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雙林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313012)李強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浙江省湖州市雙林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313012)李強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自主選擇在農業產業充分就業,專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工作,具有較高生產技能和一定生產規模,其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生產和經營服務。新型職業農民一般具有三個特征:一是以市場為主體,爭取利益最大化,一般具有較高的收入;二是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三是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不僅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而且其行為對生態、環境、社會和后人承擔責任。但由于受農業自身特性、資源、客觀環境的限制、培訓對象的特殊性等多種因素影響,要真正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困難不少。浙江省湖州市雙林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就成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困難與對策作了探討。
(1)招生困難“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是破解農村“誰來種地”的關鍵,但要招足條件適合的學員比較困難。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受農村傳統觀念的束縛。“種地的不是人才,是人才的不種地”的思想在農村較普遍,要扭轉這種觀念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二是十多年來學校一直堅持開展轉移培訓,很多青年農民通過轉移培訓找到了合適的工作,不愿意再從事農業工作。
(2)生源質量不高生源質量是培訓成效的重要因素。目前,生源質量上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般以初中畢業生為主,直接造成學員在接受專業知識上的困難,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進而影響培訓質量。二是學員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習慣差,如有些學員培訓時經常忘帶教材,有些學員參加培訓從不帶筆、筆記本等,甚至個別學員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農技培訓、村民會議混同。
(3)出勤率低出勤率是培訓工作的生命線,出勤率低直接影響培訓質量。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員出勤率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工學矛盾突出,有些年輕學員有志于成為農業大戶才來參加培訓,但目前仍在上班,如何合理錯開學習與工作時間成為一大問題。二是農忙和天氣影響,農忙期間不少學員不能及時參加學習,有些學員天氣不好時也會缺勤。三是“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等重點培訓對象由于自身比較忙,缺勤現象也時有發生。
(4)專業設置和師資隊伍脫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專業設置與當前市場需求不相適應,沒有按農民的需求開設專業,直接影響農民的參訓興趣。師資主要來自農業部門和農業專業的大學教師授課,雖然理論功底扎實,但缺乏農民培訓經驗、實踐經驗和與農民朋友打交道的方式方法,這也影響了培訓效果。
(5)跟蹤服務問題培訓后,成校的調研多是電話聯系詢問培訓效果以及目前所從事的工作等,對學員培訓后的跟蹤管理、幫扶指導等做得不夠到位。實地專訪調研少之又少。
(1)積極宣傳擴大影響成校從招生開始就要積極宣傳新型職業農民的優勢,為農民朋友描繪這一新興職業的美好未來,幫他們轉變觀念樹立信心,要召開新型職業農民宣傳會議,邀請政府領導、各行政村聯絡員參加,由市農民學院專家分析新型職業農民的優勢和未來。要采取在各個主要路段懸掛招生橫幅等多種方式宣傳新型職業農民的前景,為了吸引返鄉農民重新從事農業工作,要善于接納部分已經在鎮上、城里工作的年輕人報名參加培訓。
(2)提升學員素質為了解決學員文化程度低的問題,在招生時要注重從往年的成人“雙證制”職高畢業生中遴選合適對象,另一方面在培訓的過程中要穿插一些必要的文化知識補習,同時鼓勵高中學員參加成校的農民大學生大專學歷教育。對于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習慣差的學員要通過耐心教育、個別溝通、電訪等方式轉變學員的學習觀念;對取得進步的學員進行鼓勵、表揚,督促其做得更好;對于不配合的學員要敢于剔除,重新招收新學員。
(3)多項措施提升出勤率一是科學合理安排面授時間,避免學員工學矛盾,將整個培訓過程分成通識課程培訓、專業知識培訓、實踐考察三部分,每次培訓盡量安排在雙休日、假期等時間段進行。二是堅決錯開農忙時節,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安排授課時間。三是遇到惡劣天氣堅決改變培訓時間。四是對于因為忙而缺課的專業大戶適當補課。五是通過召開學員大會、電話溝通等方式教育學員不要遲到、早退,不要找人代聽課等。

(4)按需設專業,聘請土專家為了提高培訓的針對性,一要注重調研。招生前要通過走訪調研,合理安排專業設置。二是與當地政府工作對接。要開設符合當地產業發展要求的專業,例如:2016年,雙林鎮創建中國杜鵑盆景小鎮,成校就開設了花卉苗木種植專業,備受當地農民青睞。為了加強師資力量,成校聘請了在當地相關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的土專家給學員講課,手把手傳播自己創業的成功經驗。
(5)改進跟蹤服務為了培訓后的幫扶工作,成校采取電訪和實地走訪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研。對已經從事農業工作的學員,成校聘請專家上門指導、傳授經驗,給他們提建議,幫他們做規劃。對還沒有從事農業工作的學員,鼓勵他們走出第一步,并帶他們參觀當地成功的職業農民產業基地,幫他們樹立信心。對掌握的先進案例,則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報道,不斷擴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當地的影響力。
(本欄編輯:盧慧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