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千山綠,一元復始萬象新。
3月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與大家共商國是,共話發展,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新常態下青海發展精準把脈。針對青海工作,習近平強調指出,要深入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區、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建設,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扎實實推進脫貧攻堅,扎扎實實推進民族地區發展。
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在青海代表團重要講話精神
自覺肩負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重任
在審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搞好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美麗城鄉建設,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使青海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是青海義不容辭又容不得有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
從2007年12月提出“生態立省”,到2012年5月提出“打造生態文明先行區”;從2014年1月提出“努力打造大美青海升級版”,到2014年11月提出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歷經多年探索,省委省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更加深刻、措施更加到位、落實更加有力、成效更加顯著。
全面推進青海省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其主體功能、空間布局不斷優化,生態戰略地位日益凸顯。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扎實推進,三江源一期工程圓滿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實施,增草增綠增水成效顯著,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祁連山生態保護、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有序推進,青海湖水域面積為15年來最大,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1.07個百分點,濕地面積躍居全國首位。節能環保成效顯著,“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和“家園美化”行動扎實推進,基本實現縣縣有污水處理廠,主要江河湖泊水質持續改善,湟水河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達83%,“還全省人民一條清澈母親河”的承諾取得重大進展……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駱惠寧說,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既是我們自覺肩負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服務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責任體現,又是落實主體功能區要求、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重要囑托,自覺擔負起對國家生態安全應盡的特殊責任,馳而不息地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努力走向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
橫下一條心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審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三五”時期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時期,必須橫下一條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緊進度,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是擁有包括藏、回、蒙古、土、撒拉在內的43個少數民族的“大家庭”。長期以來,由于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和歷史欠賬太多等原因,全省貧困人口比例高、分布廣。地跨六盤山和四省藏區兩個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擁有15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0個省定扶貧開發重點縣、1622個貧困村、16萬貧困戶、52萬貧困人口的客觀省情,凸顯出其扶貧攻堅的責任重大和任務艱巨。
怎樣才能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族地區的情況更是千差萬別。去年以來,青海省積極創新扶貧工作方式,通過“五看法”,按照貧困村識別認定程序標準,深化精準識別機制,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對全省1622個貧困村進行了再核準,列出重點貧困村970個、一般貧困村652個;按照“兩線合一”要求,識別出貧困對象16萬戶52萬人,全面核準摸清了致貧因素。至此,我省扶貧開發步入“大數據時代”。找準貧困戶后,干部駐村幫扶及時跟進,架設起精準扶貧的“管道”,將扶貧資源精準到戶、精準到人。
為給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認真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性文件,目前“1+17”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基本構建,《實施意見》已印發,“八個一批”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和九個行業扶貧專項方案基本成熟。
“打贏扶貧攻堅戰,這是總書記交給我們的硬任務,需要我們凝神聚力精準完成。”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長郝鵬說,堅定不移地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升”的目標要求,緊緊鎖定扶貧對象,集中抓好產業、就業、移民、生態、社保、教育等脫貧攻堅工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到2019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縣全部摘帽,向黨中央和總書記交出合格的答卷。
從“輸血”到“造血”、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我省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篤定。如今,依托著更好的優惠政策、更多的扶貧資金、更適宜的產業項目,一幅脫貧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畫卷正在青藏高原這片方興未艾的大地上徐徐展開……
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在審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讓民族地區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展。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千百年來,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眾多民族共同生活在這片高天厚土上,少數民族占全省總人口的47%,民族區域自治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8%。千百年來,在長期頻繁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間兼收并蓄、相互依存,逐漸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毋庸置疑,一部青海發展史,就是一部青海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
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后,省委立足特殊省情實際,在更高起點上提出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的重大決策,并作為青海“三區”戰略之一全面部署,制定《青海省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實施綱要》,提出“三年強基礎,八年創先進”,用8年的時間,爭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把青海省建設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所有問題的總鑰匙,也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近年來,青海省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為平臺,以落實新時期中央治藏方略為引領,以“民心工程”與“民生工程”為兩翼,充分發揮我省在農牧業、礦產、能源、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凸顯比較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以民生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為重點,從群眾最需要、最關心、最緊迫的問題入手,加強就業引導和技能培訓,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入推進扶貧攻堅工程,逐步實現了從維護穩定到建設穩定的戰略轉移。
“青海青,湟水黃,三江源頭是我家。民族娃,團結花,兄弟姐妹是一家。漢藏蒙,回土撒,少數民族把手拉。你幫我,我幫他,學校盛開民族花……”這是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興海路小學師生創作的童謠。如今,民族團結之花就像金黃的油菜花一樣,植根于各族人民心中,盛放于青海大地,民族團結、宗教和睦、文化和順、社會和諧的青海正展開逐夢之旅。
諄諄教誨,殷殷囑托。總書記懷著對高原兒女的深厚感情和對青海發展的深切關懷,以全面深刻、形象生動的寄語,為青海發展把關定向,就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出要求、指明方向。深情的牽掛溫暖人心,決勝的號令激勵著青海各族人民奮勇前行。
齊心匯集力量,奮斗贏得未來。當前,中央已提出“十三五”的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鼓舞人心,催人奮進,青海也制定了“十三五”發展規劃。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開頭決定開局,起跑影響全程。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省委確定的“131”總體要求,堅持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以擴大有效需求支持經濟穩定增長,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打造大美青海新優勢,以新型城鎮化為牽引促進協調發展,以經濟領域改革為重點拓展發展新空間,以“民生十件事”為抓手推進共享發展,努力把青海建設得更加和諧美麗,創造高原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優異成績回報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懷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