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分析
◎王云
在很多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當中,農業經濟建設的可持續性是人們一直都非常關心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它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建設和發展的基本質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加以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去發展可持續農業。
可持續性農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已經成為了人們十分關心和關注的一個問題,其主要分三個層次,生產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生態的可持續性,從第一個方面來講,其主要就是指農業生態一定要保證產品供給的穩定性,第二個層面通常就是指在前一因素的基礎上,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加積極的增加農民的收入,不斷的提升其生活的質量,這需要我們積極的去調整產業結構。第三個層面主要是指人類不能違背規律,只能積極的去利用規律。
在經濟不是十分發達地區,其主要是在傳統農業經濟的模式下運行,傳統型的農業經濟最為基本的特征就是技術發展的速度并不是很快,發展的方式過于粗放,效率一直無法得到顯著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也產生了非常嚴重的人口問題。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會產生十分顯著的負面影響。在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當中,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過高,這樣也就使得人口呈指數式增長,而農業資源是十分有限的,這樣一來也對新增勞動力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抑制作用,這種負面的循環方式對不發達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會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此外,農業資源存在著非常明顯的不足,使得欠發達地區的人口為了能夠更好的生活,不斷的砍伐森林,還會對草原構成非常嚴重的破壞,這樣一來就嚴重的破壞了生態環境,對可持續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模式通常是采用現代工業式的發展方式,其是一種資本集中、專業化強的生產和經營模式的組合,在這一過程中,其機械和農業化學品為主的生產模式,這種生產模式為農業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但是,其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非常明顯的負面影響。總體上來說,其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化肥、農藥、農膜等多種殘留物對土壤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同時對大氣的正常循環
也構成了非常重大的影響。其次是規模化的經營使得養殖場的土壤、水體等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污染。三是地下水化肥、農業機械的不合理應用會對農業環境產生非常嚴重的破壞作用,這樣也就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土地鹽堿化現象,土地面積也出現了大面積的縮減。
新型替代農業發展方式出現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這種方式主要主張人類生存和生態保護的協調穩定,否定了以往的農業發展模式,支持自然環境自我循環從而體現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發展模式,而不同的方式在側重點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其在根本的理念上都是相同的,在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主要提倡采用自然力,采用可再生能源等,雖然這種發展模式會影響到農業的產量,但是其安全度會明顯的提升,農業生態環境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非常明顯的改進,在資源和環境兩個層面上來講,其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其發展的基本目標就是要實現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在滿足人們對于農產品實際需要的同時,還要確保生態環境的質量及水平。這樣也就可以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效益和公平兼顧的效果。我們在實際的發展當中可以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歸納成全面發展目標、技術發展目標和區域發展目標。
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嚴重。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農業耕地面積位居世界第四。但是,我國人口數量世界第一,盡管自1983年開始計劃生育政策,由于人口基數大,導致人均耕地面積排名世界靠后。淡水資源豐富,如同耕地面積一樣,人均排名依舊靠后。耕地資源和淡水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且,隨著我國城鎮工業化的不斷進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農業用水資源也不平衡。因此,我國面臨著嚴峻的農業資源短缺問題。
而資源過度開發以及資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也很嚴重,并制約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但由于掠奪性的開采和自然災害,我國的生態破壞較為嚴重,土地損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蓋率低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
文化水平、小農經濟意識嚴重制約農業發展。我國教育資源不能夠普及,導致很多邊遠山區的農民文化水平偏低,依靠傳統的小農意識進行農業耕作,這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在有限的農業資源下,科學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現代農業經濟,可以快速提升農業發展。農民文化水平,經濟意識亟需提高,滿足我國農業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很多地區存在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導致生態自然無法可持續發展,因為偏低的文化素養使得農民沒有這樣保護的意識,因此,使得農民觀念轉換,提升其文化水平是當前首要工作。
農業現代化水平低、投資少。我國四個現代化之一就有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需要更高的機械設備替代傳統的人工勞力,更多的解放出來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國經濟建設更多的偏重工業現代化,對農業的投資和關注遠沒有達到平等的地位。農業研究所和農業大學支撐整個農業的發展,國家項目投資偏少,技術科技人才匱乏,新品種、新技術難以突破和發展應用,使得農業水平落后世界很多國家。
生態農業。生態農業通常就是指采用多種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研究成果以及農業自身的生態平衡系統,對區域資源的優勢予以充分電費利用,尊重整體協調的建設護額發展,同時還要采取多種方式對農業生產加以調整,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我國農業發展的水平得到了非常顯著的提升。
三色農業。“三色農業”是指綠色農業、白色農業、藍色農業。最早由我國學者包建中先生于1986年提出,也是錢學森先生力推的農業發展模式。所謂綠色農業,是指傳統綠色植物種植業及賴其生存的畜牧養殖業,其以土、水、光、氣為基礎;藍色農業指水域農業,實現由陸地生物資源轉向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其以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為主;白色農業是指以“微生物學”為科學基礎,以“生物工程”為技術主體的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工業型新農業,它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發酵工程”和“酶工程”。
精確農業。美國農業學者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精確農業”的概念并且發達國家予以具體實施。所謂精確農業,是指與傳統的以大量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產出較低的農業生產模式相對的,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變率處理設備和決策支持系統等現代高新技術,獲取農田小區作物產量和影響作物生長的環境因素實際存在的空間及時間差異性信息,分析影響小區產量差異的原因,按需實施定位調控的“處方農業”。
集約型可持續農業。我國學者劉思華提出了集約型可持續農業的觀點。該觀點主要結合我國國情,適用于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發展中國家。其基本內容包括:持續提高土地生產率、農產品自給率和商品率;持續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和勞動生產率;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的環境基礎;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優化農業生產的管理體系;構建順暢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優化農業政策環境。
在近幾十年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浪潮下,發達國家也開始逐漸尋求對資源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主的發展戰略。低投入農業戰略便是發達國家提出的一種發展模式。所謂低投入農業戰略并不是對農業經濟的投入全方位減少,而是依靠更多的信息投入、管理技巧,通過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機理來實現生態環境的自我調控,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因素的對農業的物質投入,通過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實現生產水平的提升。
我國國務院每年下發中央一號文件,闡述對農業發展方向的指導和對農村農民的政策優惠。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政策。盡管我們不能照搬歐美農業發達國家的模式,但是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因地制宜,促進農業安全和資源協調發展。近年來我國加大對農業研究的資金支持和人員投入,同時加強對環境安全監測,同時普及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使得專家和農民更近距離,達到人和資源的可持續、和諧發展。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重視可持續性,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其也會對整個農業結構的調整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但是,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解決很多方面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我國農業建設的基本要求,使得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龍都街道財政經管統計社保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