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官帥
鋼鐵去產能
◎汪官帥
2003年至今,全國鋼鐵產能從2003年的3億噸,擴大到了15年的12億噸,而2015年產量達8.06億噸,產能利用率跌至新低為67.17%,產能已嚴重過剩。但是,中國鋼鐵業產能擴張是以資源的過度投入以及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伴隨著環保要求更加嚴格和國家對經濟結構的調整,未來對鋼材的需求不會有大幅度增加,鋼鐵去產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國家對于去產能的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強制性的關停,如不符合國家《環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以及安全生產、能源利用、技術方式等行業文件的企業。一種是政策引導,如企業自身主動退出市場以及部分不符合地方發展需搬遷改造或者主動進行兼并重組的企業。其實,無論強制也好引導也罷,目的無非就是將落后的以資源過度投入及破壞環境嚴重的企業進行關停或兼并重組或進行倒逼,實現產品的升級改造。也就是說,去產能不能單單只看重“量”的減少,還要看“質”的提高。
從“量”上來講的話,就是產能產量絕對值的減少。就是說這類企業必須退出市場,可采取的方法是兼并重組或者依法破產。
解決“僵尸企業”的問題。“僵尸企業”,就是長期虧損但不能退市主要依靠銀行貸款政府補貼維持生存且長期虧損又因為種種原因難以退出的企業,具體體現在管理、技術、設備落后,債務沉重,競爭力低下等,突出特征是安全生產無保障,污染嚴重,資源浪費。
還有部分規模較小且安全環保不達標,能耗高,質量、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差的小型鋼鐵企業。這類企業雖屬低效產能,但隨機性較強,在市場低迷時可以減產或停產,但當市場行情較好時可以立即投入生產,這類企業對于市場的影響不能低估。對于這類企業,可依據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制進行淘汰,也可依據國家的調控政策兼并重組或直接切斷其資金鏈,做到應退早退。
要去產能更應該注意嚴控新增產能。山東省的做法就是很好的借鑒,山東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山東鋼鐵行業嚴格禁止新增產能,堅決停止任何形式、任何名義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項目。
去產能的有效解決途徑在于大范圍的兼并重組。我國鋼鐵行業經歷這一輪再平衡之后,結構將得到優化,鋼鐵行業提高產業集中度的時期已經成熟。當前鋼鐵行業最大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產能過剩,另外一個是產能過于分散。這導致兩個不良后果,一個是惡性競爭和產能分布不合理,另外一個是使市場競爭處于較為低級的自由競爭。要往高一級的壟斷競爭邁進,就必須對現有的企業進行兼并重組。以美日韓為例,目前三國的鋼鐵行業前四強的集中度在60%左右,而中國則不到30%。目前中國鋼鐵業處于一個困難期,兼并重組的阻力相對較小。其實,國內一些鋼鐵集團已經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2007~2011年,先后出現寶鋼重組八鋼、韶鋼,首鋼重組水鋼、長鋼、通鋼等一系列的重組案例,區域內鋼鐵集團也先后涌現,如山東鋼鐵集團、河鋼集團等。預計2016~2020年,中國鋼鐵業將會掀起新一波“兼并重組潮”。
在對鋼鐵行業進行兼并重組的過程中,不要顧慮所有制問題,無論國有民營,均可采取參股、控股、兼并等等方式來進行;也可采取較多社會資本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兼并重組并非簡單的把幾個鋼鐵企業合并到一塊共同出一張報表,應該做到去產能與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相結合、與調整優化區域布局相結合、與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相結合,不斷增加有效供給,創造和引領高端需求。應該集中各自的優勢產業、技術、智力人群,把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品的含金量、附加值作為效益增長點,集中力量解決一些目前國內無法自主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如前段時間熱議的圓珠筆頭的小鋼球。
對城市鋼廠的退出要因地制宜,引導城市鋼廠轉型、退出鋼鐵生產領域或進行減量搬遷等多種方式引領其實現科學發展。
加強輿論引導,做好宣傳工作。要將去產能問題與老百姓的生活切實緊密聯系起來,讓民眾明白,長痛不如短痛,再不去產能,我們的生存環境將更加惡化,從業人員會一樣沒飯吃。
加強監督檢查,建立問責機制。在做好去產能任務落實的同時,各級政府部門要切實落實好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做到專款專用,同時要落實去產能后鋼鐵從業人員的再就業情況,不能留死角,哪一級出了問題就問責哪一級的主要負責人。
避免出現拉鋸戰。比如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環境監管的放松、不合理的補貼等,這些都會引起去產能過程中的“拉鋸戰”。因此,要善于運用市場和行政相結合的方式,該用市場時強化市場調控,該政府行政推動時就果斷出手,防止“僵尸企業”“借尸還魂”。
妥善安置關停企業職工。在去產能過程中,國有企業動輒數萬職工轉崗分流,對于企業、當地政府而言壓力可想而知。而承擔主要去產能任務的民營企業所涉及的員工更多,安置就業也更難操作。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及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多措并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避免出現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
注意地區經濟結構的差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結構差異較大,某些省份如浙江省,因其經濟發達,企業轉型機會較多,去產能過程中的人員、債務問題就較為容易解決。而作為老工業基地的遼寧省,因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經濟增長乏力,導致去產能過程中企業轉型困難,人員、債務問題積重難返,國家在財政、政策等方面應予以扶持。
要利用此次去產能機會,從根本上推動我國鋼鐵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實現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的轉變。提高關鍵鋼材品種供給水平,加快推進高速鐵路、核電、船舶與海洋工程等領域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高端鋼材品種的研發和推廣。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提升鋼鐵企業研發、生產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如果中國鋼鐵去產能如期實現預定目標,鋼材價格短期內會處于一個相對高位,鋼鐵業也會出現一個短暫的春天,但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產業結構進一步合理化的調整,鋼鐵業會迎來新一波的優勝劣汰,在這場角逐中,不會有永遠的贏家,實現了產品更新換代或轉型成功的企業當然會傲立潮頭,而單單以產量、價格優勢作為取勝之道的無論國有民營鋼鐵企業還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是茍延殘喘式的沾沾自喜還是在新一波的“去產能”風暴中不進則退,無數企業家心中會自有一番體味。
(作者單位:山東省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