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棠+袁艷紅+閆永

【摘要】 目的 通過動態血壓檢測觀察纈沙坦氨氯地平片(倍博特)對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ISH)的療效及降壓特點。方法 60例口服單一藥物治療未能達標的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 采用口服倍博特(纈沙坦80 mg+氨氯地平5 mg)1片/d, 對60例患者進行24 h動態血壓監測(ABPM), 觀察治療前及治療后患者24 h平均收縮壓、脈壓差、晨峰發生率。結果 所有患者治療后24 h平均收縮壓、脈壓差與治療前比較明顯降低(P<0.05), 治療后4、8周晨峰發生率分別為33.3%、21.7%, 均明顯低于治療前的63.3%(P<0.05)。結論 通過動態血壓檢測發現倍博特降壓平穩、有效、持久, 更加適合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的治療。
【關鍵詞】 動態血壓;纈沙坦氨氯地平片;老年收縮期高血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147
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是指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僅收縮壓高于正常, 舒張壓不高甚至偏低, 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高血壓, 是老年人發生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 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 該類人群逐漸增多, 本文對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口服倍博特前及服藥后4、8周進行24 h動態血壓監測, 觀察其降壓的療效及降藥特點,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60例本科門診及病房治療口服單一藥物治療未能達標的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 男女比例為32∶28, 年齡最小60歲, 最大79歲, 平均年齡68.26歲, 病程2~8年, 患者間斷或長期服用多種降壓藥, 如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等。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心肌病、高血壓性心臟病、慢性肝腎疾病、慢性心力衰竭等慢性病患者, 且未聯合其他降壓藥。
1. 2 方法 60例患者均停服以前任何降壓藥, 給予患者口服倍博特(纈沙坦80 mg+氨氯地平5 mg)1片/d。每天在測壓標準規范的指導下采用OSCSR2型動態血壓監測儀測壓患者的血壓, 其中白天和夜間的測壓間隔時間分別為30、60 min, 連續測量1 d, 患者在測定血壓前不再進行任何運動。以國內外動態血壓正常值標準為參考:其中24 h平均動態血壓值<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 白天(6:00~22:00)均值<135/85 mm Hg, 夜間(22:00~6:00)均值<120/70 mm Hg。對24 h平均血壓收縮壓、脈壓差、晨峰現象發生率等進行分析和統計。以血壓波動≥35 mm Hg記為晨峰發生。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治療4、8周后24 h平均收縮壓、脈壓差、晨峰現象發生率均明顯降低(P<0.05)。見表1。
3 討論
在臨床上, 老年收縮期高血壓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 雖然患者的舒張壓相對較低, 但是依然會損害人體的多種器官, 包括腦、心、眼、腎等。24 h動態血壓監測不僅有助于患者的病情監控, 也為患者的降壓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1]。本研究選取研究對象均為單一藥物并未實現良好的降壓效果的收縮期高血壓患者, 通過分析其在口服倍博特前及服藥后4、8周進行24 h動態血壓監測, 觀察其24 h平均收縮壓、脈壓差、晨峰發生率;從本研究資料數據顯示:患者治療4、8周后24 h平均收縮壓、脈壓差、晨峰現象發生率均降低(P<0.05), 治療8周后血壓達標率更高, 脈壓差進一步縮小, 晨峰現象發生率進一步降低。
老年人有其自身的特點, 其動脈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較正常成年人低, 動脈缺乏足夠的彈性, 增加了血壓變異的可能, 一天當中最明顯的血壓變異時段發生在清晨, 即晨峰現象。因此, 對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而言, 單純的降壓治療難以取得最終治療目的, 基于老年人的自身身體特點, 在保證血壓正常的情況下, 保證每日能平穩持續地降壓, 使得血壓變異度降低, 減緩清晨血壓上升速度, 最大程度避免出現清晨心腦血管事件。
環境因素、基因遺傳、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活性變化, 內皮功能受損等眾多因素共同導致老年人發生老年收縮期高血壓。其中動脈硬化是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的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機制。隨著年齡的增加, 大動脈膠原含量增多, 彈力纖維的含量減少, 動脈中層鈣質沉積增加而導致管腔變狹窄;上述因素致血管僵硬度增加, 進而使大動脈的順應性下降。大動脈硬化導致的順應性降低也影響外周動脈, 故舒張壓進一步下降, 脈壓差進一步加大。對于收縮壓, 大血管彈性或僵硬度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的大動脈彈性下降, 動脈僵硬度增加, 中心動脈壓力增加, 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明顯增加。
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是老年高血壓特點之一, 隨年齡增加其發生率也提高, 同時腦卒中、急性冠脈病變的發生率也升高, 老年人的脈壓差與全因死亡率、總心血管事件呈明顯的正相關, 因此關注脈壓差, 降低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的脈壓差顯得尤為重要。
在鈣離子拮抗劑中, 氨氯地平是長效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 其半衰期長達35~50 h, 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分子長效鈣通道阻斷劑(CCB), 實現24 h持續降壓的同時對清晨血壓上升速度也起到了較好的控制作用。研究結果顯示, 所有使用氨氯地平的患者的谷峰(T/P)比值都>50%, 實現了平穩降壓目的, 因此就降壓本身而言, 氨氯地平是真正的高質量降壓藥, 其特點是更平穩、持續、高效降壓, 老年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疾病治療藥物的第一選擇。
纈沙坦屬于ARB, 其生理效應主要是阻斷血管緊張素Ⅱ (AngⅡ), 松弛血管平滑肌, 使得腎血流灌注量增加, 在降壓的同時有效保護腎臟。另外, 纈沙坦還具有多種生理功能, 如還可改善左室肥厚癥狀, 減少惡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等。除此之外, 纈沙坦口服后能快速被吸收, 也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
世界衛生組織和(WHO)國際高血壓學會(ISH)將纈沙坦和氨氯地平作為一線降壓藥物推薦給患者, 其療效已經被多數循證醫學的臨床實踐所證明, 普遍應用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2]。纈沙坦、氨氯地平雖然同屬降壓藥物, 但是其具有不同的降壓機制, 兩者聯合可以在不同環節共同抑制血壓升高, CCB 能擴展血管, 口服一段時間后會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 而纈沙坦等ARB 類藥對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活化具有抑制作用, 聯合用藥不僅可以增加降壓作用, 還可以顯著減少副作用[3]。目前, ARB/CCB 類藥物中唯一被美國 FDA 批準即為纈沙坦氨氯地平復方制劑 [4] , 本研究在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的治療上正是選用的該組合, 基于老年高血壓患者自身的特點, 以脈壓差降低、血壓恢復正常、晨峰現象發生率降低為目的, 采用起始單片治療方法, 治療后4、8周后血壓穩定達標率顯著高于服藥前, 脈壓差逐步降低, 晨峰現象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 表明口服倍博特單片僅僅4周后就實現了對血壓的控制, 同單一的ARB或CCB治療相比, 該藥物能更加穩定和持續地控制血壓, 服藥量也大大減少。除此之外, 纈沙坦氨氯地平單片復方制劑(SPC)可以連續24 h保持降壓效果, 且服藥次數僅需1次/d, 減少了不良反應, 使得患者長期治療的依從性增加。研究指出, 同單一的纈沙坦或氨氯地平等或自由聯合用藥比較, 纈沙坦氨氯地平 SPC 使得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減小, 患者治療從性增加, 經濟效益大大提升[5], 分析原因認為, CCB、ARB 類降壓藥物的聯合使用能使降壓效果增強的同時還能減少彼此的不良反應, 是由于兩類藥物的內部作用機制決定的, ARB 具有動、靜脈擴張, 對CCB 的直接擴張動脈作用具有一定的拮抗重要,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多種血管性不良反應的發生, 如踝部水腫等。部分老年高血壓患者對于CCB 類藥物不良反應控制力或耐受力較弱, SPC的出現為其帶來了新的希望[6]。Weber 等[7]在研究不同降壓藥的聯合使用對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發現, 同其他單一藥物作為起始降壓藥物的效果相比, SPC顯著提高了血壓達標率; 有研究[8]提倡將SPC作為控制高血壓的簡化治療方案中的初始治療藥物, SPC 方案同階梯自由聯合治療相比, 血壓控制率較前者提高了20% , 本研究得到了與之類似的結論, 治療后血壓控制率顯著高于治療前, 且隨著時間延長, 血壓達標率更高, 脈壓差進一步縮小, 晨峰現象發生率進一步降低。
參考文獻
[1] 謝晉湘, 劉國仗, 劉力生. 動態血壓監測與高血壓治療的研究——中國APTH臨床試驗(研究設計). 中華高血壓雜志, 1996, 4(2):83-84.
[2] 王增武, 王馨, 張林峰, 等. 社區高血壓控制:血壓管理效果的評價.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0, 31(4):1-4.
[3] Cooperdehoff RM, Gong Y, Handberg EM, et al. 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mong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0, 304(1):61-68.
[4] 李小鷹, 張新軍, 孫寧玲. 新型單片聯合制劑治療老年高血壓中國專家共識. 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2, 20(4):272-278.
[5] 張崖冰, 胡善聯, 宋哲意, 等. 氨氯地平-纈沙坦復合片的藥物經濟學研究.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 2010, 29(2):143-147.
[6] 柯元南, 黃峻, 諸駿仁. 纈沙坦/氨氯地平復方片劑對單藥控制不良的輕中度高血壓患者的療效觀察.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9, 37(9):794-799.
[7] Weber MA, Bakris GL, Jamerson K, et 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during differing hypertension therapie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0, 56(1):77-85.
[8] Feldman RD, Zou GY, Vandervoort MK, et al. 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Uncomplicated Hypertension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ypertension, 2009, 53(4): 646-653.
[收稿日期: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