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微微
轉型升級 逐浪長江經濟帶
· 本刊記者 張微微

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圖/張光金。
6月2日,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建設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11個省市轄下的33個開發區,成為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我省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資陽經濟開發區、瀘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功入圍。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經濟強省首先是產業強省,特別是工業要強。此次我省晉級的三個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區,將通過轉型發展構建產業支撐、優化空間布局、加快動力轉換,推動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實現由量到質的提升,為我省各地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范本。
5月17日,隨著一聲巨響,位于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沙灣街道馬鞍石社區的華電公司宜賓發電總廠的一幢大樓轟然倒地,開始進行拆除。不僅僅是宜賓電廠,天原化工廠、八九九廠、下紙廠……以及周邊棚戶區均將陸續“撤退”。在未來,這些地方將成為沿江城市風貌景觀展示區域。隨著宜賓城市的不斷發展,老工業區逐步退出已成必然之勢。
宜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城,南絲綢之路重地,三江六岸良好口岸的區位支撐讓宜賓擁有多種優勢資源。2009年,宜賓市立足獨特的沿江綜合資源優勢,著眼長遠,搶抓我省建設長江上游沿江發展帶和川南經濟區的重大歷史機遇,集思廣益,做出了一項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戰略決策——建設發展宜賓臨港經濟開發區。
開發區建立以來,一直堅持“港、城、園”一體發展,集工業區、港口區、物流區、商貿區、保稅區、城鎮生活區于一體,一區多園,整體崛起,走城鄉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統籌發展之路,打造成渝、川南經濟發展新的重要承載地。
2015年宜賓臨港經濟開發區實現產值1000億元,成為川滇黔結合部區域發展環境優、增長速度快、產業集聚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綜合經濟區和城市新區。
對于此次榮列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宜賓市臨港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童叔剛信心十足,“我們將按照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加快產業培育和建設,堅決淘汰飽和和落后的產能,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臨港性的特色產業,走出一條由過去的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子。”

瀘州港。
資陽市是成渝經濟走廊線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是承接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和成渝兩地產業調整轉移的重要承接點。資陽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條件優越,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鐵路以及成渝、資仁、資資、資樂四大公路和沱江河、九曲河、老鷹河橫貫開發區全境,距成都僅有87公里,交通運輸十分便捷。
從2003年底開始招商引資建設工業園以來,園區建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現已形成設施配套、功能完善,造車、食品、醫藥、建材、紡織等主導產業特色鮮明的工業園區。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0.2億元,工業總產值640億元,實現利稅53億元,在全省經濟開發區綜合排位中名列前茅,轉型升級走在開發區前列。
資陽經濟開發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入圍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資陽經濟開發區將積極謀劃前沿高端產業,做強造車主導產業,培育壯大節能產業及高端裝備制造業,突破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同時將加強與長江經濟帶開發區間的信息交流、經驗分享、聯合招商、分工合作,立足各自強項和特色,開展互補型、共享型產業協作,推動園區加快發展。
瀘州地處川滇黔渝四省市的結合部,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規劃、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成渝經濟區等多個國家戰略交匯點,承載多重國家使命和區域責任。
2015年6月,瀘州高新區正式申報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憑借瀘州的區域優勢、坐擁長江黃金水道的瀘州港、在長江區域的優勢位置以及園區完善的規劃等“硬條件”,成功入圍。
瀘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按照“科技引領,一區多園,產城一體”理念,形成“一核兩翼四園”格局:“一核”即瀘州高新區科技研發中心,“兩翼”即江陽區片區和瀘縣片區,“四園”即下設的機械裝備產業園、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瀘州高新區醫藥產業園和酒業發展創新園。
2015年,園區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現代醫藥、酒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科技信息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
2016年,四大主導產業規模效應明顯提升,主要發展指標接近或達到國內一流高新區同期發展水平。
此次瀘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功入圍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這塊“國字號”招牌分量十足,拿到手后又需要做些什么呢?
“按照產業高端化,高端集群化的發展思路,堅持優勢優先,創新驅動,集群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優化升級,實現長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格局。”瀘州高新區負責人表示,2018年,瀘州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將達到1000億元,稅收收入達到30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60家。2030年,瀘州高新區建成區面積將達到5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4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