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銘
1936年,為生活所迫,李幼成一家從許家河搬到臘樹灣居住。他們佃的是彭少海的大沖田,共計6擔田,按照現今的算法,6擔田大約為20畝田。每年交21石谷,也就是2100斤谷。除了交課谷,每逢年節還要幫老板砍一堆柴過年過節。第二年年成不好,七月開始陰雨連綿,稻谷黃了割了2石5斗。這天一會兒是雨,一會兒是大太陽。地上的潮濕還沒蒸發,太陽就烤了上來。田里的谷都長了谷芽子。全家人看著著急。最后一家之主段氏老太太說:“這谷芽可不能浪費了,蒸酒!”
當年村里也有蒸酒的,蒸酒的農戶與買酒的農家不是用現金交易,都是用糧食交換。別人是每斗谷換2斤半酒,奶奶段氏就定著每斗谷換3斤酒。蒸酒畢竟只是副業,不能耽誤太多的人力勞力,李幼成的父母那時候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上山砍柴。因為秋天到了,砍柴的季節也來了,那時候父母每天天一亮就出去,披星戴月地回家。就是這樣辛苦砍柴,家的柴還是不夠燒。蒸酒的任務自然就交給年僅13歲的李幼成及奶奶兩個人。婆孫兩人分工合作,奶奶懂技術,吩咐孫子打下手,一個用腦,一個用力氣。奶奶對于谷芽變成酒的過程是這么說的:這谷吸水之后,借著地溫而發芽,是活化了其中的淀粉酶,淀粉又變成糖與窖中的水融合,在酵母的作用下就變成了甘甜的酒。
在蒸酒的過程中,需要將裝酒的甕,也就是一個小口大肚的缸,埋在土里保溫,因為酒在發酵中需要適當的溫度,秋冬季節蒸酒,保溫是最重要的,不然酒蒸不熟,甕口就用塑料袋密封,蓋上棉被。蒸酒也是講究天人合一的。《考工記》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在釀酒時,奶奶還會站在屋前向東南西北四方叩拜,念咒語,無比虔誠。在李幼成的記憶里,有一次放酒,可謂轟轟烈烈。他感覺那酒出來的時候好像大水來臨,水漫金山。那一天放酒從上午8點一直到下午。首先是灶里的火還在“撲哧撲哧”地燒,鍋里水也燒開了,咕咚咕咚直叫喚。這時候奶奶走進來讓他趕緊拿缸和壇子接酒。李幼成前一天借了全灣的缸和桶,還是不夠。這酒把所有的容器都裝滿了,裝了13缸、18壇和6擔木桶。后來家里沒有容器裝了。酒流到堰塘去了。一塘魚都醉了,魚翻著身子跳到堰埂上,有的跳到稻場,白花花的魚都從水里出來,橫七豎八地躺在地面,一動不動。灣子里的貓都跑出來吃魚。李幼成見了嚇得直哭。奶奶說:“孫子,別哭,別哭,這是杜王爺給你送酒來了。你將來會很有出息。”奶奶用手帕將孫子的眼淚擦干后,就回屋拿黃表燒,送杜王爺上天。并念:“謝謝杜王爺的好酒,酒是杜王造,神仙喝了也改調。”晚上父母回來了,他們說老遠就聞到了酒香。當天晚上,奶奶殺雞,請全灣的人來喝酒。趁大家酒足飯飽之時,奶奶在桌上宣布:“別人家的一斗糧食換2斤酒,我們換3斤!”通過鄉親們一宣傳,一傳十,十傳百,許許多多的人都背著谷來他們家換杜王老爺送的好酒。這一年末,他們家糧食裝了20擔谷,大小黃桶都裝滿了,就連廂房和耳房都裝滿了谷。一家人從沒見過那么多糧食,面對突然的暴富也是六神無主。
奶奶說,好運氣好福氣都是修來的。不會無緣無故地上門。為了家庭永遠安泰,我們應該做好事、存善念、說好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