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之珍
摘要: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真正做到以法治促改革發展、促公平正義、促和諧穩定,在法治軌道上不斷提高區域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此,必須通過“五個堅持”的踐行,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切實有效的落實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之舉。
關鍵詞:法治;堅持;全面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4.061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提出了新的豐富和延伸,更加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真正要求以法治促改革發展、促公平正義、促和諧穩定。為此,我們要以“五個堅持”為準則,在法治軌道上不斷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1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正確方向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從建設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個變化反映的是國家治國思路的新突破,只有在黨領導下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
(1)各級黨委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黨領導立法不是說黨大于法,反而更加嚴格強調了黨的領導必須嚴格遵守法憲法和法律,從嚴治黨的要求,把黨風廉政建設納入到了法治軌道,目的就是要逐步改變重權、重德的思想為重法治思維,要依法依規科學決策,不以主觀意志為導向,變行政手段為主為法律手段為主。
(2)要加強黨對全面深入推進依法治市的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一規劃,堅決做到改革有法可依。根據實踐經驗我們看到在增值利益和政績觀的驅動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規范的現象,比如盲目擴大城市邊框,濫用征地,無規劃開發,工業引進泛濫,土地城鎮化遠遠超過了人的城鎮化,出現了“鬼城”、“癌癥村”等等一些無序發展帶來的惡果。因此法治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必須要以黨委為領導核心,統一規劃部署,通過立法將懲治條理化,效益綜合考核,通過法律和制度保障城市改革有序健康的發展,利于地方政府結合各地工作基礎、資源差異,制定出長遠有效的城鎮化發展規劃,保障了可持續性,有利于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注重資源的科學開發,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觀念。
2堅持科學立法,切實保障地方發展
科學立法的目的是服務發展,對此,我們應該未雨綢繆,提前開展立法準備工作,做好立法職權配置,探索重點領域立法,完善立法體制機制。社會治理所涉及的問題是方方面面的,當前,我國出臺的現行有效的法律目前已有240余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但社會在發展,事物在變化,形成的法律體系不可能一成不變、一勞永逸,因此必須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進立法與發展相銜接,將行之有效的決策及時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確保改革發展于法有據。
同時我認為法學是一門不完整科學,它屬于一種不斷探索和完善的學科,因此現行法律就不可能延伸到社會管理的各個細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2015年3月15日,立法法修正案擴大地方立法權范圍至全部284個設區的市,以及不設區的廣東省東莞市和中山市、甘肅省嘉峪關市、海南省三沙市。根據草案,只要省人大認為一個設區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經過省人大的批準,該市就可以制定法規。草案提出設區的市均享有較大的市地方立法權,可就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因此要依法治理,就需要各地依據自身情況制定詳細法規,賦予地方立法權后,才能有針對的解決相應的問題。比如城市執法問題,不同區域,甚至是同一地域不同層次不同民族的人,對同一問題的都會產生不同看法。所以類似的問題更應該有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規范,因地制宜的法規條文可以更好的更有效解決地方政策的連續性問題。
3堅持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堅持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應當將服務合法、保護守法作為基點,公眾只有通過正當、合理的程序參與到政府行政之中,才能充分表達需求,引導政府行政方向。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必須在職權法定,依法行政,權責一致實現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所以說服務型政府首先必須是一個法治政府。
3.1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因此必須加強執法的統一性,盡可能減少市、縣(區)兩級政府執法隊伍種類,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執法。執法過程應該是相互協作而不是各自獨立的過程,也只有相互協作才能更好的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多層執法和不執法、亂執法問題,只有在問題出現的時候能夠依據法規明確責任主體,才能避免“功”則多方有功,“錯”則多方推諉的現象。由此我們在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保護等相關民生的敏感領域管理可以學習“微集群”的管理模式,快速及時的跟蹤監督,將功能職責相互“鏈接”。
3.2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堅持依法行政,推進依法治市的根本保證是加強執法監督。要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已經提出的建立“權力清單”,實行行政權力具體化,“籠子”之外無權力,糾正越權行為的同時可以依據清單及時糾正不作為、懶作為等失職行為。
第一,各部門的執法標準,工作程序,保障措施,審批運行要依法成文具體落實,明確每個執法人員的行政執法責任,嚴格公開違規執法的處罰規則;第二,健全重大行政決策的程序規定,明確重大決策范圍、程序和權限,對于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無論大小都要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針對重大、疑難和專業性決策事項,必須開展專家咨詢論證;凡涉及公共利益、可能產生重大分歧的決策事項,必須以第三方聽證活動為決定,要充分保證聽證參加人的平等參與,以及充分的質證和辯論。
3.3提高領導干部的依法能力
依托黨校的教育平臺,建立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基地把法治教育納入領導干部培訓教學內容之中,掌握和運用法律知識應該成為現代社會干部必備的一項技能。可以有針對性開展公務員學法用法比如舉辦《勞動合同法》、《行政許可法》等培訓班專題培訓班。同時作為治理中的主導者和決策者,其法律觀念的強弱和法治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依法行政的水平,應該在選拔時增加法律知識考核將依法執政能力考核,這是適應領導決策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帶領社會人員學法、用法、守法的需要。
4堅持公正司法,努力維護公平正義
“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起草情況向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說明時,習近平總書記援引了英國哲學家培根的這句話。由此說明司法公正,如同源頭治理,這道防線一旦失去公信力,結果就會使社會公正受到普遍質疑,社會和諧穩定就難以保障。
4.1提升司法公正保障
司法獨立是司法有效運作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因為司法權它是一個判斷權,受到干擾越少越好,所以要改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疲于應付的局面,我們應該注意在源頭上改變,確保司法的對立性,這就需要進一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針對現在實踐中的突出問題提出“健全行政機關依法出庭應訴、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且有效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制度,保證司法人員在判案的時候能夠不受內部、外部的干擾,完全按照事實依據和法律做出裁判,這是一種精神和環境的自由。
4.2保障群眾參與
單純的強調司法的獨立性,也會帶來司法的權利過于集中導致司法官僚化、專制化,所以群眾參與才能確保了司法公正不脫離社會公正,不脫離群眾監督。
確保有群眾效參與司法活動需要我們對已有的一些制度進行改進,與時俱進。首先,簡化群眾參與流程,豐富參與方式,完善參與程序;其次,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和司法公開程序的同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現代技術健全司法公開平臺的建立,完善平臺互動;再次,必須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對于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等各項權利依法明確保障,建立完善的冤假錯案防范糾正問責機制,從而構建一個真正開放、生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
4.3做好司法為民
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履職能力才能加強政法隊伍的建設,探索資格認證和定期培訓相結合的模式,進一步架構司法人員的專業培訓體系,有了正規專業的司法隊伍,還要保證將司法工作從各種指標中拖出來,比如2015年政法會議堅決要求取消刑事拘留數、批捕率、起訴率、結案率等等的一些不合理的指標,這些指標的取消關系的司法系統究竟用什么樣的思路和方法展開工作,把“服務性、主動性、高效性”作為司法工作的主要思維特征,要積極發揮司法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運用政策考量、利益衡平、柔性司法等司法方法履行司法的審判職能,轉向真正的法治思維,完善監督和責任制度,切實具體的推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任,增強司法公信力,加強司法為民思維。
5堅持普治共舉,全面構建法治良序
每個市民都有建設法治城市的職責,只有將法律知識滲透到每個個體,將法治文化送到基層,才能形成社會性的法治氛圍。四中全會指出,要增強全民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形成全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社會風尚。如何做?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5.1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法治宣傳教育本質上不能簡單的執行“誰執法誰普法”的責任制,普法規劃應該是一項需要長期全面實施的計劃,可以模仿道德講堂,在全市上下各級單位開展法治課堂,一周一課,學規章,引案例,警示教育等等的形式;還有法律知識進中小學的做法,我們必須改變將法治教育內容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的現象,必須有針對的出臺相關部門應出臺指導性文件,有針對性的編寫適應中小學各階段學習法治教材,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和操作細則,規定性的形成考試機制,切實保障中小學法治教育全面貫穿于中小學課程體系之中等,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列入相關教育課程,從而真正做到法治教育從小抓起。
5.2加快社會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培育社會組織
利用社會化的新媒體,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平臺的便捷開放的特點,創新工作功能,比如開通法律咨詢快車,圍繞權益保障、平安建設和生活常識,聘請具有專業知識的社會志愿者作答,還可以聘請專家進行微訪談。通過網站公開司法行政職能、司法所和律師事務所聯系方式及法律援助流程等,聘請專業律師開通個人微博,類似公安機構建立的微博集群化模式,每周定期與群眾開展“法律之約”,集中優勢,整合法制宣傳、法律援助和糾紛調解等司法行政工作職能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