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向軍
私人財產和國家、集體財產一樣,都是受憲法保護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財產,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也需要同樣重視和平等對待。
自家超市進了賊,小夫妻倆不顧安危將其拿下,但是雙雙負傷。今年夏天,發生在江蘇鎮江丹陽的這起案件一度引發關注。2016年11月4日,丹陽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丹陽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看望了這對勇擒持刀竊賊的年輕夫婦,并送去慰問金6000元。丹陽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郭月娣表示,和歹徒英勇搏斗的精神值得點贊,但是,這最多算是保護自家財產,并不是見義勇為。
小夫妻勇擒持刀竊賊的精神值得點贊,有關部門負責人登門看望并送去慰問金6000元,就是一種肯定和表彰,但僅因為是“保護自家財產”,就不算見義勇為,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之所以“保護自家財產不算見義勇為”,問題出在對見義勇為概念的理解上,而立法空白的掣肘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國家并沒有對見義勇為立法,何謂見義勇為,缺乏明確統一的解釋,各地操作也不一。根據江蘇省等地方的相關條例,認定見義勇為一般需有以下行為之一:在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生命財產受到違法犯罪行為侵害時,挺身而出,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在搶險救災中,不顧個人安危,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生命財產,表現突出的;其他見義勇為事跡突出的。在此,見義勇為被定義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生命財產”的“公而忘私”“利他主義”行為,保護自家財產的行為自然有別于此,因而“并不是見義勇為”。
其實,保護自家財產何嘗不可算見義勇為呢?見義勇為,望文生義即為了社會正義,而去勇敢作為,或與“不義行為”斗爭。為保護自家財產與歹徒勇敢搏斗的同時,也震懾了違法犯罪,打擊了歹徒的囂張氣焰,避免其再去危害社會和他人,這客觀上也維護了社會正義,弘揚了社會正氣,完全符合見義勇為的精神實質。如果這類行為也能納入見義勇為的范疇,將極大鼓舞全社會和不法分子作斗爭的勇氣,對打擊犯罪,弘揚社會正能量,一定也大有裨益。
因為不屬“公而忘私”“利他主義”,所以保護自家財產不算見義勇為,這實質上反映了相關地方規定及對見義勇為理解上的狹隘。而這背后,折射了對公民私產和個人利益的偏見和漠視。私人財產和國家、集體財產一樣,都是受憲法保護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財產,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也需要同樣重視和平等對待。
而個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為保護私人財產或個人合法利益而與歹徒搏斗,雖然出于“本分”,實質也是為了維護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關乎社會的長治久安、穩定和諧。據此,見義勇為的適用外延不妨拓寬,可將“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生命財產”修改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個人生命財產”,一字之差,意義迥異。
事實上,此前并非沒有因保護自家財產被認定為見義勇為的先例。2011年常州武進的大學生楊波,為追趕偷自家摩托車的竊賊而中刀身亡,被當地授予“見義勇為積極分子”的榮譽稱號,并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見義勇為的認定門檻不宜過高過窄,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為更好保護合法權益,打擊違法犯罪,弘揚社會正氣,各地不妨解放思想,并修訂完善相關規定,祛除見義勇為認定上的桎梏。而為了法制統一,在見義勇為的認定標準、表彰范圍等方面,更要明確規范,而國家層面的相關立法也應早日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