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顏+焦江琴

【摘要】 目的 探究降鈣素原水平在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中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47例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患者為甲組, 同期47例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患者為乙組。檢測兩組患者降鈣素原水平, 對比觀察兩組檢測結果差異。結果 甲組患者降鈣素原水平為(4.8±1.1)ng/ml, 明顯高于乙組的(0.5±0.1)ng/ml (P<0.05), 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及白細胞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者降鈣素原水平在入院第7天達最高值, 隨后呈下降趨勢。甲組患者入院不同時間降鈣素原水平均明顯高于乙組(P<0.05)。結論 通過檢測降鈣素原水平, 可在早期發現急性胰腺炎患者是否并發感染, 并盡早控制, 阻斷病情的進展。
【關鍵詞】 降鈣素原水平;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026
急性胰腺炎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 引發胰腺組織自身消化、出血或炎性壞死等, 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上腹痛、發熱、血胰酶增高等, 常并發感染,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本次研究通過分析來本院治療的9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資料, 探究降鈣素原水平在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中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47例于2014年1月~ 2015年12月來本院治療的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患者為甲組, 同期47例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患者為乙組。甲組中男27例, 女20例, 年齡18~76歲, 平均年齡(48.7±10.4)歲;乙組患者中男28例, 女19例, 年齡19~78歲, 平均年齡(48.5±9.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急性胰腺炎;②經檢測白細胞計數>20×109/L;③ CT檢測顯示胰床、胰腺周圍壞死組織存在小且不規則氣泡;④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②嚴重認知障礙、精神病患者。
1. 3 方法 分別于患者入院第1、7、14天后, 在患者早晨空腹狀態下收集3 ml靜脈血, 使用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儀、德國利德曼試劑, 檢測患者降鈣素原水平及C反應蛋白水平, 使用電泳法檢測C反應蛋白。
1. 4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白細胞計數及不同時間降鈣素原水平。
1. 5 判定標準[1] 降鈣素原正常值范圍:<0.5 ng/ml;C反應蛋白正常值范圍:0~6 mg/L;白細胞計數正常范圍為(4~10)×109/L。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水平及白細胞計數比較 甲組患者降鈣素原水平明顯高于乙組(P<0.05), 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及白細胞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降鈣素原水平比較 甲組患者降鈣素原水平在入院第7天達最高值, 隨后呈下降趨勢。甲組患者入院不同時間降鈣素原水平均明顯高于乙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胰腺炎為多種原因導致的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 引發胰腺組織自身消化、出血或壞死等的炎癥反應。主要臨床表現為常在暴飲暴食或過度勞累疲勞后突發持續性、進行性加重的特征性腹痛;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在正常值的3倍以上;經CT檢測顯示胰腺體積增大, 邊緣模糊、壞死[2]。根據病情程度的不同可將急性胰腺炎分為輕癥急性胰腺炎和重癥胰腺炎。輕癥急性胰腺炎以胰腺水腫為主, 病情呈自限性, 具有良好預后;重癥胰腺炎可導致胰腺出血性壞死, 具有高繼發感染發生率, 并可導致腹膜炎、休克等, 具有較高病死率, 急性胰腺炎患者繼發感染后加劇器官衰竭, 可能導致各種嚴重并發癥, 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對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進行早發現、早治療, 通過采取積極有效治療方法, 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挽救患者生命。治療前提為判斷是否并發感染。
降鈣素原為多肽激素, 屬于蛋白質類物質, 從甲狀腺腫瘤細胞培養液中提取得到, 正常人體血液中不能檢測到降鈣素原, 但若患有嚴重細菌、寄生蟲等感染或發生多臟器功能衰竭時, 其降鈣素原水平則會明顯升高, 能夠反映全身炎癥反應活躍程度, 所以, 降鈣素原在臨床診斷, 尤其是感染中發揮重要價值[4]。正常人體內降鈣素原水平<0.5 ng/ml;出現局部感染后, 降鈣素原水平在0.5~5.0 ng/ml之間, 當檢測值在其區間內時考慮存在局部感染的可能, 需在1 d后再次檢測;出現全身感染后, 降鈣素原水平在0.5~2.0 ng/ml之間, 當檢測值在其區間內時考慮存在全身感染的可能, 需在1 d后再次檢測;降鈣素原水平>2 ng/ml時, 則為全身感染[5]。
綜上所述, 通過檢測降鈣素原水平, 可在早期發現急性胰腺炎患者是否并發感染, 并盡早控制, 阻斷病情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郎少磊, 安淑霞, 常婧. 降鈣素原水平檢測在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患者中的診斷價值分析.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16): 103-104.
[2] 吳祖毅, 謝平伯, 梁興. 降鈣素原水平改變在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中的臨床意義.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36):29-30.
[3] 吳志丹, 邵瑩. 降鈣素原在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中的應用.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2, 12(13):3181.
[4] 趙俊玲, 夏天波. 降鈣素原水平在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中診斷價值.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24):19-20.
[5] 曾珠, 石玉玲, 廖揚, 等. 降鈣素原在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中的應用價值.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 2011, 25(1):25-26.
[收稿日期: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