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中國債券市場發展迅速。2015年各類債券凈融資達10萬億元,較2010年翻了近兩番。這代表了債券市場對資本形成和穩增長實實在在的貢獻,也推動中國債市存量升至全球第三位。債市的提升空間還很大。2015年我國債券存量占GDP的比例約70%,大大低于發展中國家100%以上的平均水平,債市的定價功能、支持人民幣國際化功能、風險管理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在新常態下,中高速增長、結構優化、創新驅動是應有之義。這意味著,資本要素投入不能單靠超常的信貸增量和貨幣增長,而是更多需要提高資本效率。債券市場肩負著更加突出的使命。
對內,債券市場要提高資本配CfaWDPnUVnWZ4UEXg/yhTH5GbSbr+iR0Eh1qcyzcUEA=置效率,改善金融結構。從大的格局看,我國債務結構至少要實現兩個平衡。一是債務人結構平衡。目前總債務率超過220%,與發達國家相似,但企業債務率偏高,超過90%的臨界水平,降杠桿要由政府和消費者杠桿合理適度的上升來分擔。這意味著,政府債券要適時擴大;住房貸款和消費貸款要發展并循環起來,即資產證券化要有序發展。二是融資結構平衡。銀行貸款占社會融資的比重趨于下降,但2014年仍有61.8%,信托貸款、委托貸款(占18.5%)與銀行體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要讓銀行健康地瘦下來,一方面要排除不必要的指標限制,鼓勵大中企業債券融資,從而為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騰出信貸額度;另一方面要通過資產證券化、信貸流轉提高信貸流轉速度。由此,銀行應通過發展投行和資管業務,降低利差依賴,更好地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債券市場也要接納更多機構投資者,排除入市障礙,控制次生風險,否則會后繼乏力。
對外,債券市場要為全球提供安全公共品。全球投資者總是青睞、追逐可充當避風港的安全資產,每一次危機都使這一需求更加強烈。如果中國債券市場能在全球安全資產配置中占相當份額,那絕對是對世界的貢獻。擴大債券市場開放也是降低融資成本的需要。通過吸引更加豐富的境外機構參與,在擴大境外人民幣投資渠道的同時,可以支持債市規模擴大,增強境內資金供給,有助于提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競爭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擴大債券規模的同時,必須貫徹新理念,完善新范式,提升新機制。一是更加注重加強內生約束機制。深化主承、會計、評級等中介作用,完善信息披露機制,應用第三方估值機制。二是更加注重建立統一強健的債券中央托管體系,充分發揮其安全效率中樞作用,提高大國金融的穩定性、自主性和定價有效性。三是更加注重完善法律、稅收等制度基礎。四是更加注重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引入三方回購、中央債券借貸、流動性互助、擔保品管理等有效機制。內圣方能外王,中國債券市場的每一個建設者都必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確保債市在關鍵時期發揮關鍵作用,可用可靠,決戰決勝。
責任編輯:宗軍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