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人民大會堂回答記者關于多校劃片的問題時說,多校劃片是各地在解決單校劃片帶來的問題中探索出來的辦法,這是目前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舉措之一,教育部是建議全國推廣。但各地情況不一,效果怎么樣,群眾的感受是標準。從長遠看,應當是每個學校都能提高質量,每個學生都能在家門口上好的學校,家長可以不再跑很遠擇校。
所謂“多校劃片”,簡單點說就是一個小區對應著多個學校。這樣一來,即便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入讀某所名校而購買了這個小區的學區房,但最終也未必能夠分到這所名校里,那么家長購買學區房的動力就將大大減少。而實行“多校劃片”,也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2014年年初,教育部就曾接連下發文件,要求采取單校劃片或多校劃片的方式,推進免試就近入學,并在19個重點大城市試點。從試點的效果來看,在多校劃片政策之下,有些地區的學區房價格確實應聲而落。但換個角度思考,教育部實施這一政策,也恰恰說明了當下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的嚴重性,而這才是應該引起我們特別關注與重視的。
所以,要使多校劃片入學政策落到實處,使之早日轉化為惠民的現實,各地就要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盡快出臺相應配套措施,想辦法調整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模式,切實縮小學區與學區之間及學區內學校間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條件的差距。
首先,要合理劃分學區,并在居民區內公示學區內的教育資源、劃片原則,讓相關的教育事務公開透明。在具體實施中,即使采取電腦搖號方式隨機分配,也要請紀委監察部門工作人員、學區內教師代表、社區居民代表、學生家長代表等現場監督,確保學區劃分公開透明,學生劃片公開透明,減少人們對劃區劃片的置疑。
其次,要從縮小學區與學區之間和學區內學校間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條件差距的角度出發,下大力優化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目前,不論是中學還是小學,在人們的心目中還存在一個“好”“壞”之分,因而有“關系”或有“錢”的家長總想讓孩子去“好”學校,因而“擇校”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因此,各地不妨采取強校扶持弱校、建名校集團等多種手段均衡教育資源,各級財政要加大對義務教育的均衡統籌,做到城鄉學校的教育資源分配統一標準,從而讓孩子們入校時不存在學校的好壞區分。
第三,要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提高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的待遇,讓城鄉之間、同城不同區域間的師資福利實現制度化均衡保障。我們應該承認,教師的差異,是學校辦學最大的差異。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完善教師相應的收入分配政策,才能使鄉村學校的“好教師”“好校長”呆得住、留得下、教得優、管得好,也才能提高鄉村學校的辦學質量,從而消除人們心目中的“好”學校、“壞”學校的印象。
總之,要想使“多校劃片”政策落到實處,必須從推動教育資源的合理公平分配、追求教育的均衡發展入手,以更大的力度推進區域之間、學校之間教育的均衡化發展,這樣才能確保“多校劃片”的政策早日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