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佳
天津自貿區人才資源開發的研究與思考
◎文/王佳
天津自貿區是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支點和平臺,作為自貿區改革發展和機制創新的關鍵要素和重要引擎,必須加快適應人才需求和發展趨勢,積極做好區內的人才資源開發。在天津自貿區人才需求以高層次的管理型人才、貿易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國際化服務型人才為主的背景下,自貿區主要面臨國際化人才儲備不足,高校人才資源與市場需求對接不夠,人才資源開發的支持政策有待優化和完善等問題。因此,本文在分析天津自貿區產業特色和人才需求特點的基礎上,建議通過在人才引進機制、高校人才資源開發、人才培訓和技能訓練、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幾個方面大膽開展“先行先試”,才能為天津自貿區的創新發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天津自貿區;公共人事外包模式;人力資源開發機制
著力做好自貿區人才資源的需求分析和開發機制研究,是自貿區人才建設的重要基礎。截至2015年末,天津市引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13人,國家優秀創新群體和團隊達到42個,在津兩院院士37名,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7名,研究生畢業生1.63萬人。但從地區差異看,天津市人才資源的總量和分布仍與北京市存在一定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相關數據顯示,大專以上學歷人才總量,北京是天津的2.35倍;每萬名從業人員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數,北京是天津的近3倍;2015年北京市研究生畢業生8萬人,是天津市的6倍。隨著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不斷深入,自貿區普遍缺乏航運、物流、規劃、文化、金融、貿易、專業服務及港口管理等具有較高專業水準特別是國際化及綜合素質的人才。天津自貿區作為中國大陸北方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通曉經濟、精于技術、善于管理、熟悉國際規則的復合型人才必然是自貿區人才需求的總體趨勢。但與之恰恰矛盾的是,從天津自貿區現有人才建設的現實情況看,高層次人才儲備不足、人才結構不合理、國際化程度較低的特點比較突出,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自貿區建設的需要,尤其缺乏以下幾個類型的人才:一是高層次的管理型人才,主要是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金融投資及風控管理人才,國際營銷管理人才;二是高層次的貿易型人才,主要是國際貿易實務人才、國際商務談判人才、國際法律實務人才、國際標準化人才;三是高技能的技術型人才,主要是高端制造業技術人才、互聯網技術人才、現代信息技術人才、大數據應用管理人才、金融服務業技術人才、新興農業技術人才、創新產業技術人才、海洋技術開發人才;四是高層次的國際化服務型人才,主要包括國際金融服務人才、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國際航運業務管理人才,跨境電子商務實務人才。
(一)專業化國際化高端人才儲備不足
由于國家和天津市政府在諸多政策法規上的優惠條件,借助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契機,特別是李克強總理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之后,天津自貿區作為國際貿易、航空制造、金融服務、倉儲物流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貿易自由港”,區內新增企業的數量快速增長,規模顯著擴大,在創造行業發展新熱點的同時也帶來了國際人才資源的競爭,人才缺口日益凸顯,高端人才資源的競爭日漸激烈,尤其是金融服務、物流管理、市場營銷和國際貿易等領域以海歸人才和外籍人才為代表的國際化人才更是供不應求。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新機遇的同時,也使得人才增長速度明顯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產業升級所引發的人才新需求加上如金融業、互聯網行業、高科技產業等本身存在的較高離職率,使天津自貿區人才供求關系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二)高校人才資源與市場需求對接不夠
自貿區人才資源供求關系的不平衡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多的體現在質量和結構層次上。天津自貿區的幾大主體行業都是實踐性、應用性、國際化很高的行業,而這些人才正是天津濱海新區乃至天津市人才供應和儲備的短板,剛剛進駐自貿區的企業通過政府的政策支持迅速在自貿區完成了注冊,在實質運營階段拓展業務時則需要更多年輕及專業人才,但很少有企業重視與天津本地高校的對接,缺乏合作培養的既有通道和成熟模式,不僅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也影響自貿區整體功能和示范效應的實現。除了依靠人才引進以外,還必須通過開發培養高校人才資源等措施,以專業能力、綜合素質以及國際交流能力為核心,實現各類“新人才”的“精準開發”。
(三)人才開發的支持政策有待優化和完善
隨著天津自貿區外資企業和國際化人才中介機構的增加,各類人才就職外企的機會也會明顯增多,企業主招聘海外高端人才也將更加方便和有保障。但人才進入自貿區以后,政府在人才引進和深入培養方面就必須進一步完善人才政策扶持體系,這種政策支持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引進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層面,在用工制度、專家選拔、政府獎勵、項目聚才以及改善工作條件、生活待遇乃至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隨著自貿區企業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和國際業務的加速拓展,人才流動規模和涉及范圍將不斷增加,自貿區的人才支持政策必須不斷創新,才能適應和契合自貿區發展的當務之急和長遠規劃。
為了滿足和適應天津自貿區建設的人才需求,加快打造開放程度高、聚集能力強、體制機制活的“人才特區”,天津自貿區必須建立系統化、有特色、活力強的人才資源開發機制。通過有力的“先行先試”政策創新,以海內外優秀人才引進為手段,開發高端經營管理人才;以人才資源定向開發為手段,開發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急需急用“新”人才;以人才培訓和技能訓練為手段,開發企業拔尖技能人才和業務骨干人才。
(一)在高端人才引進機制上“先行先試”
天津自貿區正式成立的時間不長,臨時培養人才顯然無法滿足需求,下大力氣加大人才引進海內外優秀、高端人才是彌補自貿區人才缺口最事半功倍的方式之一。因此自貿區管委會乃至濱海新區及天津市政府應盡快在人才體制機制創新上“先行先試”。首先要不斷完善針對人才戶籍、醫療、住房、稅費、子女入托入學尤其是配偶安置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自貿區人才服務聯動機制,整合公安、衛生、社保、教育等部門服務資源,快速高效地為人才解決各類實際問題,構建涵蓋人才開發各個環節的人才公共服務平臺,完善人才服務中心職能,推行“一站式”“馬上就辦”的辦事機制,提供全方位、專業化、高水平的服務。其次要引入公共人事外包模式,制訂政府購買服務政策,發展和規范各類人才服務中介組織,不斷提高人才服務水平。暢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推動人才管理服務部門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探索柔性引才機制,采取項目技術合作、技術咨詢服務、兼職兼薪、聯合開發、智力入股等各種靈活多樣方式,引進或使用國內外優秀人才智力。再次要鼓勵探索符合國際慣例、具有引才競爭力的薪酬定價機制。建立人才資本產權激勵制度,制定知識、技術、管理、技能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鼓勵高層次人才這些生產要素為資本創辦企業。優化創業孵化機制,設立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加大財政貼息力度,建立健全創業金融服務體系和技術產權交易平臺。積極培育創新文化和氛圍,建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保護人才和用人單位的創新權益,鼓勵人才創新。
(二)在高校人才資源開發上“先行先試”
天津自貿區形成的產業創新和聚集效應催生了人才需求的新趨勢,高等學校作為人才開發培養的基地和搖籃,是天津自貿區人才資源開發的最強動力。高校培養和校企聯合培養是天津自貿區人才資源開發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天津市應積極協調以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為代表的天津市各高校,以及京津冀地區的其他高校,以自貿區急需急用人才的培養和未來發展趨勢為導向,對本校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習基地等進行優化和革新,配置一批具備較強創新能力及豐富實踐經驗的師資力量特別是“企業導師”,依托本校相關學科的發展重點,邀請企業高管、研發骨干以及技術專家等成為高校的兼職教師,為學生盡快成為自貿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其次,要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京津冀地區的高校應加強溝通和合作,搭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合作平臺,在建設和改造各種實驗室、情景模擬訓練室、實踐實訓基地過程中充分考慮天津自貿區的人才需求。同時,企業根據人才需求尋求專業匹配度較高的學校,在加強合作的基礎上成為高校的實習基地,依據發展規劃跟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以及實習實踐內容,使人才開發從一開始就能與自貿區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再次,在創新創造已經成為我國改革發展“新常態”的情況下,各高校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的重點高校應主動結合自貿區發展的新需求開展基礎研究和創新研發,大力促進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和運用,為自貿區的發展助力加油。
(三)在人才培訓和技能訓練上“先行先試”
自貿區要充分重視現有人才的培訓和培養,使他們成為掌握專業技術和實踐經驗的拔尖技能人才和業務骨干人才。借助天津市“千企萬人支持計劃”、“百萬技能人才培訓福利計劃”等相關政策,以高技能人才和實用人才培訓為重點,為自貿區的人才隊伍建設打好技能人才的基礎。首先,自貿區應牽頭籌辦或組織一些技能培訓和實操訓練的短訓班,開展以“職業培訓包”為主要模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引導社會培訓機構和技能鑒定機構舉辦各類能滿足自貿區需求的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培訓,依托京津冀地區特別是天津市的職業院校,結合企業一線崗位技能操作要求,努力構建自貿區技能人才終身職業培訓體系,不斷優化技能人才隊伍的知識和技能結構。其次,自貿區應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在加強培訓實訓機構建設的同時,創新職業培訓模式,通過實施政府培訓補貼和津貼,鼓勵和引導職業院校、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在具備條件的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遴選一批公共實訓基地,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備、功能齊全、運行高效的公共實訓服務體系,形成“一體化”培訓模式,實現職業培訓由結果管理向過程管理轉變。
(四)在人才開發機制創新上“先行先試”
天津自貿區創立時間正式掛牌運行尚未超過兩年,人才開發政策和相關制度等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人才開發工作的運行經驗仍需要進一步積累和豐富,因此,必須突出和利用自貿區“先行先試”的特點和優勢,在自貿區自身建設和工作機制上下功夫、做文章。首先,作為自貿區各項運行政策的制定者和落地實施的執行者,自貿區領導干部和管理人員隊伍的政治素養、專業水平、管理能力和綜合素質,直接關系到自貿區的運行效率、創新能力和發展成效。因此,以自貿區管委會為主體的管理和運行機構,應積極與上海、福建、廣東其他已建立的自貿區加強交流和合作,開展經常性的參觀和參觀考察活動,提升人才工作團隊的專業水平,并可以由此及彼、放眼全球,學習國外自貿區的運行經驗和人才開發模式。其次,自貿區應該主動做好企業人力資源服務,通過政府層面協調相關事宜,搭建人才引進開發和培訓交流平臺,優化“獵頭打包”服務,廣泛匯集企業高端人才需求,通過自貿區集合打包方式,選聘知名獵頭機構,尋獵各類關鍵核心人才。同時,牽頭組織相關集團、企業與海外華人社團、留學生組織進行對接洽談,發布海外人才需求,搜集海外高端人才信息,帶領相關集團、企業人才工作負責人,招聘海外高端人才。再次,自貿區要加快完善人才激勵政策,鼓勵體制內人才攜技術、成果、創意與所在單位共同創辦項目公司,激發人才創業激情,培育企業新增長點,廣泛吸納海外高端人才項目在國資系統落地,打造良好的國資人才生態圈。還要鼓勵和支持自貿區企業特別是自貿區所屬的國有企業不斷探索技術入股、期權期股等中長期激勵辦法,穩步開展與市場化選聘相對應的人才薪酬市場化試點,根據優秀人才的不同需求,研究個性化激勵辦法,最大限度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動能和創造潛能。
[1]郭夢瑩.天津自貿區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5):70-71.
[2]孫明.我國自由貿易區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問題對策分析[J].科學時代,2015(11):289-290.
[3]鄭秋錦,孔德議,許安心.福建自貿區人才培養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187-192.
責任編輯:孟力
F272.92
A
1006-1255-(2016)07-0035-04
王佳(1982—),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華北分公司。郵編:30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