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偉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對早產兒采用全腸外營養支持對其營養、免疫功能以及行為發育的影響。方法 79例早產兒 , 采用隨機綜合平衡法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39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支持療法, 觀察組在常規支持療法的基礎上給予全腸外營養支持。對比兩組治療后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及行為發育指標水平。結果 觀察組體質量日均增長、球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IgG、IgA、IgM水平分別為(9.6±3.0)、(0.4±0.1)、(0.6±0.2)g/L, 高于對照組的(6.7±2.4)、(0.2±0.1)、(0.3±0.1)g/L(P<0.05)。結論 對早產兒實施全腸外營養支持不僅能夠改善其營養狀況, 同時對免疫功能和行為發育也具有顯著、積極的改善作用。
【關鍵詞】 全腸外營養;早產兒;免疫功能;行為發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093
早產兒由于在母體內發育時間不足、狀況不佳, 且消化功能和免疫能力較差、出生體質量偏低, 極易導致幼兒發生感染, 甚至危及生命。早在十多年前便有學者提出可給予早產兒全腸外營養支持以改善其整體狀況。近年來也有相關研究報道[1]全腸外營養對早產兒的積極作用。基于此, 本文作者采用隨機對照分組試驗方法深入探究分析此種營養支持方法對早產兒多方面的影響, 為臨床應用總結經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新生兒科2016年2~7月接收的79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新生兒學》中早產兒診斷標準;②體質較差, 需入院接受治療;③監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發育畸形或先天性功能障礙者;②不符合全腸外營養治療適應證者;③同時參與其他研究者。對所有新生兒采用隨機綜合平衡法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39例)。觀察組男23例, 女17例, 胎齡28~34周, 平均胎齡(29.6±1.6)周, 出生日齡1~16 d, 平均日齡(5.6±3.5)d, 體質量分布:≤1500 g者15例, >1500 g且≤2000 g者20例,
>2000 g且≤2500 g者5例, 共有34例伴發不同類型疾病, 包括肺炎、肺透膜病、窒息、顱內出血者分別為14、8、5、7例。對照組男21例, 女18例, 胎齡29~34周, 平均胎齡(30.1±1.4)周, 出生日齡1~18 d, 平均日齡(5.9±4.1)d, 體質量分布:≤1500 g者14例, >1500 g且≤2000 g者21例, >2000 g且≤2500 g者4例, 共有30例伴發不同類型疾病, 包括肺炎、肺透膜病、窒息、顱內出血者分別為12、7、4、7例。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支持療法:所有幼兒均應給予補液、心電監護等對癥支持療法, 此外對于伴發不同類型疾病者還應給予專科對癥治療, 連續治療7 d。觀察組除給予常規支持療法外另實施全腸外營養干預: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初始劑量分別為0.5、6.0、0.5 g/kg, 遞增速度分別為0.5、2.0、0.5 g/(kg·d), 液體量為100 ml/kg, 通過外周靜脈輸注給予營養支持。依據早產兒體質量增長情況調整營養支持劑量和遞增速度, 連續干預7 d。
1. 3 觀察指標 ①營養狀況, 包括體質量日均增長、球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 分別采用溴甲酚綠法、免疫擴散法測得血清球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 并計算白蛋白水平。②免疫功能:IgG、IgA和IgM免疫球蛋白檢測方法分別為免疫熒光法、速率散射比濁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營養狀況比較 觀察組體質量日均增長、球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 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觀察組IgG、IgA、IgM水平均遠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多數早產兒由于宮內生長發育時間短均存在嚴重的營養不良和體格生長受限癥狀。而早產兒出生后體格生長及營養狀況已受到諸多學者及臨床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有資料統計顯示[2], 早產兒出生時、出生后6個月與12個月時的體質量、身高、頭圍等體格狀況均與接收同等喂養和照護方式的足月兒間存在顯著差異, 說明早產對于幼兒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均可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此外, 早產兒器官功能發育不佳, 自身抵抗力較差, 無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疫功能均遠不及足月兒, 因此早產兒更容易生病, 甚至有部分早產兒常發生感染同時合并有臟器結構或功能損傷, 對其生存質量乃至存活率均產生直接的不利影響。常規的支持治療雖然能夠有效針對原發病癥穩定機體體征, 促進早日康復, 對于單純性早產兒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在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及行為發育狀況方面對幼兒的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常規支持療法的基礎上另需采取更為高效的策略以保證幼兒的成長發育。
本研究中, 觀察組營養指標、免疫功能及行為發育狀況均較對照組顯著改善(P<0.05), 說明在常規支持療法的基礎上聯合應用全腸外營養對早產兒各方面情況均有積極重要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 對早產兒可考慮實施全腸外營養以保證營養狀況和行為發育狀況, 同時提高其免疫力。
參考文獻
[1] 黃萍. 全腸外營養對早產兒營養、免疫功能及行為發育的影響. 當代醫學, 2014(8):30-31.
[2] 蘆紅茹. 全腸外營養對早產兒營養、免疫功能及行為發育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19):97-100.
[收稿日期: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