元。大把的精準扶貧資金白白浪費,不是貧困戶不領政府的扶貧情,而是他們沒有這個實力托得起這份“情”。
82歲的老人明顯是因病而“患”貧的。精準的扶貧應該是用兜底的貧困醫療保障,達到先治“貧病”的效果。然而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到了基層扶貧干部身上,成了例行公式的公事。精準扶貧工作的形式主義,最終造成的結果是精準扶貧的“浮萍”化。
離開精準監督、精準指導的扶貧工作,都不是真正意義的精準扶貧。不讓貧困戶掉回貧困隊伍,首先需要將不配做扶貧工作的懶政官員,早早趕出扶貧工作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