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卓杰,盧 遠*,華 璀
(1.廣西師范學院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師范學院 國土與測繪科學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1)
廣西縣域人口與經濟集聚時空演變分析
蔡卓杰1,盧 遠1*,華 璀2
(1.廣西師范學院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師范學院 國土與測繪科學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1)

根據廣西89個縣域2000年、2010年的人口和GDP數據,計算各縣域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經濟地理集中度和二者的耦合指數,并采用GIS制圖技術對廣西89個縣域的人口集聚和經濟集聚的空間格局及2000~2010年空間格局演變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人口集聚與經濟集聚空間格局整體上呈桂東南向桂西北遞減的分布格局,但在桂西北和桂中局部有所偏差;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度的相關性低,且在10 a的變化中有所減??;從10 a變化來看,廣西人口與經濟的耦合類型主要以經濟滯后型和經濟落后型為主,經濟極化型和人口與經濟協調型的縣域減少。據此,提出了加快城市化進程、調整產業結構;發揮國家對廣西“兩區一帶”的規劃布局優勢;合理招商引資,培育具有較強經濟聚集能力的區域性經濟增長極的政策建議。
人口地理集中度;經濟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數;時空演變
揭示廣西人口與經濟的聚集及耦合類型的分布規律,對廣西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 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研究廣西2000~2010年10 a的人口、經濟空間格局及演變。人口數據、GDP數據來源于2001~2011年的廣西統計年鑒,人口數據為廣西各縣市年末人口總數;經濟數據為各縣的GDP數據。在發展的過程中,部分市縣的行政區進行了調整,所以2000 年行政區的國土面積統一用2010年統計年鑒的國土面積,并把各個城市的市轄區合并為一個統計單元。行政邊界圖來源于廣西第二次土地調查的行政底圖。
1.2 研究方法
1)地理集中度。地理集中度是衡量某一要素在地域上集中程度的指標,既可以反映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又可以反映某一區域在同級區域和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度全面考慮了各縣域人口總量、經濟總量與區域國土面積的因素,是反映人口、經濟空間格局的有效指標。

其中,Rpopi、RGDPi分別表示某時段i地區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度;popi、GDPi、Si分別表示i地區的常住總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土面積。
2)人口與經濟耦合指數。人口與經濟耦合指數可以反映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度存在的耦合特征,本文運用人口集中度與經濟集中度的比值來衡量耦合關系,用I表示人口與經濟耦合指數。

式中,Rpopi、RGDPi為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度。
2.1 人口與經濟集聚格局
2.1.1 人口地理集中度
人口地理集中度反映人口在整個區域的空間集聚的分布情況。根據式(1)計算廣西各縣市的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數,并根據計算值結合ArcGIS中的幾何間隔分類法把人口地理集中度分為5個等級,分類值依次為(0,0.676]、(0.676,0.848]、(0.848,1.310]、(1.310,2.553]、(2.553,5.869],結果如圖1。由圖1可知,① 從格局上看,廣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呈東南高西北低的地理格局,從桂東南向桂西北呈現明顯的梯度級遞減。②從集聚程度上看,在桂東南地區人口高度集聚,其中玉林市、貴港市和北海市的集聚最為明顯,3市總人口占廣西總人口1/4,2000年人口超過百萬的縣域有5個,而廣西人口超過百萬的縣域僅有9個;2010 年人口超過百萬的縣域有8個,廣西人口超過百萬的縣域有16個。③從10 a的變化來看,高度集聚地區人口變化不大,五級集聚增加了1個縣,四級集聚的縣域個數不變,低集聚的地區有所變化,一級集聚從28個縣域增加到31個縣域,二級集聚從18個縣域減少為15個縣域。廣西城市市區的人口集聚程度變化不大,集聚程度變化最大的是南寧市區,人口集中度指數由2000年三級集聚的1.088變為2010年四級集聚的1.844,人口數量從2000年137.5萬變為2010年的258.2萬。可知,廣西的人口趨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偏遠的桂西北、桂西南地區縣域的人口集聚減弱。

圖1 人口地理集中度分布圖(審圖號:GS(2008)1400號)
2.1.2 經濟地理集中度
經濟地理集中度反映一個地區經濟水平的集中程度。根據式(2)計算廣西各個縣域的經濟地理集中度指數,運用ArcGIS中的幾何間隔分類法分為5個等級,級別越高,經濟地理集中度越高,反之越低,結果如圖2。從圖2可知,①從格局上看,廣西經濟地理集中度主要以湘桂鐵路、南昆鐵路、黔桂鐵路沿線和北部灣經濟區分布格局。②從聚集的程度上來看,經濟高度集聚在城市市區,經濟主要集聚的城市有柳州市區、桂林市區、北海市區、玉林市區;經濟低集聚地區主要分布在桂西北、桂西南的縣域。③從10 a變化來看,低集聚的縣域有所增加,高集聚的縣域反而減少,2000~2010年的經濟地理集中度整體減小,但市區的經濟地理集中度有所增加,尤其是柳州市市區、南寧市市區、防城港市區,其中南寧市區的經濟地理集中度增加了128.8%,增幅最大。可以看出,廣西經濟逐漸向城市區域集聚,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經濟差距逐漸增大。

圖2 經濟地理集中度分布圖(審圖號:GS(2008)1400號)
2.2 人口與經濟的空間耦合分析
2.2.1 人口與經濟空間分布耦合特征
從宏觀上看,廣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度有一定的關聯性和偏差性。關聯性體現在人口地理集中度與經濟地理集中度具有較強集聚的是柳州市區、桂林市區、玉林市玉州區、北海市區以及桂東南地區的縣域;偏差性體現在桂西北部分縣域,如百色市右江區、河池市金城江區和南丹縣。從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度偏差值來看,人口地理集中度的高值與低值之比為分別為31倍和27倍,經濟地理集中度高值與低值之比分別為212倍和215倍。說明廣西縣域人口地理集中度差異減小,而經濟地理集中度的差異擴大,10 a中廣西縣域的貧富差距變大。為了說明廣西人口與經濟地理集中度的相關性關系,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分別對2000 年和2010年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度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和相關系數分別為:y=2.451x-1.399、R2=0.657和 y= 2.419x-1.364、R2= 0.592,相關系數分別為0.811和0.769,散點圖和回歸方程如圖3。由于R2000>R2010,說明2000年的人口與經濟地理集中度的相關性比2010年的相關性強,2000年人口與經濟的協調性耦合程度高,而2010年人口與經濟的協調性耦合程度低。

圖3 人口與經濟地理集中度相關性圖
2.2.2 人口與經濟空間耦合類型
為了進一步說明廣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度的空間耦合特征,引入人口與空間耦合指數來計算人口與經濟空間耦合類型。通過式(3)計算廣西人口與經濟的耦合指數,并運用ArcGIS中的幾何間隔分類法,把廣西人口與經濟耦合分為5類:經濟極化型、經濟超前型、經濟人口協調型、經濟滯后型和經濟落后型,結果如圖4所示。
從圖4可知,①2000年經濟極化型的區域有南寧市區、柳州市區、桂林市區、北海市區、東興市和憑祥市;②經濟超前型主要分布在黔桂鐵路沿線的柳江縣、鹿寨縣、宜州市、金城江區、南丹縣,桂東北地區的臨川縣、全州縣、興安縣、永??h、平樂縣、荔浦縣、恭城縣、賀州市八步區、鐘山縣,北部灣經濟區的合浦縣、防城港市區、上思縣、崇左江州區以百色市右江區、田陽縣和玉林市玉州區;③經濟與人口協調型主要分布在經濟超前型的周邊,共有28個縣域;④經濟滯后型分布在南寧市的隆安縣、上林縣、賓陽縣、橫縣,河池市的天峨縣、羅城縣、巴馬縣,百色市的德保縣、田林縣、西林縣,玉林市的博白縣、興業縣,梧州市的藤縣、岑溪市,來賓市的金秀縣、忻城縣以及崇左市的大新縣和貴港市市區;⑤經濟落后型分布在南寧市的馬山縣,柳州市的融水縣、三江縣、都安縣,貴港市的平南縣、桂平市,百色市的靖西縣、那坡縣、凌云縣、樂業縣、隆林縣,河池市的鳳山縣、東蘭縣和崇左市的天等縣。

圖4 人口與經濟空間耦合分布圖(審圖號:GS(2008)1400號)
經濟極化型地區是廣西的核心城市區,集政治、工業、旅游、貿易出口的重點城市區;經濟超前型主要分布在黔桂鐵路沿線,G65高速桂林至賀州段沿線,G72高速桂林至全州段沿線的縣域,這些地區礦產、有色金屬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經濟滯后型主要分布在廣西人口較多的縣域,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受到制約;經濟落后型主要分布在桂西南、桂西北的喀斯特石山區,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經濟生產受到限制。
2010年的人口與經濟耦合類型的空間格局與2000 年的基本一致,但耦合類型有所轉變。①2010年的經濟極化型由2000年的7個縣域變為6個縣域,東興市、憑祥市由2000年經濟極化型轉為經濟超前型,百色市右江區、防城港市區由2000年的經濟超前型轉為經濟極化型;②經濟超前型的縣域個數不變,但縣域有所改變,鹿寨縣、臨桂縣、龍勝縣、梧州市區、天峨縣、田東縣、來賓市興賓區、扶綏縣由2000年的經濟與人口協調型變為經濟超前型,全州縣、平樂縣、恭城縣、合浦縣、田陽縣、賀州市八步區、鐘山縣由2000年的經濟超前型轉變為人口與經濟協調型,經濟超前型主要分布于湘桂鐵路來賓市至興安縣段沿線,桂西資源富集區的黔桂走廊(河池)、右江河谷、南(寧)崇(左)經濟帶;③人口與經濟協調型的縣域有所減少,由2000年的28個縣域變為2010年的22個縣域,陽朔縣、灌陽縣、資源縣、蒼梧縣、蒙山縣、平果縣、象州縣、合山市、寧明縣、龍州縣的人口與經濟耦合類型不變,岑溪市、貴港市市區、德保縣、大新縣的人口與經濟耦合類型由經濟滯后型變為經濟與人口協調型;④經濟滯后型的縣域增加,北流市、昭平縣、浦北縣、容縣、陸川縣、富川縣、武宣縣從2000年人口與經濟協調型變為經濟滯后型,宜州市的人口與經濟耦合類型變化最大,從2000年的經濟超前型變為經濟滯后型,靖西縣和隆林縣的耦合類型從經濟落后型變為經濟滯后型;⑤經濟落后型由2000年的14個縣域增加到2010年的20個縣域,靈山縣、環江縣、大化縣從2000年的人口與經濟協調型變為經濟落后型,上林縣、博白縣、西林縣、羅城縣、巴馬縣由2000年的經濟滯后型變為經濟落后型。可以看出,除了廣西的重點城市區、桂西資源富集區的三大經濟帶和北部灣經濟區的人口與經濟耦合指數有所增加外,其他縣域的人口與經濟耦合指數普遍減小,這說明廣西經濟的發展落后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程度不高。
廣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度整體上呈桂東南向桂西北遞減的分布格局;但有所偏差,人口地理集中度呈梯度遞減的格局比較明顯,經濟地理集中度主要以城市區向周邊地區遞減的分布格局。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度都有向城市聚集的趨勢,尤其是向重點城市區集聚態勢明顯。從相關分析中得出廣西2000年人口與經濟的協調耦合程度比2010年高,由于2010年經濟地理集中度往城市區域傾斜,城市的經濟發展迅速,縣城的經濟發展滯緩。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經濟地理集中有一定的關聯性和偏差性,關聯性主要體現在城市區和桂東南地區,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比較強;偏差性主要體現在桂西北、桂西南地區,人口地理集中度出現低集聚而經濟地理集中度出現高集聚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國家對桂西資源富集區經濟帶優惠政策的實施。
廣西的人口與經濟分布不協調的主要原因是經濟集聚的同時并未引起人口的相應集聚,導致了地區間的人口與經濟差異,為了減小這種不協調性,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使之達到協同發展。①加快城市化進程,調整產業結構,吸引更多人口,經濟在城市區域的集聚程度高于人口的集聚,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培育人口密集型經濟產業,讓更多的人口融入城市化進程;②發揮國家對廣西“兩區一帶”的規劃布局優勢,推動區域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從人口與經濟的耦合類型來看,西江經濟帶和桂西資源富集區的人口集聚明顯落后于經濟集聚,經濟發展滯后,要充分利用國家對西江經濟帶和桂西資源富集區的規劃布局,加快產業發展,提高人民經濟收入;③在廣西“兩區一帶”規劃布局的基礎上,結合廣西特色,合理招商引資,創建產業園區,尤其是桂東南人口密集型區域,要發揮人口優勢,提高經濟集聚能力,培育具有較強經濟聚集能力的區域性經濟增長極。
[1]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義.山西省人口分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04(4)∶454-458
[2] 劉娜,石培基,李博.甘肅省人口經濟空間分異與關聯研究[J].干旱區地理,2014,37(1)∶179-187
[3] 魏峰,江永紅.安徽省人口空間分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西北人口,2013(2)∶79-84
[4] 葉舒靜.廣東地區人口分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0
[5] 顏佳偉.浙江省人口-經濟分布關聯性的多尺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6] 田艷爭,趙春雨,苗恩標,等.安徽省人口與經濟分布的不平衡性探討[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5(3)∶265-269
[7] 肖艷秋,楊德剛,唐宏,等.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經濟分布不均衡特征分析[J].干旱區地理,2012,35(2)∶309-317
[8] 朱子明,祁新華.基于Moran'I的閩南三角洲空間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09(12)∶1 978-1 980
[9] 周艷,涂建軍,盧德彬,等.重慶市人口與經濟空間分布關系及其變化研究[J].經濟地理,2011(11)∶1 782-1 785
[10] 鐘業喜,陸玉麒.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人口與經濟空間耦合研究[J].經濟地理,2011(2)∶195-200
[11] 劉訓美,蘇維詞,管冬杰.三峽庫區重慶段人口與經濟空間耦合分布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5)∶37-43
[12] 孫平軍,丁四保,修春亮.北京市人口-經濟-空間城市耦合協調性分析[J].城市規劃,2012(36)∶38-45
P208
B
1672-4623(2016)01-0013-04
10.3969/j.issn.1672-4623.2016.01.004人口和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軸心問題[1]。人口和經濟的關系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人口增長與經濟的關系和人口區域分布與經濟的關系兩個基本方面。地區人口的分布和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經濟的發展對人口分布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人口分布的合理與否也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人口與經濟的空間變化是區域差異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反映區域差異的兩個重要指標[2],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3]。當人口增長的數量和速度或人口分布的動態演變適應地區經濟發展時,就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反之,則可能會阻礙經濟發展[4]。探討地區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對于一個地區的人口政策、調整人口和生產力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5]。目前,有關人口分布和經濟分布的空間關系的研究成果很多[6-12]。本文主要研究廣西2000~2010年的人口與經濟的空間格局及演變,
蔡卓杰,碩士,研究方向為遙感與GIS應用。
2014-12-15。
項目來源: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資助項目(210168);廣西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4GXNSFAA118293)。(*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