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2月28日,由四川省科普作協與中國科普作協共同主辦的“姚海軍科幻作品編輯實踐研討會”在成都花園賓館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幻作者、編輯同行和讀者代表共一百余人出席了會議,省科普作協理事長吳顯奎先生主持了會議。
隨著劉慈欣《三體I》英文版獲得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培養了劉慈欣等多位著名科幻作家的搖籃《科幻世界》也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而陪伴劉慈欣等作家一路走來的科幻編輯姚海軍的名字也成了網絡平臺點擊率很高的三個字。針對科幻編輯進行研討,本次會議可謂開國內之先河,這不僅是對姚海軍多年如一日堅守科幻初心的褒獎,也是對《科幻世界》編輯團隊的鼓勵。由于篇幅所限,在此選摘本次會議發言精要,以饗讀者。
董仁威(科普作家、科幻作家):
姚海軍對科幻文學以及相關產業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眼光長遠,推動中國科幻進入暢銷書時代,是中國科幻的“掘金人”。
王晉康(科幻作家):
在雜志社多年的坎坷中,姚海軍始終頭腦清醒地把握著《科幻世界》雜志的作品定位和讀者定位,在編輯方面堪稱雜志社的棟梁。我近期創作的長篇小說都是由海軍審稿,而他每每都能指出小說的不足,有的是細節的,有的是大局的。憑借從事一線編輯工作的優勢,他的意見通常簡單直接有效,非常實用。
何夕(科幻作家):
一篇作品里哪怕只有一絲亮點,海軍都會抱以極大的熱情逐字逐句與作者交流溝通,把自己寶貴的經驗毫不吝惜地貢獻出來,幫助很多年輕的作者盡快地成長。而對于像我這樣具有一定經驗的作者,海軍則更多地從作品的創意發掘、立意提高、故事推進等方面提出中肯意見。更重要的一點是,由于作者對一些相關的出版法規所知有限,海軍總能及時指出我們作品中一些容易引起歧義和誤解的地方,同時千方百計為作者想辦法出主意,在盡量不傷及主旨的基礎上做出符合規則的修改,讓作品能夠順利面世。
吳巖(科幻作家):
跟其他一些人不同,姚海軍從來不覺得他所從事的工作空間太小、池塘太小、大材小用。無論給他什么工作,他都會努力認真完成。初到編輯部,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與科幻讀者群打交道。那一階段我們偶有通信,我感覺他是全身心投入的,不但如此,他還能從中獲得樂趣,盡情體驗讀者喜歡的方式和喜愛的類型。海軍能接上地氣,跟他這種認真工作的基本狀態有著很大關系。
劉慈欣(科幻作家):
中國科幻始終保持了科幻文學的核心理念,沒有失去自己的靈魂,這也是中國科幻能在今天贏得繁榮和發展的基礎。而姚海軍對科幻的熱愛和堅持,是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堅守科幻核心理念的同時,姚海軍沒有出現許多科幻迷身上的那種科幻原教旨主義的狹隘傾向,他在科幻出版領域有著廣闊的視野,以寬闊的胸懷接納各種創作風格,在編輯和出版工作中努力促進科幻文學風格的多樣化,使今天國內科幻文學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堅持核心理念和風格多樣化方面,他做到了卓越的平衡。
錢丹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
海軍既是一個夢想家,也是一個實干家,我們在合作中建立友誼,正是他的實干精神,成就了“世界科幻大師叢書”“中國科幻基石叢書”。
韓松(科幻作家):
姚海軍在科幻理論上亦有很重要的建樹,而這是跟他長期的科幻實踐緊密結合的,來自現實又指導現實。很關鍵的是,他把西方科幻與中國的情況進行了轉換和結合。他認為,科幻要有自己的獨特審美,要有技術內核,要有最大膽的想象,要有好的故事和情節、好的點子和人物。他強調,作者要為讀者著想。還有一點,我十分感懷,那就是海軍始終堅持兼容并包、百花齊放的科幻創作原則,讓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科幻,主流的也好邊緣的也好,界內的也好破界的也好,都能在中國科幻的大花園中綻放。
譚楷(科幻世界雜志社前總編):
走遍天下,編輯都是“泥土的事業”。當天才的種子遇上了適宜它生長的沃土,才會綻放驚世駭俗的花朵。姚海軍從一位科幻愛好者,成長為著名的編輯,本身就是個傳奇。他在編輯崗位上秉承了科幻世界雜志社的好傳統,發現作者、愛護作者、幫助作者、培養作者,推出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優秀的中國科幻作家,引進了兩百余部世界頂尖科幻作家的經典之作,為中國科幻事業的發展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十八年多,做出了有目共睹的突出成績。今天,對姚海軍的表彰,就是對“泥土精神”的表彰。
楊瀟(科幻世界雜志社前社長):
三十年來,姚海軍華麗轉身,早就從中國的阿克曼(美國頭號科幻迷)升級為中國的坎貝爾(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編輯大師)。我退離科幻世界雜志社已多年,仍不時關注《科幻世界》,為這個團隊取得的成就欣喜欣慰。他們一直在默默挖掘深井,時時出現間歇性井噴,瑰麗壯觀、引人注目。只有掘井人才知道,靠執著堅守才能挖掘深井,靠信念理想方能點燃井噴。為他們擊掌叫好,也為他們憂心忡忡……祝愿一群理想主義者將科幻大旗扛下去。
楊楓(《科幻世界》副主編):
姚海軍多年如一日,堅持每周去街頭巷尾的報攤和深居鬧市的圖書批發市場走訪,探查市場行情,了解出版同行的情況,這對科幻世界開掘選題、搶占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嘉麒(中國科普作協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舉辦這次研討會不僅是肯定成績,更重要的是總結經驗,培養激勵更多的科普科幻事業人才,為我們的文化強國夢做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