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以時間為主線綜述了關于公開發行、配股和定向增發這三種主要股權融資方式下的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對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動機進行梳理,為資源配置有效性及相應的市場監管,政府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提供理論與現實依據。
關鍵詞:盈余管理;股權融資方式;信息不對稱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4.043
1盈余管理概念
根據融資優序理論,債務融資優于股權融資,但是在我國,具有股權融資的偏好,股權融資常被認為是低成本融資,它所帶來的收益遠遠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故企業想方設法地獲得上市資格,以此拓寬融資渠道,更有甚者借此渠道進行“圈錢”,不斷擴大自身利益進而損害其他方的利益,基于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成熟以及投資者的投機心理,權益融資變得異常的活躍。他們常常會通過粉飾財務報告等方式向投資者和市場以及市場管理者傳達其屬于優質企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有一定的投資價值的訊息。而一個企業的投資價值,經營發展前景往往是通過盈余狀況進行反映并以此預測未來發展的持續性,進行盈余方面的粉飾是企業管理者常用的一種手段,以此達到盈余操控者關于利益方面的目的。
追溯盈余管理(屈新麗,2003)的研究,最早對其進行研究的是Copeland(1968),他將盈余操縱視為動機者依據自己的意愿進行收入上的調整。其后國外學者專家透過收益表、資產負債表對盈余管理的動機及手段進行了研究。受到國外學者廣為接受的是Healy和Walen(1999)對盈余管理的定義,企業管理者為擴大自身利益,通過對一項交易的規劃以及管理當局利用自身的職業判斷來進行財務報告的編制,目的是使利益相關者對信息產生誤導,從而干擾利益相關方所作出的決策或影響以會計報告為基礎的經濟契約訂立。我國的會計學者對盈余管理的定義具有代表性是孫錚、王躍堂(1999)的觀點,認為是一種合法的對會計數據進行操縱的行為,管理者一般是通過鉆相關會計管制的空子來進行盈余操。陳寶洪(2012)認為管理當局為了滿足某種效用最大化,通過干擾利益相關者對信息有效把握,影響其決策并且在會計準則合法使用的大前提下而進行的一種盈余結果控制手段。
2股權融資下的盈余管理綜述
2.1公開發行下的盈余管理
Jain and Kini(1994)通過比較IPO前后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發現所反映的業績水平均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Chaney等(1995)認為,由于信息不對稱現象存在于資本市場,大股東往往擁有足夠多的信息量,而作為一家企業的融資對象——潛在投資者,他們所掌握的信息量相對較少,部分的信息被屏蔽,此時企業管理者會采用盈余管理使投資者對企業股票價值的判斷產生偏誤,其后果是高估股價,而大股東可以獲得更多的控制資本。Teoh et al.(1998)發現積極盈余管理的IPO企業在上市三年后的平均股票收益率顯著低于非積極盈余管理的企業。我國學者林舒、魏明海等(2000)研究發現,首次公開募股前2年的收益明顯高于發行的當年。楊文(2006)對IPO上市公司首發后短期、長期市場表現與盈余管理程度進行了研究,表明短期市場表現越差的公司往往是在首發日的盈余管理程度很大,中長期的市場表現與當時首發時盈余管理程度大小無明顯關系。李豫湘、馮麗娜(2010)研究發現IPO企業對外披露的盈余信息與其發行價以及成交價的相關性。施佳麗、蔣琰(2014)以創業板企業作為實證的研究對象,發現風投和行業的共同作用下的創業板企業在IPO時其盈余管理水平受到顯著的影響,指出有風投背景的制造業的創業板企業在IPO時的盈余管理水平較高。方志雄、凌玲(2015)指出當公司的盈余管理過度時會抓住現金媒體的“尋租”特點來提升獲得IPO資格的機率。
2.2配股方式下的盈余管理
Yu et al.(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配股及配股政策與盈余管理的關系,配股政策會影響到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同時對盈余操控程度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王敏、劉靜等(2013)將研究的焦點落在了真實盈余管理上,結果表明中國的上市公司在配股前更傾向于進行費用方面的真實盈余管理操控。江燾,陶媛(2015)從監管層面研究了企業配股過程中盈余管理問題的應對措施,發現管制措施中多是從盈余管理的“合規性”來考量,對于其“合理性”的應對措施方面較為薄弱,而在一定程度上盈余管理是否合理所折射出的信息有用程度直接影響利益相關方作出正確的決策。
2.3定向增發下的盈余管理
Brennan和Franks(1997)、Field和Sheehan(2004)認為盈余管理行為在企業進行定向增發時是存在的。鄭琦(2009)的實證研究與上述學者研究結果有所出路,發現企業向大股東定向增發前一年不存在盈余管理,而增發后有較強的盈余管理行為。同一時期的王茂超、干勝道(2009)也有類似的研究,通過對非公開增發新股中盈余管理的狀況,表明在定向增發的對象選擇中,企業會借引進戰略投資者或資產重組的名義選擇關聯企業為增發對象,在增發的前三年及當年采用了向下盈余管理(調低利潤)行為,是關聯企業低價認購,然后高價賣出的方式進行圈錢,輸送利益。田昆儒,王曉亮(2014)則研究發現,盈余管理使長期股票收益下降且相對其他股權融資方式定向增發影響的下降程度較小。曹鑫、范利民、唐菁菁(2015)等研究了OPM戰略下的企業,盈余管理程度較小并且盈余管理程度會隨外部融資規模的加大而加深。王曉亮,俞靜(2016)研究了從資本市場出發,定向增發中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時與股票流動的關系,定向增發企業的股票流動性顯著大于非定向增發下企業的股票的流動性,進而發現定向增發有助于減緩盈余管理對股票流動性的減弱作用。
3總結
通過時間順序作為三種不同的融資方式下的盈余管理綜述的主線,對早期的文獻綜述進行了簡要概述,并且將最近幾年的文獻進行羅列整理,歸納盈余管理發展過程。盈余管理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論、契約理論、博弈論等理論基礎之上利用信息不對稱等要素對企業的盈余進行一定程度的操縱,以此來滿足盈余管理一方利益增值,同時造成信息相對不透明的另一方利益受損。三種股權融資方式下,由于定向增發引進機構投資者的發行方式所進行的盈余管理程度較弱,一般而言,這樣的企業在日后的發展趨勢良好,呈現較為穩健的發展態勢。由于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配股方式的融資渠道被其余兩種股權融資渠道所占據,公開發行的融資方式所進行的盈余管理程度較大,這些企業在融資后的業績顯著下滑,發展不穩定,這樣的企業不僅影響企業自身今后的發展與生存,對于整個資本市場造成消極的影響,進而影響整個經濟體系健康平穩的發展,使我國的經濟體制的改革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陳寶洪.淺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J].東方企業文化,2012,(3).
[2]陳小悅,肖星,過曉艷.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J].經濟研究,2000,(1).
[3]鄧路,王化成,李思飛.上市公司定向增發長期市場表現:過度樂觀還是反應不足[J].中國軟科學,2011,(6).
[4]黃新建.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3.
[5]靳明.上市公司配股業績標準與操縱行為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9).
[6]江燾,陶媛.公司配股中盈余管理的監管措施淺析[J].財務與會計,2015,(5).
[7]蔣義宏,李樹華.證券市場會計問題實證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1998.
[8]凌玲,方軍雄.誰在購買媒體的有償沉默?[J].會計論壇,2015,(1).
[9]林舒,魏明海.中國A股發行公司首次公開募股過程中的盈利管理[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