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生物農藥之崛起
——訪中保綠農集團總經理陳昶研究員
本刊記者 葛家琪

陳昶,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中保綠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1993年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農藥相關的生產、研發、推廣工作。作為中保集團的掌舵人,他經歷了農藥行業的風云變幻,并立志為中國生物農藥的發展而努力。
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研究至今,我國的生物農藥已有60多年的歷史。
從最初的直接引進,到后來的一味仿制,再到自主攻關生物農藥新品種,積極推動商品化進程,經過幾代人努力,中國生物農藥的發展已進入相對快速的發展階段。但不可否認,仿制多、自主研發少這一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直到近年,以中保“阿泰靈”為代表的一批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農藥品種面世并成功商業化,我國生物農藥的研發水平才真正上了一個臺階。
作為“阿泰靈”產業化發展和技術推廣的領航人,陳昶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多年來,針對我國病蟲草害研制開發新型技術產品、打造農藥工業企業樣板、引領農藥行業健康發展一直是中保人的追求;新時期,致力于發展生物農藥和電子商務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更是中保人勇擔時代發展責任的追求。
“阿泰靈”,我國乃至世界首例植物免疫誘抗劑類蛋白質生物農藥,簡單講,它是一種“植物疫苗”。
陳昶介紹,就像人類接受疫苗以提升自身對某種疾病的抵抗能力,中保生物農藥團隊所倡導的理念,就是通過打疫苗,幫助農作物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據了解,阿泰靈的作用原理就是,用藥劑激發植物體內一系列相關酶活性和基因表達量的增強,誘導其釋放抗性因子,激活植物抗性系統。同時,激發植物體內基因,產生具有抗病作用的幾丁酶等因子,從而誘導植物產生多重防御反應,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力,起到調節作物生長,增強抗病、抗蟲、抗旱、抗寒能力,提質增產的作用。
“這是市場上非常難得的獨一無二我有你無的產品,而自主知識產權由我國掌握,很難跟風。”陳昶如是說。2014年2月,“阿泰靈”獲得農藥登記證,6月正式上市。短短一年,國內推廣試用面積超過700萬畝,銷售額超過7000萬人民幣。
與之相伴的,還有來自農戶、業界、國家以及國際的高度認可——
阿泰靈在小麥、玉米、水稻、蔬菜、果樹等作物上廣泛應用,防治病害表現優異,增產效果明顯,得到農戶一致認可。數據顯示,阿泰靈的平均增產效果在15%—20%,在茶葉中表現最為突出,增產達30.89%,同時,它對煙草花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達75%,在防治柑橘黃龍病上的效果更是令人稱贊。
阿泰靈相關技術成果榮獲6項專利,4項科技成果獎,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2015中國植保最具市場爆發力品牌產品”等多項榮譽,被評價為:“食品安全與植物生產中的綠色化學革命”。
來自國際的認可,以愛利思達公司的垂青為代表。自2015年初,他們前后派出三批專家、耗費14個月對“阿泰靈”進行了考察評估,最終于今年2月在邁阿密簽訂了海外獨家代理合作協議。這是中美兩國簽署的首個生物農藥海外獨家代理合作協議,開創了跨國合作的新局面,也標志著中國生物農藥產品自強崛起,走向世界。
“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讓發達國家的國際大企業掏錢來買,這是首次,而且他們買的只是海外代理權。”談到這些,陳昶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這對于一直處于購買者、仿制者境地的中國農藥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保創立于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唯一的直屬高新科技型企業。陳昶是中保第一個正式專職員工,23年來,從當年的事事親為到如今的掌舵指揮,陳昶的個人成長史也是中保發展史的一個縮影。無論產品研發攻關,還是團隊人才培養,抑或企業發展戰略制定,中保的大事小情,都浸透了陳昶的智慧與心血。
陳昶說,從創立之初,中保就確立了以國家的生產所需為導向的最高原則。國家需要什么,中保就做什么。
于是,有了棉鈴蟲防治藥劑中保1號、中保2號(30%辛甲高氯、30%辛胺高氯);有了針對斑潛蠅的自主知識產權微乳劑產品斑潛凈;有了針對盲蝽蟓的瓢甲敵;有了針對水稻“兩遷”害蟲災害的適時新產品……
多年來,中保以國家重大抗性病蟲災害的發生為時間軸,堅持創新,不斷豐富自身產品。到目前為止,中保已經擁有了包括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生產調節劑等在內的70多個種類200多個規格的產品,應用范圍覆蓋全國。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中保并沒有將自己陷進重復建設中,他們不搞常規農藥大批量生產,而是將自身定位于從科研源頭做農藥工業樣板企業。
所謂樣板企業,在于能夠代表行業最高水平,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多年來,他們致力于打造行業標準產品,通過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創制國家需要、市場認可的新產品,以一己之力引領中國農藥行業發展和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陳昶表示:“中保有如此作為,是因為依托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的天然背景優勢。”作為專業從事農作物有害生物研究與防治的社會公益性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已擁有近60年發展歷史,在生物農藥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和經驗,急需產業化。
近年來,中保的發展重心逐漸從化學農藥轉移到生物農藥,既是順應時代潮流之舉,也是主動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之措。生物農藥已成為農藥開發和植保市場的新寵,中保正努力扛起引領者和先行者的大旗,“阿泰靈”開了個好頭。
中保的另一發展方向也非常明確,就是“互聯網+”。
投身互聯網+生物農藥,陳昶有自己的打算。
中保并沒有自己建設電子商務網站平臺,而是選擇和已有大平臺合作,“利用現有已經非常成熟的電商平臺和技術,將中保的產品、技術和服務融入進去,把自身的品牌優勢發揮出來,體現出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的特色。”
在百度搜索中保農藥,第一條結果是其在阿里巴巴的經營主頁;在天貓或京東搜索生物農藥,幾乎整個屏幕都會被中保產品占據。這個已經經營三年的電商平臺,買家滿意度是4.9,回頭率20%,僅天貓旗艦店草甘膦成交量今年就已達到33447萬筆,綜合排名、人氣排名均占第一。
遵循“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理念和目標,中保借助互聯網優勢開辟了線上生物農藥的推廣和技術服務渠道,尤其是農村淘寶服務,線上線下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如今,中保已是農資電商行業的領軍者。他們所憑借的,除了中保產品的質量優勢和高效的發貨速度之外,還有貼心的技術服務——中保客服人員對各類產品技術咨詢的反饋一直非常快捷、專業。
“互聯網+做得最開心的,是能夠真正把好產品送到田間地頭去,不必再受線下銷售的渠道限制,而且可以即時溝通、快捷到貨,這種改變是革命性的。”陳昶表示,互聯網+生物農藥,并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無論其所產生的品牌效益和社會效益,還是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一個值得投入的方向。
正如他們一直推崇并踐行的——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將科技送進千萬家。中保人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陳昶亦如此。
陳昶深知,中國生物農藥未來的發展道路還很長,唯有腳踏實地、仰望天空,把自己多年的經驗靈活運用到企業管理和團隊激勵中去,才能實現“在工作中體驗幸福,在生活中展現價值”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