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爽/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
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轉型問題的出路探索
劉爽/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
黨中央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已經過去十二年了,東北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過度依賴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導致一些地區出現經濟落后、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就業壓力大、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老工業基地再工業化,全面調整產業結構和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等措施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與發展。
老工業基地;經濟轉型問題;再工業化;出路探索
自2003年10月國家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轉眼間已經十二年多過去了,在這十余年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就業壓力大和技術人才流失等問題依然嚴峻。因此需要以全面的經濟結構調整消除結構性矛盾和機制性矛盾對發展的障礙,實現傳統“重化工業”的良性循環,從而使得傳統工業能夠重新煥發新的競爭優勢,這就是老工業基地的再工業化。
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來說,未來工業化道路主要是走“現代化工業之路”,在此重點強調“現代”二字。踏實建立在信息化和高度環保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東北地區發展現代重化工業不僅符合產業演進的內在規律,并且具有良好的經濟技術基礎和區位條件。做強重化工業不僅將推動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同時也能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1]
(一)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現狀
東北地區是我國近代工業起步較早的地區之一,經過建國以后特別是“一五”“二五”時期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已基本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業為主體的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工業基地。以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吉林和齊齊哈爾等重工業城市為代表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全國經濟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新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過重大獻。
新中國成立后,東北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東北是全國解放較早的地區,解放后,通過土地改革、沒收敵偽企業,初步建立了以國營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經濟結構。新中國建立之初,選擇了一條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化道路,并將東北作為我國最早、規模最大的重工業基地進行建設。
(二)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現狀
東北老工業基地曾有過輝煌的經歷,對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往經濟發展諸多前提條件逐漸消失,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漸顯現。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所有制結構,制約著東北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金融、交通、通訊等服務業發展的嚴重滯后,使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形成了所謂的“東北現象”,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三)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再工業化
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來說,未來工業化道路主要是走“現代化工業之路”,在此要重點強調“現代”二字。它是建立在信息化和高度環保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東北地區發展現代重化工業不僅符合產業演進的內在規律,并且具有良好的經濟技術基礎和區位條件。做強重化工業不僅將推動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同時也能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東北地區城鄉二元制經濟結構特征尤為明顯。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東北地區通過招商引資培養了一批鄉鎮企業,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但是由于城鎮化水平較低以及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導致的勞動力外流和鄉鎮企業本身具有的弱質性等原因,導致東北地區城鄉差距不斷擴大。此外,大部分鄉鎮企業都分布在自然村落或行政村,分布過于分散不利于實現鄉鎮企業的轉型升級。[2]因此鄉鎮政府要積極引導當地企業和農民克服“離土不離鄉”的傳統觀念,以城市為依托積極引導鄉鎮企業到城市尋找商機開展交流與合作,同時也鼓勵一些城市企業到鄉鎮發展,吸納當地剩余勞動力,實現城鄉雙重工業化相互協調發展。
東北老工業城市經濟大多以國有企業為支撐,缺少民營工業來搞活市場經濟。而為數不多的民營企業往往規模小、競爭能力弱、科研實力不強,且很多企業缺少合作意識和產業集群效應。嚴重制約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轉型。為此,要著力提高企業的自身素質,培養“自生能力”。通過依托以大企業為中心的企業群帶動經濟轉型。構建和完善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專業分工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3]只有企業集群發展起來,才能形成規模經濟,從而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近年來,東北老工業城市與國內其他城市一樣,在經濟發展中也遇到了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城市的生態建設也是經濟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大量運用節能環保、低耗和新能源,通過科學的生態產業體系建設,確保資源型城市的生態建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統一。[4]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轉型的戰略抉擇。
東北老工業基地由于特殊的發展歷史,導致工業結構中的重型工業比例偏大,第三產業普遍發展不足。而第三產業在吸收剩余勞動力就業方面有天然的優勢。這使得東北地區作為勞動力輸出的主要地區卻沒有充分發揮出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5]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下功夫。具體來講,首先要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內部結構,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培養優勢品牌等措施增加產品附加值。其次,大力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引導城市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6];再次,對于傳統支柱產業應該集中有限的資源重點發展地區“龍頭”企業,而對于新興產業,則要通過資金和人力資源的扶持,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企業實現經濟轉型。
綜上所述,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轉型關系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關系到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與發展。如何實現產業結構全面調整、城鄉一體的二重工業化、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與發展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思考。
[1]陳玉梅.東北地區城鎮化道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34.
[2]劉佳杰.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轉型對策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73.
[3]顧相君.論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17.
[4]張維達,王連忠.東北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難題與破解.[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8.25.
[5]錢勇,于左.東北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化升級的對策研究.[J].2011.46.
[6]劉艷軍,孫迪.東北地區城鎮體系發展的產業支撐體系培育.[J].東北亞論壇.2007.31.
劉爽(1982-),女,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講師,從事企業管理等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