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輝 李思銳/中華聯合財險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農業保險服務助力新疆精準扶貧
梁英輝 李思銳/中華聯合財險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本文分析保險業在制度、機制和服務能力的創新,將農業保險與新疆兵、地社會管理有機融合。提供保障、完善、誠信和規范農業保險精準服務、精準扶貧的對策。根據自然狀況等主、客觀致災致貧因子識別到村、精準到戶,為貧困戶提出科學的生產計劃。
農業;保險;服務;助力;精準;扶貧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新疆保險業務領域與服務范圍不斷擴大,在產品研發、服務模式、管理機制上實現創新突破。與此同時,在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農業保險被確定為保險業打好扶貧攻堅戰的主攻方向之一,不斷在農業保險防災防損上下功夫,為農業生產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保障完善、安全穩健、誠信規范的保險服務,創新服務方式、強化服務能力,將農業保險與新疆兵、地社會管理有機融合,逐步實現“滴灌式”精準農業扶貧,促進新疆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新疆位于西北邊陲、大陸腹地,因自然條件較差,農牧業生產受到制約,截止到2015年底,新疆仍有35個貧困縣,占縣市總數的42%,3000多個貧困村,60多萬貧困戶,260多萬貧困人口,南疆貧困人口占比83%,大部分貧困戶直接或間接參與農業生產,農牧業生產經營收入是大多數貧困戶主要收入來源。
貧困是個人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個人財富的函數。精準扶貧理念抓住了這個核心點,注重從培養個人能力、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提高扶貧的針對性和效率。精準扶貧力爭讓貧困戶明白“家有千金,不如薄技隨身”的理念,這一政策不是直接給貧困戶資金,而是為貧困戶私人訂制脫貧項目,注重對貧困戶“造血”功能的培養。
保險的基本職能是損失補償和經濟給付,派生職能包括防災減損和資金融通,這些職能天然契合著精準扶貧的理念。精準扶貧目的在于重建個人能力,保險就相當于給精準扶貧項目設置了安全線,分散風險,防止因災返貧。據公開數據顯示,新疆連續4年農業保險保費和賠款規模全國第一,受災農戶人均賠款約4000多元,相當于全疆農牧民人均收入的近五成。對于農險保費補貼試點建檔立卡貧困戶,自治區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自負保費全額補貼,2016年上半年補貼金額達390萬元,9萬多貧困戶享受到了這個好政策。
產業扶貧是完成脫貧目標任務最重要的舉措。新疆的貧困人口分散在廣大農村地區,結合新疆特殊的氣候環境,發展具有新疆特色的農業產業,能助力新疆精準扶貧工作。讓扶貧對象跟著能人走,能人和扶貧對象跟著農業產業項目走,農業保險為農業產業項目提供風險保障。
首先,可以利用新疆近幾十年來開展農業保險所積累的大數據進行保險賠付案例比較歸類,以既往案例的教訓為借鑒,以投入產出比為衡量,從中提煉出可以借鑒的信息,將扶貧脫貧目標資源稟賦、自然狀況等主客觀致災致貧因子識別到村、精準到戶,為貧困戶提出科學的生產計劃。對于鞏固我區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扶貧攻堅過程中,農業保險作為市場化的風險保障,保護貧困地區生產力,提升貧困群體再發展能力,提高貧困戶致富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是精準扶貧、實現全面小康的可利用的重要金融工具。
其次,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農業保險的銷售渠道,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助力促進農業產業精準扶貧,積極引導農業保險經辦主體參與其中,加大保險對于貧困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支持力度。積極開發特色涉農保險產品,實現保險保障從農業生產的田間地頭,延伸到農產品銷售的流通環節,直到消費者的餐桌上,促進新疆特色農業發展,實現新疆廣大農村地區的精準脫貧。
第三,對于不同的貧困戶,我們可以根據各類農產品生產特點,推薦適合扶貧對象生產的農副產品。采取不同的大數據檢索結果和相對應農副產品的智能模型對策,提出具體的保險業助力扶貧脫貧的精準方案。并且可以就其環境狀況和局域自然災害損失特征的大數據分析,設計出針對該貧困戶在扶貧脫貧過程中相應的農業保險產品,諸如專屬化種、養殖業保險、農產品露堆險、農業生產設施險等產品,以低廉的保費和有針對性的較高賠償標準的保險保障,助力貧困戶的脫貧,以及其后續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發揮農業保險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防災減損的基礎作用。防災減災救災的核心問題,在于管理者對于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則偶合的認知。農業保險的特殊性對于上述的要求更加迫切。對于農產品而言,與時間密切相關的產品價值特性十分突出。農業保險,不論是養殖業保險還是種植業保險,保險標的物價值一般隨時間的增加呈現正相關的變化。當保險責任事故發生時,查勘理賠的關鍵數據是確定災害發生時標的物所處生長階段的實際價值。正是由于農業保險標的物的“生命”特征,其最終產出結果與被保險人生產管理的精心程度關系巨大。對于農業生產而言,災害發生的時間點與農產品標的物的生命周期具有非常重要的關系,是否可以能夠采取適應農產品生命周期的補救措施,決定農業生產戶的本年收入甚至未來幾年的命運。
因此,對于保險業助力扶貧脫貧而言,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建設,配套的各類農業保險經營優惠政策,突出對扶貧脫貧工作成效的獎勵政策,顯得格外的重要。
二是不忘初心,堅持防災防損。分散風險單元、測算損失概率是保險制度設計的基本要求。然而,農業保險則顯現出區域風險相對集中的特征,結合新疆“訪惠聚”活動中,調研新疆兵、地農業保險的賠付率也處于較高水平。在未發生大面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業保險整體簡單賠付率接近80%,加上農業保險的經營費用,各經辦保險公司已處于虧損狀態。對于農業保險助力扶貧脫貧而言,必須與縣以上地方政府農業生產管理相結合,借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成果和保險業豐富的防災防損優勢,將防災減災救災納入各地州市的發展規劃,把扶貧脫貧任務由負擔轉化為機遇、由短期行為轉化為長期制度、由應急處置上升為風險管理。
新疆保險業積累的歷年理賠數據,經過數據挖掘和判斷分析,可以協助農業生產戶規避風險。譬如在承保新開荒土地農業保險時,現場勘察的時根據地勢、歷年的同一地區氣象資料,判斷是否容易受到雹災、凍害和風災影響。作為保險人,尤其是農業保險一線的從業人員,以往是依據經驗是否容易受災?,F在,可以借助“大數據+”能分析出更可靠結果,提前告知被保險人采取一些預防措施。還可以創新額外的增值咨詢服務,優化農業生產,提高貧困戶農業收入,協助貧困戶早日脫貧。
三是建立農業生產風險指數熔斷機制。農業保險具有風險單位面積大、強度頻次數量大、損失規模大、防災減災困難大的特點。一旦災害發生,保險人和農業生產戶都會遭受巨大損失。在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發展不健全的情況下,如何避免逆選擇和道德風險是保障農業保險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難題。國際上應對此類問題,開發了類似于災害損失閾值的指數作為保險理賠的標準,觸發“熔斷制”的嘗試。借鑒這個經驗設置新疆種植業或養殖業保險風險指數,一旦出現達到或者超過災害損失閾值的極端災害事件,保險公司直接給被保險人進行賠償,從制度上規避逆選擇與道德風險,使得農業保險精準服務、精準扶貧真正落到實處。
四是要精準診斷貧困戶的發展優勢,精準落實扶貧脫貧的農業生產項目,形成良性循環的農副產品線。例如,伊犁察布查爾縣試點紅花保險,由縣級財政對貧困種植戶全額補貼保費,2016年承保1700多戶貧困戶,共2.2萬畝紅花,縣級財政補貼約23萬元;哈密市試點貧困戶哈密瓜保險,首批試點5500畝,財政補貼約35萬元保費;兵團試點邊 境團場貧困戶的羊養殖保險,2016年承保肉羊約1萬只,財政補貼保費共約28萬元。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通過農業保險形式,助力農業產業扶貧工作。
綜上所述,在社會的進步和保險業的發展,保險的功能作用在不斷擴大,“新國十條”順應時代潮流,明確提出“保險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產業和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會文明水平、經濟發達程度、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志”。邁入“十三五”時期,需要新思路、新辦法。發揮好農業保險的作用,為貧困戶生產經營兜底,可為精準扶貧搭建起一道人工屏障,是保險業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又是保險業應有的責任擔當。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29號)[EB/OL].中央人民政府網.2014.
[2]新疆統計局.2015年新疆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2015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4]中國保監會.中國保險業標準化“十三五”規劃[EB/OL].中國保監會官網.2016.
[5]江帆.保險業精準扶貧鎖定農業民生與產業脫貧[EB/OL].經濟日報官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