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商貿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中原經濟區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實證研究
———以河南省周口地區為例
李杰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商貿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周口地區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不僅是河南省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由于自身的優勢、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等特點,成為了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在構建中原經濟區的大背景下,選擇周口地區的農業產業化集群作為研究對象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對這一概念的分析,多角度提出研究方法和對策,進而將周口地區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思路和對策融入到河南省的農業發展建設中。
中原經濟區;農業產業化集群;周口地區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是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加快發展的新形勢下,提高農業競爭力,增強農業發展優勢,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對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農業地區的周口市,其農業也得到了長足快速的發展,堅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推手和核心,創新機制,強化服務,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群。截止目前,全市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級32家、市級163家,龍頭企業年實現銷售收入289億元,利稅38億元,帶動45萬農戶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當中,農民戶均增收1000多元。各種特色高效農業發展迅速,呈現出專業化、規模化的特征,并依靠當地相關機構及企業的支撐,進行了深度開發和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集群的局面也己初步形成。
農業產業化集群的認定標準暫定有五個:一是以加工集聚地為核心,產業鏈相對完整,并輻射帶動一定的區域。二是有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由多家經營組織連片發展、特色產業較為集中的區域。三是種植加工類集群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帶動農戶1萬戶以上;養殖加工類集群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帶動農戶5000戶以上。四是農業產業化集群內的農產品加工增值率達到60%以上。五是農業產業化集群內的生產加工型企業自建基地生產的原料或與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簽訂合同收購的原料,占生產加工原料的50%以上。
1、創新機制,搭建服務平臺
近年來,周口地區積極構建信息交流、溝通協調、互相發展的全方位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強了企業自身建設,使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企業與銀行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積極搭建政府與企業溝通的平臺、銀行與企業合作的平臺、培訓服務平臺以及內外合作交流平臺,加強了政府、企業、銀行金融機構的聯系,實現了共同發展,為農業產業化集群的壯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規范管理,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
目前,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周口地區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切入點,堅持“規范與發展并重,規范優先”的原則,加強宣傳引導、組織參觀考察、召開會議等積極破解發展中的思想障礙,舉辦合作社理事長、財會人員培訓班、樹立典范等積極破解發展中不規范問題,強化政府部門的指導服務和政策扶持,積極破解發展中的資金等瓶頸問題,該市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呈現出一派百舸爭流、競相發展的良好勢頭。
3、發展訂單農業,增強利益聯接機制
近年來,周口地區把農業增效和增收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出發點,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接機制,推動龍頭企業和農戶實行訂單種植,摸索出了如中儲糧沈丘紙店儲備庫發展優質小麥的“四統一”、大用邦杰的“五合一”和陳州華英的“五統一”等訂單種植養殖模式,成功地探索出了“公司+基地+中介+農戶”的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公司有了穩定的生產基地,農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明顯增加,使基地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加緊密。
4、強化扶持,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集群
為了實現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重點培育工作,周口地區領導班子先后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周口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考核辦法》等推進措施,初步形成了以財鑫集團、蓮花集團、宋河集團、益海糧油、金絲猴集團等企業為龍頭的糧食、油類、棉花,畜產品、奶業、皮革、出口創匯農產品加工等八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主導產業集群,為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穩步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周口地區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總體水平不高,還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集群龍頭企業的整體實力偏低
目前,周口地區雖然已出現了一些龍頭企業,并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發揮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各地的龍頭企業往往都是從地方利益出發,各自為戰,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體系,有的甚至搞地區封鎖,限制了自身的發展。我國農業產業化的覆蓋面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蓋面,而發達國家中的美國、日本、荷蘭等國早已超過80%。周口地區龍頭企業所占比重及整體實力更是大大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聚集力和帶動力不強。
2、集群產業系統化和特色化不足
產業化集群在縱向形成“產加銷”產業鏈條的同時,相關產業配套服務的系統化,促進同類加工企業的集聚和農業生產基地式布局發展能力不足。農產品的就地加工、農工商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鏈還沒有完全建立;適應產業特色的空間布局不合理,產業集聚區的綜合服務功能難以很好發揮。農業產業鏈較短,目前初步形成的農業產業化集群集而不群,更多的只是同類之間的簡單扎堆,彼此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專業化分工,集群內各個企業之間同構現象嚴重,不能發揮集群內各產業不可模仿的競爭優勢。
3、農業創新技術水平低
目前,周口地區農業產業化集群普遍存在著農業技術水平低,創新研發能力弱,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以及農業技術和知識傳播慢等問題。雖然河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但是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農業生產力的比例卻不高。據測算,價值1元的初級農產品,經加工處理后,在美國可增值3.7元,日本為2.2元,而中國只有0.3元。
1、加強和完善產業基地建設,引導標準化生產
結合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和龍頭企業加工需要,突出重點和特色,合理布局,建設專業化、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快制訂完善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技術規程以及品種質量、產地環境、包裝質量與標識、貯運、檢測檢疫等標準,注重標準的先進性、國際性和全面性,并以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為主體,以示范區應用為重點,強化執行標準。在農業園區和生產基地全面推行生產檔案、產地編碼等質量追溯制度。
2、壯大產業規模,加強龍頭企業間的分工合作
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化,形成政府投入為引導、其他資本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和促進優勢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集聚,從而壯大產業規模。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集群,按照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將上下游企業有機地聯結到一起,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共同組成一個產業鏈條并使之發揮應有的作用,形成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農、工、科、貿為一體的新型產業基地,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3、完善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對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在備案、核準、審批等方面優先辦理有關手續,優先申請國家專項資金支持。要認真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優惠政策,為鮮活農產品的運銷提供基礎性條件,實現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地市場的快速連接,加快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維護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法權益,進而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4、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強化產業化集群發展紐帶
充分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戶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為農產品提供穩定的銷售渠道,降低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從而實現增產和增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利益分配上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組織+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各種行之有效的聯結模式,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采取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實現農民增收、企業盈利、產業發展。
5、建立農業產業化集群監測考核體系
研究確立科學的監測指標體系,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辦法,建立監測考核制度,引導和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群科學發展,做好認定考核工作。根據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集群標準,認定并命名授牌,給予優惠政策。對農業產業化集群實行動態管理,建立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對命名授牌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經過3年的培育發展后進行達標驗收(達標標準、考核辦法另行制定);驗收達標的給予相應獎勵,未達標的不再享受優惠政策并摘牌。
綜上所述,在構建中原經濟區的偉大戰略背景下,要繼續學習國家和省政府的相關文件,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為著力點,以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提高農業創新的能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堅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和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有機結合,不斷優化農業生產力結構和布局,實現規模種養、就地加工、產銷銜接、品牌發展,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做優戰略性主導產業,做強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大地方性特色產業,促進農產品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從而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區域經濟發展。
[1]任青絲:新疆兵團棉花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石河子大學,2008.
[2]鄭小蘭: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產業集群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12).
[3]劉宏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研究——以鄭州市為例[D].西北大學,2009.
[4]石一鳴:周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群輻射經濟發展[EB/OL].膠東在線網,2010.
(責任編輯:郭亞娟)
2013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完善河南省城鄉養老保險統籌發展制度的財政政策研究,編號:2013CJJ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