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5日,2016“百場閱讀活動進農家書屋”文化惠民行活動在成都市金堂縣三江社區正式啟動。活動特別針對農村青少年群體,為他們提供常態的、長期的、公益的閱讀服務,讓孩子們便于閱讀、樂于閱讀、善于閱讀,使閱讀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以文化人、以讀養德的作用。
此次活動是由公益故事人等民間公益機構的30名閱讀推廣人、50名文化志愿者組成的閱讀分享主講團隊,作為2016 “百場閱讀活動進農家書屋”文化惠民行的“領讀者”,以即興演講、單口相聲、即興表演等方式進行閱讀推廣;同時采用導讀帶領閱讀結合現場互動的模式,通過書籍、短文、視頻、音樂、圖畫等文化載體,寓教于樂,激發孩子討論和互動,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科學發展觀,以培養農村小朋友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接下來,該活動還將陸續在金堂縣梅林社區、沱源社區和三星鎮幸福村等地舉行,活動預計將持續到5月中旬。
隨著甘肅省首創的“數字農家書屋”項目在慶陽市西峰區的試點工作順利竣工,“數字農家書屋”智能手機客戶端在這個位于大山深處的村落里也逐漸“流行”起來。
“其實大家現在很少有人去那里看書,有時候需要的書被別人借走了,有時候又找不到自己要看的書。借閱手續也比較麻煩,忙農活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看書。” 西峰區什社鄉李嶺村村委會副主任李壽仙認為,農家書屋作為如今農村唯一的閱讀場所,存在著更新慢、內容不足和陳舊、借閱不便等問題。在李嶺村,農家書屋就很少有人光顧,這讓李壽仙感到憂心。
自2015年起,由甘肅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和甘肅省財政廳牽頭,讀者甘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實施,聯手中國聯通給予技術支持,共同推出了“農家書屋”的升級版——基于無線Wi-Fi 覆蓋下的“數字農家書屋”。時隔十年,甘肅再次走在了全國文化建設先行軍的前列。截至目前,讀者甘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已順利完成了慶陽市四鄉五鎮,共65個新農村“數字農家書屋”的建設和試運行,使無線Wi-Fi覆蓋率達到60%。設備覆蓋范圍為周邊200米,每個村落無線設備的全村覆蓋率平均達到75%以上(每個村落人數、地形和農戶集中度均不一致),其中覆蓋率最好的可以達到90%以上。
為進一步整合優化圖書資源配置,擴大公共圖書服務覆蓋面,整體提升農家書屋管理和服務水平,近日,東營市制定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整合農家書屋圖書資源加快推進縣域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實施意見》,2016年東營市將選擇100個農家書屋進行試點,建立農家書屋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這意味著以后村里的居民在書籍閱讀上有了更多選擇。
據了解,選取的農家書屋將與公共圖書館業務系統互聯互通,實現紙質資源的通借通還和數字資源的共享共用。在試點工作取得經驗成果的基礎上,到2017年10月底前,全面建成以縣區圖書館為總館、鄉鎮(街道)圖書館為分館、農家書屋和社區圖書室為服務點、圖書流動服務車為補充的總分館服務網絡,形成全面覆蓋、統一規范、均等便捷、實用高效、機制完善的公共圖書服務體系。
納入公共圖書管理服務體系,農家書屋按照何種形式進行管理?農民將享受到什么優惠?該市文廣新局工作人員介紹,縣域圖書館總分管制建設按照“七個統一”模式管理運行,將在技術平臺、業務規范、資源共享、集中管理、統一圖書配送等方面推進對農家書屋的規范管理。“例如,將農家書屋書目數據庫與本縣區圖書館系統書目數據庫通過網絡整合在一個檢索和借還平臺上,形成聯合目錄,使農家書屋和圖書館系統的持證讀者可以在任何一個農家書屋服務點或圖書館總分館借還圖書,實現‘一卡通’。”并且,農家書屋圖書將進行及時的補充和更新,盡可能滿足農村居民的讀書需求。
說到農家書屋,不少人的印象還只是停留在一塊牌子一個書柜。不過,這些在尋烏縣都已是過去。
“今日有臍橙訂單數量200斤,請還有庫存的果農前來聯系;今日有快遞到,請劉加生、劉永添、汪慶生、劉越勝前來領取;農家書屋新書目錄:簡明施肥技術手冊、小學生英語口語提高速成……”這是3月16日,尋烏縣吉潭鎮圳下村“趕街文化服務站”電子信息顯示屏滾動播放的信息。這個服務站在原有農家書屋的基礎上,融入了電商和便民服務功能,使農家書屋再次煥發出生機,為貧困落后地區的農民脫貧致富探尋出一條新路。
眼下,在尋烏縣鄉村圩鎮,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各地的“趕街文化服務站”,外表類似酒吧的造型使之煥發著時尚的氣息。尋烏縣吉潭鎮圳下村村委會主任劉周元向記者介紹了該村“趕街文化服務站”的配置:一個工作室,充分利用原有的村部農家書屋,將其打造為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文化服務站工作室;一批電腦,在已有電腦基礎上,升級配置,提高網速,使之承載電子商務功能,同時打造成能實現電子書籍借閱的現代化農家書屋;一個顯示屏,在服務站醒目處安裝電子顯示屏,用于發布電子商務信息,并打造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身邊好人榜”發布的重要載體;一個展示架,利用農家書屋現有的書架,擺放書籍、文化產品、農產品及其他土特產品;一個物流配送站,建立一個功能完善的村級物流配送站,為村里的農民提供郵件和包裹的代收代發、中轉、派送等服務。
“一開始的時候,村里人都不相信,買東西可以先收貨再付錢,等到我把通過網絡購買的衣服鞋子放在他們面前,他們才信了。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通過我在農家書屋的工作站網購日用品,也給他們代賣各種農產品,農家書屋又再次火了起來。”劉傳盛說。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尋烏縣已在淘寶、天貓、微信、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共注冊大小賣家1000多家,其中參與電商的果農5000余人。
市文廣新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文化+電商”推動了互聯網與公共文化服務融合發展,不僅沒有影響基層文化站點的功能發揮,反而使村民學習和交流的積極性更高了,促進了農家書屋的發展。同時,“文化+電商”建設,打通了農村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系統解決了農民消費難和銷售難的問題,實現工業品(消費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為群眾增收致富開辟了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