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薇
深化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新認識
◎吳薇
本文從不同視角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認識出發,提出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五個共同"和政、校、企如何推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四個對接”:以期能為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開展獻言獻策。
職業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一種教育類型,其根本任務是培養符合經濟發展和行業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的辦學和專開辦的專業必須緊跟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建設,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人才和儲備人才。職業院校的跨界屬性決定了其開辦專業應該與區域經濟重點產業相吻合,與企業合作共育高技術技能人才,互惠互利、協同發展,合作共贏,服務產業優化升級。因此職業教育能否開展校企深度融合,直接影響其人才培養質量,深度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事關職業教育發展的一件大事。
近十年來,職業教育的發展經驗表明:政府越重視校企合作推進就越有成效,地方經濟發展就越快;職業學校越重視人才培養效果就越明顯,學校適應市場的能力和發展后勁就越足;企業越重視高技能人才成長就越快,員工素質水平就越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就越強。但當前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依然存在著一些痛點和難點,主要是:總體推進還比較緩慢,合作的領域還不廣、層面還不深,實質性合作還比較少。最大的問題就是企業發展與職校發展結合得不緊密,沒有形成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格局。因此,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推進成效不理想,主要根源還是思想認識不到位。扎實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必須首先解決思想認識問題。進一步深化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認識。
第一,從全局視角看,推進校企合作是工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十三五期間,國家正在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供給側改革。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要實現目標需大量的與之相適應的技能型人才作支撐。中國制造2025的未來,需要有計劃、大規模地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但目前全國技術的技能人才數量不足,特別是高級技能人才有巨大的缺口,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要。根本上講,解決問題還是主要依靠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滿足。要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職業教育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動”,跟著產業調整升級而“走”,圍繞企業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而“變”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產業發展。
第二,從企業視角看,推進校企合作是服務行業企業技能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徑。目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存在著學校“一頭熱”的現象,部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不高,認為校企合作好處不多,人才可以直接從市場和學校招聘。這種認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企業要在產業轉型的趨勢中贏得勝利,僅僅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這一優勢已不再可能,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獲得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是企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關鍵。直接從市場和學校獲得各類人才的傳統模式,短期內是可以解決企業的用人需求,但是這種快餐式的人才供應,不一定能招來用得上、用得好的員工。要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必須從源頭上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企業對員工的要求雖說千差萬別,但最基本的要求可以概括為 “好使、管用、忠誠"。既是對人才的要求,更是對人才培養方式的要求。技能決定產品質量,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必須走校企合作之路。有戰略眼光的企業都應看到這一點。
第三,從學校視角看,推進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發展壯大的必然選擇。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法國的“學徒培訓中心"模式和美國的“社區學院”模式,無不是將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緊密聯合,采取工學結合或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行業企業的經營管理觀念、生產技術環境凝練并模擬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之中,將企業的生產標準和工藝規范反映在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在企業和工廠進行實踐教學,由企業師傅指導或采用師帶徒的形式。通過學習世界上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深入實施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推進校企合作是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的一條出路,也是職業學校得以生存、發展、壯大的王道法則。
推進校企合作的主體是職業學校,也是企業。校企合作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企業的參與熱情和程度。深化校企深度合作,就要將企業“被動配合”真正變為“校企聯動、校企聯合”,全面提升合作層次和合作內涵。校企雙方要看準培養方向,保證技能水平,培養職業素養、培育工匠精神,著力做到“五個共同":
第一,共同改革辦學模式。學校、企業雙方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企業的人才需求出發,積極改革辦學模式,在常規的訂單班、冠名班的的基礎上,大膽探索產教融合的集團化辦學、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有效激活職業院校辦學活力,促進學校教學活動與企業生產實踐的有效銜接、學校培養標準與企業需求標準的有效銜接和學校發展規劃與企業發展戰略的有效銜接,不斷推進校企專業共建、課程共擔、教材共編、師資共訓、基地共享、人才共育。形成校企合作共贏局面。
第二,共同建立實訓基地。校企雙方可建立“把教室建在車間,把車間建在學校”的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模式,實現學校和工廠融合、教室和車間融合、校長和廠長融合、教師和師傅融合、學生和學徒整合、理論與實踐融合、作品與產品融合、招生與招工融合、育人與增效融合等“九個融合”,充分利用企業的設備設施等生產條件,為學校師生實訓提供有利條件,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實現實訓設備和教學資源共享。
第三,共同組織教學實踐。校企雙方要共同開展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和滾動修訂,共同開展課程改革,共同編寫課程教材,共同探索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結合課程改革和教學模式改革,積極引進行業企業的崗位技能標準和生產流程標準和企業評價標準,服務專業建設。完善實踐性教學,采用現場教學、仿真教學、項目教學等教學方式,積極推行“做中學、學中做”,使課堂高效有效,完善學生評價標準,強化學生能力培養,保證教學質量,加快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還要通過校企作何的傳技、攻關等,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
第四,共同培養師資隊伍。企業可積極選派優秀一線工程技術人員、特別是要選聘一些具有實踐經驗和能力的專業人才、技術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兼職教師。學校要根據就業單位的需求,從就業單位臨聘部分專業技術人才,開展緊缺專業的教學,彌補師資不足,提升專業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專業素養。同時,學校要落實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制度,通過職稱晉升等調控杠桿手段,積極引導專業和實習指導教師自覺深入企業開展實踐鍛煉、項目研究和專業技術服務,真正做到聯系企業、學精技術、結識專家、帶好學生。職業學校教師也可利用自身專業技術參與企業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和開發,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第五,共同開展專業評價。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學校培養的學生素質怎么樣,就業單位最有發言權。企業接納一線技術技能員工可以以職業學校為主體,積極為職業學校提供人力資源需求信息,幫助學校不斷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讓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用得上。學校要進行人才標準評價改革,引入行業企業的第三方評價,用企業的技術標準、制度標準、生產標準、服務標準、用人標準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真正成為全面發展、德技雙馨、一專多能、知行合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推進校企合作,既事關職業教育,又事關工業發展,既是學校的事、教育部門的事,也是經信部門、企業的事。確保校企合作取得實效。需要著力加強“四個對接”:
第一,教育部門要主動對接經信部門等行業主管部門。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聯席會議制度,會同人社、財政、發改、國資、稅務等部門,聯合協商解決校企合作中存在實際困難和問題,推動校企合作良性發展。
第二,職業學校要主動對接產業園區。職業學校要圍繞企業發展需求統籌規劃專業設置,圍繞產業轉型升級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努力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入駐企業較多、主導產業明晰的重點園區,要根據園區產業發展和入駐企業需求,積極響應職業院校的對接,加大引校入園、請校入園力度,破解企業用工瓶頸。要建立健全園區企業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定期開展企業人才需求調研,發布企業技能人才需求信息。
第三,職校校長要主動對接企業廠長。經信部門、教育部門和產業園區要組織開展“雙走進”活動,切實加強職校校長與企業廠長的對接。職校校長要帶著學生就業意向走進企業,企業廠長要帶著企業人才需求走進學校。企業廠長和職校校長要親自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協調落實校企合作的具體事宜。
第四,校企合作要對接宣傳報道。各地要圍繞校企合作的政策、功能和成效,組織新聞媒體加強新聞宣傳報道,引導更多企業和學校深入合作,營造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總之,深化校企合作,學校、企業、政府三方都要積極主動,狠抓落實,才能開創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新局面!
(作者單位: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