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裴佩
錘煉篇 黨課“含金量”是怎樣煉成的
——專訪黨史、黨建理論專家楊先農、王凡
·本刊記者 裴佩

楊先農

王 凡
采訪嘉賓:
楊先農省社科院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王凡省委黨校黨史黨建部主任、教授
以前提起上黨課,許多人會用“臺上口干舌燥,臺下昏昏欲睡”來形容。在印象當中,傳統黨課就是念報紙、讀文件,讓聽黨課的人感到“疲憊”。這不僅大大削弱了黨課的吸引力,也影響了黨課的實效性。那么黨課應該怎么上?怎樣煉成一堂鮮活生動的黨課?記者邀請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黨課的授課者對此進行解答。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專題學習教育開展了不少,其中“講黨課”是關鍵動作,作為“三會一課”的題中之義,講黨課有哪些現實指導作用?
王凡:黨課教育,是加強基層黨員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多年來,黨課這種形式在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黨員的發展和基層黨組織的普遍建立,逐步確立了“三會一課”制度,把黨課教育作為我們黨的建設的一項制度規定了下來。實踐證明,黨課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創造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因此,中央要求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依托“三會一課”等黨的組織生活制度,發揮黨支部自我凈化、自我提高的主動性,真正把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抓在日常、嚴在經常。
記者:黨課與其他報告、講座相比,在本質上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如何結合“兩學一做”講黨課?要注意哪些問題?
王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治問題,任何時候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注重政治上的要求,必須嚴明政治紀律,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時刻繃緊政治紀律這根弦,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做合格共產黨員,中央提出“四講四有”要求,第一條就是講政治、有信念。黨性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外在灌輸和內在消化吸收的過程,要通過“講黨課”讓黨的理論在黨員干部頭腦中生根發芽,內化成為黨員干部的行動自覺,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楊先農:我主要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化的成果從何而來,現在發生什么作用,到什么方向去。這是我比較關注的。所以我覺得黨課的內容可以更加豐富多彩一些,比如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方方面面,我覺得在講黨課的時候可以作為一種重溫,都可以在講黨課中納入我們的視野。

重溫入黨誓詞。圖/東方IC
記者:從“一把手”到理論專家、黨務工作者,再到身邊的優秀典型、普通黨員,他們講黨課都需要把握好哪些原則?
楊先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第一個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個是必須堅定不移的。這是首要原則。講黨課要聯系中國共產黨90多年來光輝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是怎么走過來的,是一個什么樣的黨,是什么性質,要實現什么樣的任務,可以通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來回顧。講黨課還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結合起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成果結合起來。在內容上,一定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講黨課主要是講正面的東西。我聽到一些反映說,有人講黨課的時候講了一些負面的東西,一些野史,講一些經不起推敲的東西,這可能是為了活躍課堂的氣氛,但我覺得不好。講黨課一定要貫穿我們的紅色精神,一定要有正能量。
王凡:這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要緊緊抓住理論教育這個龍頭,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和灌輸,引導黨員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真正做到真學、真信、真懂、真用,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二是要聯系實際上黨課,增強黨課教育的針對性。黨課教育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要觸及黨員的思想實際,解決矛盾問題。要注意經常分析黨員的思想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同時,要針對不同地區、行業、單位的實際,將黨課教育與各種現實問題、中心任務有機結合起來,避免“兩張皮”和空洞無力。
記者:以前刻板說教的黨課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在的實際需要,怎樣把黨課講出“含金量”?
楊先農:現在是信息化時代,我覺得,課堂講授不妨可以搞一些互動。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手機微信等網絡媒介對于黨課的講授是一個很好的平臺。過去我們講把“支部建在連上”,現在是把黨的活動放到網上,其實之前搞了很多,但效果不明顯,需要不斷地摸索,這是一個方向。黨課授課形式上不僅僅是看書開會學習,學習的形式應多種多樣,和生活結合起來,學習的興趣點才會更多一些。不要把黨性教育、黨課教育搞得太板起面孔。我們的黨員將來越來越多的是80后90后,如果針對他們用藝術的方式設計些別開生面的黨課是完全可以的。當然,黨課是嚴肅的,但不妨采取些豐富多彩的、生動活潑的、年輕人能夠接受的方式。
王凡: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斷推進黨的理論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就其本質特征來講,是一個開放的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的科學體系。在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僅在實踐中堅持和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而且還通過實踐總結提煉出規律性的認識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這個過程中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創新則是最好的繼承,是一個不斷繼承又不斷創新的發展過程。正因為這樣,馬克思主義雖然經歷了一百多年的不斷創新,仍然是一個一脈相承的科學真理的統一體。
馬克思主義理論源泉是實踐,發展依據是實踐,檢驗標準也是實踐。當前一些黨員甚至黨員領導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對遠大理想喪失信心,一方面原因是這些黨員精神懈怠、意志消沉;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滯后,面對一些黨員內心深處的困惑和不解難以做出令人信服的理論回應。因此,“講黨課”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黨員干部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武裝人心、凝聚力量。(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