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詢問青海拉面的由來、與蘭州拉面的區別。一時間,“網上”“網下”熱議青海拉面。青海拉面著實“火”了一次。
對于總書記的詢問,網上最直接的回答是,“青海拉面是青海味,蘭州拉面是蘭州味。”最富于詩意的回答是,“‘青’出于‘蘭’而勝于‘蘭’”。
蘭州拉面,早在清朝乾隆年間(1711年-1799年)就開始商業化經營,逐漸走出蘭州,走向全國,影響比較大、比較廣。相反,青海拉面“藏在深宮人未識”,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蹣跚走出青海,走到廈門。比蘭州拉面的“走出去”晚了整整200年。因此,在全國大多數人眼中,蘭州拉面是正宗。所以才有“‘青’出于‘蘭’”的說法。
其實,不是“青”出于“蘭”,而是“蘭”出于“青”。2002年,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4000多年前的拉面,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拉面。這碗拉面像定海神針,一經公布便平息了波濤洶涌的“面條起源國”之爭,意大利國再也不敢自夸是“面條起源國”了。到底是“青”出于“蘭”,還是“蘭”出于“青”,自然不言而喻了。
蘭州市區距離喇家遺址直線距離不過百公里,早期蘭州拉面的起源難免不受青海喇家拉面的影響。青海與蘭州是近鄰,兩地都活躍著大量穆斯林群眾,其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都很相似,后來青海拉面的發展、提升和商業化經營也難免不受蘭州拉面的影響。“蘭”出于“青”而帶動“青”。勝于“蘭”,意思是說,青海拉面比蘭州拉面要好一些。竊以為,這是青海人的自信,也是青海人的自夸。真正要做到“勝于‘蘭’”,還需要花大氣力,形成明顯區別于蘭州拉面的“青海味道”,打造“青海拉面”特色品牌。
首先,要從味道入手,采用純正的青海高原牦牛肉、牦牛骨髓、青海黃河沿岸花椒、青海循化線辣椒等優質原材料,使青海拉面更具青海味道。
其次,要提高技藝。出色的拉面匠人,技藝爐火純青,能拉出各種“型號”的“藝術造型”:寬達二指的“大寬”、寬一指的“二寬”、形如韭菜葉子的“韭葉”、細如發絲的“一窩絲”、呈三棱條狀的“蕎麥棱”,還有“二細”、“三細”、“細”、“毛細”等等,供食客選擇。一碗上乘的拉面,不僅面條柔韌、滑利爽口,而且牛肉爛軟、蘿卜白凈、辣油紅艷、香菜翠綠、湯汁清白、香味撲鼻,色香味俱佳。
三要豐富文化內涵。充分挖掘青海喇家拉面4000余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充分展示青海高原傳統農業文化、草原牧業文化和青海穆斯林清真飲食文化,豐富青海拉面文化內涵,借助一年一度的中國(青海)國際清真食品節,擴大青海拉面的影響,努力做到青海文化與拉面經濟互相促進,融合發展。
四要增強品牌意識。要像化隆縣政府一樣,注冊“化隆牛肉拉面”商標,并投入資金,開展店面形象、店員服務、經營模式、使用招牌“四統一活動”,打出“化隆拉面”品牌。但是,打出品牌不等于打響品牌。打響品牌,任重而道遠。借著青海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東風,政府出資建設若干個拉面培訓、職介服務、菜品研發、輔料研制、牛羊肉保鮮、冷藏和深加工配送基地,培訓來自包括化隆、循化、民和、大通、門源等地的穆斯林群眾,壯大“青海拉面”隊伍,打響“青海拉面”品牌,擴大勞務輸出,加快脫貧步伐,使青海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誠如是,則青海拉面實至名歸、功德無量。出于“青”且勝于“蘭”,不僅有詩意,更有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