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杰

【摘要】 目的 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應用。方法 90例急性左心衰減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4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而后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5.6%)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77.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治療費用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護理路徑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住院情況, 提高護理滿意度, 值得在臨床應用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 急性左心衰竭;臨床路徑;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175
急性左心衰竭主要是由于急性彌漫型心肌損害導致的左心排血功能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 排血功能喪失的一組綜合征。據調查顯示:對于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 給予臨床護理路徑, 會顯著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住院經費, 患者及其家屬頗為滿意[1]。本院隨機抽取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90例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90例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45例。對照組男26例, 女19例, 年齡38~78歲, 平均年齡為(58.1±19.6)歲, 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4例、高中21例、高中及以下10例。實驗組男25例, 女20例, 年齡37~77歲, 平均年齡為(57.9±19.1)歲, 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6例、高中20例、高中及以下9例。納入標準: ① 符合急性左心衰的診斷標準;② 意識清醒的患者。排除標準: ①休克、惡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②肝、腎功能嚴重損害的患者; ③ 有出血傾向的患者;④癡呆患者;⑤患者及其家屬不同意參與此次研究。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① 測量患者的血壓、血糖、體溫、脈搏、呼吸等;②遵醫囑對患者進行輸液、藥物等對癥治療;③ 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① 患者入院時, 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 并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醫院及科室環境, 介紹主治醫師和主管護師, 使患者能夠盡快熟悉治療環境, 消除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② 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 了解患者心中所想所憂,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 對過于緊張、焦慮的患者, 及時的進行心理疏導。③ 治療期間, 給予患者面罩吸氧, 遵醫囑給予患者鎮靜、利尿、強心、擴血管等對癥治療, 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 如有異常, 立刻匯報主治醫師, 并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并囑咐患者及其家屬不要將過于貴重的物品放置病房。④ 囑患者多吃蔬菜水果, 進食辛辣刺激性油膩的食物。⑤患者出院時, 協助患者辦理離院手續, 囑患者適當的進行運動鍛煉, 增強心肺功能, 定期來本院進行復查。⑥出院后, 對患者進行定期的隨訪, 并向患者介紹一些左心衰急性發作的應對措施。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情況: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記錄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護理滿意度的調查, 調查內容包括:入院宣教、護理態度、護理技術、護理溝通以及健康指導五部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總例數。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進過護理, 實驗組非常滿意24例、滿意11例、一般8例、不滿意2例, 護理滿意度為95.6%。對照組非常滿意18例、滿意10例、一般7例、不滿意10例, 護理滿意度為77.8%。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1538, P<0.05)。
2. 2 兩組患者的住院情況比較 實驗組的住院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的住院情況,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發病急驟, 進展迅速, 病情兇險, 嚴重者會出現急性肺水腫、心源性休克、昏迷等癥狀, 死亡率極高, 如不及時給予治療和搶救, 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脅。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早期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心悸、胸悶、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等, 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 患者會出現咳嗽、大汗、面色蒼白、煩躁、恐懼等一系列癥狀。急性左心衰竭的一般誘因是:肺炎、高血壓、過度輸液等, 常見的體征是:口唇發紺、兩肺底水泡音。此外, 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一般都存在焦慮、緊張的情緒, 會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 加重左心衰竭, 極易誘發心律失常等惡性心血管事件[2]。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 對護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臨床護理路徑是近幾年新起來的一種護理方法。克服了傳統護理模式的盲目性, 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及主動性, 有助于及早的了解患者的病情, 發現左心衰竭的征兆, 及時的實施搶救工作。臨床護理路徑對新護士起到了一定的規范和指導作用, 對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 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 增加了患者關于疾病治療及預防方面的知識, 大大降低了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 有效的減輕了患者的心臟負荷。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 有效的促進了患者預后及康復的進程, 對于減少家庭及社會的壓力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有利于構建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3]。
本文研究數據表明: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5.6%)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77.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治療費用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 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可以有效的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減少患者的住院經費, 顯著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應當作為急性左心衰竭首選的護理方法, 值得在臨床護理應用中大力推廣和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雨, 張建勛, 張鈺.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左心衰竭護理中的應用. 全科護理, 2014, 12(17):1561-1563
[2] 麥瑞鳳, 霍燕嫦.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應用. 當代護士(中旬刊), 2013, 10(2):26-27
[3] 賀利.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廣州醫藥, 2013, 44(5):69-70
[收稿日期: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