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周興中
發展高職教育的經濟學分析
◎張華 周興中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以及不斷增多的學生,各類高校也隨之進行相應的改革,為了適應學生多元化發展,除了我國各大高校之外,高職院校的教育也開始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再加之我國教育相關部門對高職教育的種種明確發展規劃,充分體現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功能,高職教育也成為教育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今天,本文就發展高職教育進行經濟學層次分析。
什么是教育經濟學。提起教育經濟學,觀其字面意思,可分為教育和經濟學,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額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這是經濟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其核心理論,經濟學分為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經濟學兩大類。而教育則是指通過現有的知識進行傳遞讓對方接受本我思想及知識則被統稱為教育。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其研究的對象好似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資和有效利用及其經濟收益。是介于經濟學、教育學、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
教育經濟學的形成及發展。自從教育產生依賴,就和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自提出開始,中外的學者就對皎月和經濟的相互關系做過一些論述。然而當時受限于生產力水平以及教育的局限性,教育對生產發展的促進并不是太明顯,換言之當時教育經濟學雖然已經出現雛形卻并未得到很好的關注和發展,經濟學效應也不能對教育產生直觀的影響。到了近現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日益對教育的重視,教育對經濟學效應的影響也開始顯著起來,人們才開始著重的去研究并發現教育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同時社會的發展也能夠帶動教育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教育經濟學。其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同時又相互制衡。
高職院校發展教育經濟學概述。高職教育經濟學發展的基礎離不開高職院校的發展,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世界開始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科技技術發展的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由現在的自動化代替了原有的手工業,以往的動手為主逐漸發展成為動腦為主,伴隨著科學技術這樣的發展,社會開始需要大量職業人員,這也就促使了高職院校的產生,在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雙重發展之下,使得職業的更換速度加快、職業類型增多、職業技術含量加大,而這些社會需求促使了教育與經濟的相互融合,這也就形成了今天的高職教育經濟學。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對高職教育進行分析,一方面是實現教育學與經濟學之間聯系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是對其進行補充,這有利于高職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我國社會經濟的提升。
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現狀。對于高職教育來說,我國相比較于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來說,起步較晚,我國高職教育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提出,當時提出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我國對高科技人才、高技術水平人才、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首批高職院校僅僅只有十三所職業大學,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人民物質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高技術應用及高技術水平人才的需求較之八十年代需要更多的人才,于是在1996年我國頒布并實施了《職業教育法》,首次確定了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法律地位。
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的高職教育雖然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然而還是存在較多的問題,在規模、數量、專業、就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而在帶動經濟發展上取得的成果還是較為不足,我國高職院校在1998~2003年里全職招生數和在校學生數由四十三萬人增加至二百萬人,在校學生數由一百一十七萬人增至四百八十萬人。分別占全國高校招生數量以及在校生數量的百分之五十二和百分之四十二,高職院校達到九百零八所,在高職院校的發展上來說,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速度可謂是世界領先。
教育經濟學發展現象。和高職教育一樣,我國的教育經濟學發展也起步較晚,在近代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學者們發展教育能夠影響市場經濟走向,同時市場經濟的走向也決定了教育程度的發展,教育經濟學才被提出,在七十年代末,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者們對教育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層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最終得出了兩個方面的結果,其一是,經濟增長本身要求教育部門輸送大批有一定技術文化水平的勞動者。隨著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都開始發展近現代自動化操作和近代自動化管理,伴隨著自動代替手工勞動業,社會急需大量人才,這也就促使了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教育發展。另一方面,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決定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我國綜合國力的發展,而經濟越發達,同樣就越有可能提供較多的教育費用,促進教育發展,這也促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來作用于教育發展。我國的眾多學者也就提出了相應的教育經濟學發展與高職院校發展之間密切的聯系。
辦學目標中的價值取向問題。在高職教育的辦學定位中,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共識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其辦學目的也是通過高職院校培養大批高技術水平的人才用以社會需要,這個定位的思想也是符合了我國當前國情的需要,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制構建的核心理念,然而目前存在較大的問題就是一些高職院校的教育本質脫離了核心思想,并沒有真正的理解其本質內涵,從而也就導致在辦學的理念上出現了價值取向的片面性問題,高職院校之間不能形成統一的辦學理念,對待高技術人才的培養目的也出現了差異,一些高職院校認為培養的人才應當是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面對社會的需要可以隨時上手直接從事工作,主要培養起動手操作能力,因此此類高職院校將培養的目標簡化為特定、狹隘的技能技術培養。而有的高職院校則認為將人才的培養應當以人為本,提出人并不僅僅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種資本,其核心理念是將人才的知識、技能、經驗和熟練程度進行多元化多方面的培養,力求成為社會各行各業全部需要的人才,從人才本身的體力、智力、能力等多方面提高,然而依照這種人力資源理論分析高職教育的價值取向,則更多的是要看國家的資金投入、社會投入、學生及學生家庭投入、學校投入等等,最終體現在學生個人身上,通過學生來服務于社會,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然而這一切是建立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的基礎上,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如此培養學生是難以成為當下社會所需求的人才。
教育成本與專業設置的問題。高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面向社會需求,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在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形式上就需要與當下社會所對接,換句話來說,這也是高職院校辦學的一大因素,但在教育經濟學層面分析,這種因社會變動進行教學專業的改變也是存在一些潛在的危機,當前我國的社會發展還不是穩定的狀態,較之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是呈現一種持續發展的狀態,對于社會人才的需求性也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例如在2003年以前高職主要任教的課程為石油、地質、建筑等專業,而在2003年之后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計算機開始廣泛的應用,在社會經濟的導向作用下,社會需要大量計算機人才,高校紛紛投入大量資金開展計算機專業教學,然而僅僅只經過了三年的時間,計算機通信傳輸就由五類線和同軸電纜過度為今天的光纖到戶,高職院校面對這種轉變只能繼續加大投資,改變原有的課程,開展新的課程,以往的投資絕大多數都浪費掉,這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高職院校專業成本投入大,而創值空間小,不僅如此,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也需要隨著社會的改變進行相應的改變,否則無法跟隨社會的腳步,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除此之外,還會使高職院校的負擔加重,因此,當某一專業難持續的時候,不僅教師專業轉型困難,成為學校新負擔,專業設備也只能閑置,導致資源的浪費。
教育效益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權重問題。當前,我國的高職教育與經濟效應之間的關系是否產生效益型而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認知技能,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從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對教育的效益型問題分析來說,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教育時間越長,在社會中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就越多,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對教育事業加大投資,并不斷強制增長學生接受教育的時間,例如我國,我國對學生的教育一開始是無義務教育,到六年義務教育,再到今天的九年義務教育,一些學者甚至提出十二年義務教育,讓學生接受教育的時間增長從而增加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作為高職院校來說,收到效益回報是學校追求的目標之一,因為高職院校的發展離不開學生的資金支持,高職院校的資金來源一方面來自于國家相關部門和相關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于學生的資金扶持,因此,在對待教育效益中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的權重就出現了一些問題,國家側重的是社會效益,通過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教育從而培育出人才來滿足社會的需要,同時也提升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則是認為通過學生自身產生的經濟效應來滿足學校的發展,通過學校的發展來帶動社會效益的發展,著重發展哪一方至今也是高職教育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所在。
市場配置方式與教師隊伍建設。一些教育經濟學的學者研究認為,市場配置就是指各種資源通過市場調節或者說以市場調節作為媒介,實現組合和在組合的配置方式,這一原理完全可以運用在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建設中去。在教師的配置中引入市場配置的原則,融入市場競爭就幾只,在競爭當中,實現教師之間的組合和在組合。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越來越需要大量專業對可并對當下社會專業了解的專業性教師,以計算機專業為例,一些高職院校現在還普遍存在專業與當下時代不對口的問題,前文有過介紹,當下的計算機網絡傳輸中多以光纖為主,甚至開始開展無線傳播,而高職院校在授課中還在傳授已經過時的五類線和同軸電纜的知識,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已經無法滿足于當下社會的需要,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高職院校缺少大量與當下社會接壤的專業教師,不僅如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問題會不斷的出現,例如我國的無線傳播技術已經發展到4G網絡,而美國現在無線技術的發展已經完成5G的覆蓋,未來的中國勢必也會進行5G的發展,而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也需要隨著這種變化進行變化,否則就不能滿足于社會的需求,所以,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建設應當融入市場配置的方式,優勝略汰,促進教師的優化組合,促成新老教師的適當流動和置換,這也是高職院校謀求長期發展的舉措之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也隨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發展,而高職院校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從經濟學上來說,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高職院校的發展,同時高職院校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高職院校提供了資金支持和專業基礎,而高職院校的發展培養出大量社會發展所需求的人才,人才的注入使高校經濟進行了二次發展,如此來說,高職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密切聯系的。
(作者單位: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